《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4-10-03 09:00: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自从看了电视剧《新红楼梦》后,我就深深的迷恋上了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书中讲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故事,和一段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

  厚厚的一本《红楼梦》,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我每天晚上读一点,虽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也不能像别人所说的,和曹雪芹有一次对话,但我却因“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 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句歌词,而感到这故事中的是是非非“剪不断,理还乱”。“宝黛钗”的悲惨爱情使我感到古代婚姻有许许多多的漏洞,也感到十分繁琐。因为古代婚姻大事须父母来做主,宝黛钗自身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才造成那么大的悲剧。又或许,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叹惜的.闹剧。

  翻到《红楼梦》的最后一页,不禁令我感叹万分:这本书真是令人回味,若在不同的年龄段再回头细细的读一遍,一定又会有不同的评论。其中的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也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一本《红楼梦》,令多少人感慨、落泪、悲愤啊!

《红楼梦》读后感2

  假期里我读了《红楼梦》,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文人曹雪芹,以人物生动形象,故事反映没落贵族的生活,凸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素养。《红楼梦》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人物关系复杂,其中包含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通过小说我不仅了解了当时豪门大族的生活,也明白了许多人生的智慧。比如我最喜欢的人物—刘姥姥,她是一位有见识、有智慧的人。

  首先,在女儿家没钱过冬的时候,她帮着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女婿狗儿有钱的时候乱花,没钱的时候瞎生气,把一切都归为世界的不合理。刘姥姥说不能怨天尤人,要去城里寻找机会。于是刘姥姥决定去京城的贾府攀亲,希望能获得点好处。尽管有些难为情,要舍上老脸。但刘姥姥说即使弄不回银子,能到公府侯门里见见世面,也能长长脸,开开眼界。这种面对困难的轻松调侃体现了刘姥姥的智慧。

  其次,刘姥姥带着自家产的农产品二进贾府,她就像一位小丑,被贾府上上下下的人取笑逗乐,姥姥不仅很配合,好像还乐在其中,其实她心理还是很不舒服的,所以她说贾府是“礼出大家”。刘姥姥之所以愿意配合是因为她心理明白这种装疯卖傻会有好处,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

  刘姥姥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和风雨,但她对待生活的态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红楼梦》读后感3

  读罢《红楼梦》,虽然感慨结局之悲,但更加欣赏于其中之美。

  红楼之美,美在凄美的爱情。黛玉,曾是湖畔中一朵孤傲的白莲,淡然高洁;曾是夕阳下一抹淡淡的红霞,嫣然而逝。她的美丽虽然短暂,却让人不可企及。两人初见便作相识之人,两人相处便心意相通,她也会在心中许下美好的愿景,惦念的情思,还有那“金玉良缘”一说,让她失去了笑靥,终日以泪洗面,可终究是曲终人散。大婚当日,红盖头下的不是她,红烛下的宝玉,也是精神恍惚。此时,在潇湘馆中,是一片凄凉,她将诗稿化做灰烬,含恨而终,黛玉短暂一生,恍若如梦。或许,贾府的荣华富贵,你只是匆匆过客;或许,这封建社会,你并不属于这里。你用毕生眼泪,还尽前世情债,可这爱情,却像是散落的花雨,随风而逝,不留痕迹......

  红楼之美,美在青春的单纯。相比之下,大观园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封建制度的枷锁,少男少女们有了青春的活力。芍药茵中,史湘云醉卧,以帕为枕,以花为被,那红润的`脸庞,挂着笑意,风吹过,更添了几分浪漫;海棠诗社,风庭月榭,帘杏溪桃,她们吟诗作对,以诗寄情;沁芳桥旁,桃花树下,宝黛共读《西厢记》,两人彼此欣赏,互为知己,亦都向往美好与爱情,亦都无视封建之约束。还有善解人意的袭人,敢于反抗的晴雯,冰清玉洁的妙玉.......她们不懂社会的黑暗,不懂封建的落后,她们憧憬与希望一切美好的事物。

  可最终,贾府逃不过败落的命运,只留下白茫茫雪地,无一丝痕迹。红楼之美,也在这悲剧中消逝而去......

