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名人故事

时间:2022-02-17 20:00:05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中名人故事

成语中名人故事1

  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短篇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短篇。不 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 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 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 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成语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成语释义:“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 “后起之秀”。

成语中名人故事2

  一、 问题的提出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是汉语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固定词组。它产生于古代语言、历史事件、古代的诗文和当时的口语,虽然形式简洁,却形象生动和富于表现力,常常寥寥数字便能说明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我们学过画龙点睛、闻鸡起舞、胸有成竹等成语,它们都是关于名人的故事。于是,我就对成语名人故事产生了兴趣,并做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家里成语故事书;

  2、上网浏览;

  3、听爸爸妈妈讲述。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搜集资料情况

信息渠道
成语名称
成语名人
查阅成语故事书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上网
四面楚歌
项羽
听爸妈讲述
悬梁刺股
孙敬、苏秦

精忠报国
岳飞

  2.考察情况

  我首先查阅家中的成语故事书共80条成语,有50条左右是关于名人故事的;接着我又让妈妈一口气说出十个成语,妈妈快速地说:掩耳盗铃、一鼓作气、悬梁刺股、刻舟求剑、亡羊补牢、胸有成竹、三顾茅庐、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如鱼得水。妈妈说完,我一统计:有6个是关于名人故事的。看来名人成语故事很多,在成语故事中占的比例很大。

  3.听爸爸妈妈讲述

  人们对名人成语故事都耳熟能详,爸妈随口就能讲出一大串。妈妈给我讲了名人成语“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概括出了成语悬梁刺股,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爸爸讲了“囊萤映雪”这则成语。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两个成语分别讲了古代四个学有所成的人,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学习的`故事。我们现在学习条件很优越,不用再像他们那样,但是他们那种克服困难,发愤读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四、结论

  名人成语故事都比较简短,但情节完整,人物生动,选材精良,通过一个个积极向上的故事劝导人们要做一个勤奋好学、谦虚诚信的人。用一种很质朴很平常的语言讲出深刻的道理,所以即使是儿童也能读懂,这也是成语故事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名人成语故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所以我们在平时读书时不但要多积累成语,还要了解成语中所包含着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样可使我们受益匪浅。正确的使用这些成语可以让我们的文章写得更有风采,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成语中名人故事3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成语中名人故事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成语是这其中的瑰宝,它短小而简练,有很多故事出自于成语。在生活中,成语无处不在,但我们却不了解这其中蕴含的意思,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拓展中,我决定利用网络、书籍等有效资源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学习。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成语故事书,了解有关成语的故事。

  2.上网查询有关成语故事的人物。并列成表格。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事例两则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

  1成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事故人们留下的智慧结晶。每个短小的成语都会有一个属于他的典故。我国的语言文化远远不止这些,较大型的成语词典大约有20xx0条成语,每个成语都对应几个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植、韩信、刘备、蔺相如······

  四.结论

  2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3成语大多来源佛教,略举一些:一切众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脚,七颠八倒,人穷智短,八面玲珑,三生有幸,三灾八难,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千差万别,口碑载道,大千世界,大发慈悲,大吹大擂,大吹法螺,不二法门,弓折箭尽,寸铁杀人,不可言宣,不可思议,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六根清净,天花乱坠,心到神知,心心相印,手忙脚乱,方便之门,水中捞月,水泄不通,水涨船高,牛头马面,功德无量,功德圆满,半路出家,半斤八两,四大皆空,生老病死,吐丝自缚,因果报应,因风吹火,回头是岸,安身立命,在劫难逃,有口皆碑,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衣钵相传,佛口蛇心,佛眼相看,作贼心虚,邪魔外道,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抛砖引玉,拈花微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门托钵,金刚怒目,勇猛精进,皆大欢喜,看破红尘,苦海无边,借花献佛,