《红楼梦》读后感4

  对于贾雨村这个角色,开始时是喜欢的。因为他的真性情,甄士隐资助他上京考取功名,他也不会推脱,或者觉得用别人的银子是羞耻的。他坦荡荡地接受,甚至不向恩公打声招呼就在深夜中离开了。待他功成名就时,他也不忘昔日的恩情,特意回去寻找落魄的恩公。甄士隐的岳父都看不起甄士隐了,但贾雨村没有,他还“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另外,他也没有忘却当年在他贫困时回顾他的丫鬟,娇杏,甚至在他嫡妻去世后,将娇杏扶作正室夫人。这对于一个丫鬟来说是多大的荣幸啊,可以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了!此时的贾雨村,还是有良心的。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多数官员被参,都是愤世嫉俗,或是潦倒丧志。但贾雨村的'表现不同寻常,“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嬉笑自若。”初入官场,就能做到面不改色,这功力可是不一般的,预示着他日后必成奸臣。在贾雨村寻恩公时,他曾允诺过“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但我们从后文可知,他是没有去寻的。在最后贾府败落之际他落井下石,丝毫不顾念贾府对他的提携帮助。知恩图报,已经从他的人生字典里中消失了,利益成了他做事的唯准则。看着贾雨村一点一滴的改变,心中顿觉惋惜。

《红楼梦》读后感5

  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我了解了古典名著的神韵风采。《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本书代表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主要讲的是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和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的悲剧。在此,我为作者能够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堕落而感到崇敬和赞扬,也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有些人对于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束感到不满和惋惜,包括我也又这样的想法。但是,在看完宝钗的下场时,我明白了,醒悟了,宝玉并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没有保护好黛玉的能力,他依赖的是他的家族,这个家没有了,而他的一切也就没有了。所以,在这种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在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堕落中,在这种充满虚伪、贪婪、腐朽和罪恶中,我想,也许黛玉的死是一种解脱。可以说,看到宝钗的下场,黛玉的'离开也是一种幸福,毕竟她没有承受到家族的败落,爱情的寂寞难过,便幸福的离开。

  在看完一次又一次的《红楼梦》后,我的感触越来越多,我对于《红楼梦》可以说是茫然,不懂。但我在看完一次又一次后,我可以感受到那时黑暗的社会封建思想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聪明才智,让大家变的贪婪无耻,从而四大家族才会从那荣华走下落败……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变化过程为背景,讲述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凄美又动人,还把许多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深有感触。

  先说男主人公贾宝玉吧,我觉得他十分可怜。他与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情窦初开而后彼此相爱。可是他们纯粹的爱情,没有得到祝福,凤姐还狠心地使用调包计欺骗贾宝玉,使他娶了薛宝钗为妻,导致最后有了贾宝玉循入空门的悲惨结局。

  女主人公林黛玉因母亲早逝而一直寄宿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这里她结识了贾宝玉,她一直很关心他,可以说她是整个大观园里最爱贾宝玉的人。她很聪慧,绝对是大观园的'姐妹们公认的诗才最好的女子。她多愁善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得知宝玉娶宝钗的她悲泣身亡。可怜啊!这对彼此相爱的有情人最终没能成眷属!不过说句实在话,要是一开始黛玉就好好养病,保重自己的身体,没有那么多愁绪萦绕心中,贾母倒有可能同意她和宝玉的亲事呢!

  其实,我觉得薛宝钗才是《红楼梦》中最悲惨的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顺应者,她的沉稳乖巧博得老祖宗的喜爱,虽成为了宝二奶奶,但又有什么用呢?她没有被宝玉珍爱过,他没有经历过真诚的爱情,虽然她也爱宝玉,而且经常劝宝玉用功读书,考取功名,但宝玉对功名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宝钗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她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读完《红楼梦》,我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并在心底为他们感到不公平。但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东西你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还是努力做好自己,一切顺其自然吧!

《红楼梦》读后感7

  我在闲暇时间读了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读着《红楼梦》我的心就像扔进水中的石头一样沉浸了下去,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我意犹未尽。

  这本《红楼梦》为我们讲解述了一个大家族从荣华富贵到家族败落的“生命”过程,中间也夹杂着悲惨的爱情故事传说,读着让人伤心,又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传说的波折很大:而故事传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几位:有深明大义的贾母,有溺爱孩子的王夫人,有雷厉风行爱耍小聪明的王熙凤(凤姐),有爱哭,软弱,但是纯洁的林黛玉,还有为人正直,而且聪明善良的平儿。

  故事传说中的环节是一环扣一环,读的过程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篇:——宝玉凤姐遭到了别人的'陷害,故事传说的起因是这样的。原来赵姨娘和贾环,马道婆都比较悔恨凤姐和宝玉。一次贾环进荣府,去探望宝玉,在他接近宝玉时,邪恶的念头在他心头一闪,他心生一计,想用身上的蜡烛泼到宝玉身上,因此,他便装作不小心抬凳子碰到蜡烛,把蜡油全泼到了宝玉身上,很快宝玉的脸上就长了一串儿水泡,我不由得想,这个贾环怎么这么恶毒啊?哎!

  还有一次,赵姨娘进府,走的路上碰到了宝玉的娘马道婆,赵姨娘把自己十分恨宝玉和凤姐的事说了出来,马道婆婆听了后马上说,可以杀了他们,之后凤姐也被害的天天拿着刀看鸡杀鸡,看人杀人。最后两人累的都睡了几天没醒,王夫人只好请圣僧来,圣僧拿着宝玉的玉念了一会儿,三十三天后宝玉才能正常活动被移至怡红院,我读到这里,心想,这个马道婆真是太恶毒了,我好同情宝玉和凤姐啊!

  后面还有多章节,每章都栩栩如生,生动形象,读完《红楼梦》后,我收获丰富,红楼梦让我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世态。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中,宝玉衔玉而生,于是这块玉也就显得与众不同,被说成是女蜗补天精炼而成的“通灵宝玉”。

  无疑,这块玉是贾母、王夫人等人眼中的“命根子”。因为它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承继贾家香火的宝玉,更带来了显耀门楣的权势和享用不尽的`荣华。所以,他们对‘命根子”青睐有加,而对宝玉的“荒唐行为”严加斥责,对他的几次掷玉更是觉得如大难临头。或许,他们的确爱宝玉,但他们决不可能理解宝玉,因而他们总说宝玉是“不肖子孙叹、“孽根祸胎”,是家中的“混世魔王”,认为他有“痴病”,其实真正有病的恰恰是这些封建札教的卫道士。

  相反,宝玉总将这块玉视作累赘,斥之为“劳什子”。宝玉表面风流多情,带有脂粉气,实质却是贾府中最清醒和最具反叛性格的人。在那个女子尚处于被压制、被侮辱的地位的时代里,宝玉第一个大胆地发出了“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宣言,声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只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这是何等惊人的勇气和胆识!虽然,他因出生时口含美玉而被视为“仙人”,备受宠爱,但他非但不因此而自傲,反而更觉自渐形秽。他认为,那些兰心蕙质,美如天仙的女儿们不曾有玉,自己一个“臭男人”却有玉,可见这玉不是好东西,屡次想摔掉它。在他看来,这个“劳什子”便是那个家和那个社会用来束缚他的枷锁。他深深地厌恶它,如同深深地厌恶那个家,那个社会。

  可以说,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胎中孕育出来的新人”,他能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悲剧和所有青年女子的悲剧,他的反叛性格绝不容许“劳什子”束缚他一生。最后,宝玉终于摔掉了它,彻底地挣脱了枷锁。

《红楼梦》读后感9

  在这半个月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红楼梦》,我之前读过只不过是看一遍就过了,也不知道写了什么内容,也基本都忘完了,刚好我的同桌问了我关于《红楼梦》的问题,所以我又从以前的书堆里扒出这本很久没有看的书,看看里面的内容,再回答我同桌问的问题,刚好我也有很多疑惑的问题,需要解答。

  当我翻开《红楼梦》,就看见一个个人物出现在我的面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到王熙凤.....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里。

  这两个人本来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王熙凤的掉包计,把本该嫁给贾宝玉的林黛玉换成了薛宝钗,从而导致后面的结局,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宝玉有喜转悲,生一场大病,薛宝钗独守空房,这些原因都是由王熙凤掉包计惹的祸。

  通过这次阅读让我解开了很多疑惑的问题,也让我知道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和当时社会的现状的无止境的贪婪和欲望,王熙凤的悲剧就是对金钱权势的追求而导致的。

  大观园里那些可爱的女孩应该都有好的结局,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让那些大观园里可爱的女孩个个都没有好的结果,就连宁荣二都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巨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即使在优越的环境中也应该时时警醒,上进!而不能一味地挥霍和坐享其成!不然迟早会一无所有!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里知人心,人人皆笑我痴情。——题记

  一个梦,让多少人惊醒,让多少人垂泪,让多少人感动。

  《红楼梦》以第三人的视角诠释了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林黛玉从小寄人篱下,生性孤傲的她从不敢多说一句话。黛玉的才华是众多姊妹中最好的一个。黛玉和宝玉本应有情人终成眷属,却被凤姐一个“调包计”而拆散在。黛玉梦未成却香魂散,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红尘天涯。

  我为黛玉一生的痴情而惋惜:爱一个人为何如此深?明知不会有结果,却依旧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他。我同为黛玉一生的奋斗而感动:从不会因为别人喜欢而去改变自己,从不为讨好别人而屈膝,从不被封建主义而禁锢,生活只为活成自己想象的模样。我敬佩黛玉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佩服他那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也喜爱她那敢于去与命运作斗争的.拼搏。虽然黛玉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散而陨。但我认为: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至少黛玉可以解脱,不再寄人篱下,不再憋屈的苟活。

  而造成这个悲剧的,是封建的思想观念。正是因为它才造成了荣国府衰败、黛玉去世、探春远嫁、宝玉红尘天涯的结果,这就是作者要抨击了封建主义吧!这或许是作者心中的一个梦吧!

  梦醒,结局原来早已注定——红楼一梦终会断,不解其中之辛酸!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乃是一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文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曹雪芹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大小人物,而其中占大多数的女性角色,最后无一不是悲惨凄凉的结局。在这诸多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冰清玉洁、才貌双全的贾敏之女——林黛玉。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留给众人的`印象——温柔娴静、体弱多病,与那外向泼辣的王熙凤形成鲜明对比。宝黛初见,两人都甚觉熟悉,宝玉评价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总结来说,就是贾宝玉觉得林黛玉病弱娇美且聪明颖悟。

  “病弱娇美”这点,我们应是在上文已深有体会,而“聪明颖悟”,则在作文《红楼梦》中多有体现。第三十八回中,黛玉、宝玉、宝钗、贾母、凤姐等人在藕香榭喝酒吃蟹赏桂,湘云取了诗题请各位创作,而后交给李纨等人评判。李纨曰:“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即林黛玉)为魁了”,并赞她的诗:“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魁夺菊花诗,也就是说她竟将薛宝钗也比了下去,虽有许多人觉得黛玉与宝钗一般聪慧,但我个人认为黛玉略胜一筹。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能有如此多才的女子是很少见的,但即便林黛玉天资聪颖、自命清高,无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受尽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夜,泪尽而死,仍落得了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著名作家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写出的。这本书是围绕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开的,同时,也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

  书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娇生惯养的宝二爷贾宝玉;举止娴雅、圆滑世故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辣子”王熙凤;朴实幽默的刘姥姥…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林黛玉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觉得自己的.处境与这落花一般,就算落下了,消散了都不会有人去怜惜!花瓣洒落一地,黛玉吟诗葬花,泪珠打在花瓣上,落在读者的心里。这是多么凄凉啊!宝钗姐姐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她虽不如黛玉才华横溢,但她很会做人,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就连黛玉都愿与她亲热。宝钗姐姐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为人处事多了几分理性,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而最令我憎恶的是王熙凤。王熙凤残忍的害死了尤二姐,还假惺惺的哀悼,真是两面三刀!最终也没落得个好下场,真是自作自受。

  但贾府的衰败,是偶然,也是必然。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会,我深深感受到了贾府的奢侈。从大观园遭到检抄时,我也感受到了贾家人的放荡,因为有权势所以犯了许多罪,如果不是宝玉和贾兰中了进士,下场说不定更凄惨…

  但是,黛玉的死,宝玉出家,宝钗孤独终老,贾母去世,终将随着书本完结,但宝黛两人的故事,会永远留存,被人们熟知!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荣国府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领贵族名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转至衰败的过程,以大观园的点滴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我觉得,《红楼梦》中,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其中的诗句了,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众人以白海棠来作诗,他们作的诗一首比一首好,一个比一个妙,尤其是林黛玉作的那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我觉得这个“偷”和“借”用得特别好。还有薛宝钗作的那句"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珍重芳姿昼掩门”让人感觉白海棠是贤淑而端庄的。还有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人吟的菊花诗也是很妙,其中潇湘妃子的《咏菊》中那句“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特别优美。作者会写诗已经够厉害了,还会根据各种角色的各种性格来作诗,就更厉害了,作的诗还那么优美,蕴藏含义,真的是太厉害了!非常值得我学习。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虽然她有些多愁善感,谨慎多疑,但她坦率纯真,聪明过人,才学横溢,作的诗特别优美,引人深思,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叛逆者,我很欣赏、很佩服她的才华,也很喜欢她率直的性格。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了解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14

  以前,我总是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但当昨天晚上我终于看完了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的,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缩影。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宁,荣二府极盛至衰的变化过程为副线,描写了各种各样性格的人物400多个。

  贾宝玉,他的'前世是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神石,幻化成人形来人世游历。他衔玉而生,是当时宁荣二府辈分最高的贾母的嫡孙,才华横溢,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他整日与姑娘丫环们厮混,备受贾母的宠爱,看似“富贵闲人”;但他终究无法为自己作主。”通灵宝玉“的拥有和丢失,他的犯痴和着狂···所幸与黛玉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心真情真意,却还是被逼娶了宝钗。看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痛哉······恨哉······

  林黛玉,前世是一棵西方灵河岸的绛珠草,因得神瑛侍者(宝玉)每日以甘露灌溉,后来修炼成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恩,便到凡世为人,以一生泪水相报,她喜静不喜动,喜散不喜聚。宝玉最知她心,但他们常常会因情深而产生误会。最后,洒泪百日,泣血而死,留下了一段传奇。我看到这里,不禁心颤了一下,唉,悲哉······哀哉······

  唉,好一段悲惨情缘。

  “红楼梦”,这真是一本千古奇书,令人回味无穷。

《红楼梦》读后感15

  黛玉葬花,这抹蓝色敏感、细腻得令人心疼;凤姐泼辣,那抹红色精明、狡黠得让人佩服……几抹亮色鲜明地夺人眼球,光芒之下掩去了无数平淡素色,可精心细读、几度畅游于此红楼美梦之中,方悟出绿色的和顺魅力——属于平儿的温柔善良。

  王熙凤的泼辣爽利、手段毒辣自是读者们有目共睹,可却难以想象平儿能够在她的身边安然处世,依旧存留着最初的善良。也许正是就此积下了福德,护佑着她在这场“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之戏中独善其身。

  她只是一介丫鬟之身,偏偏又处于最危急之境地,可却正如其名——“平儿”,亦“屏”也,柔和、制约着贾府错综复杂、利益纠葛的`人际网。她是忠心为主的,贾琏变心她便首先告知了凤姐,无助的巧姐儿也是她悉心关照着;她也是心存醇厚的,尤二姐被虐时她没有火上浇油,更是在其吞金而死后偷偷操办丧事,已尽同情之心;她更是头脑清晰的,大事当前总是少不了她对凤姐的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她的宽容大度与王熙凤一生无法达到的成训。

  “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姐妹,独自一人,供应琏凤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这是书中宝玉对平儿的赞赏,难掩平儿的艰难处境和卑微地位,移易她的善良本性却也着实不易。

  绿色美于平和,美于不争,只是默默地柔和着世间尖利色调。她朴素得让人在鲜明色调中无处寻觅,但仍为之温柔魅力而倾倒。

  红楼美梦,一朝破灭,眼中只剩和顺如碧的她恬淡、真诚地笑。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06-27

红楼梦读后感09-12

《红楼梦》读后感07-30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8-27

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08-17

红楼梦读后感大全11-04

【精】《红楼梦》读后感09-30

《红楼梦》读后感【热门】09-26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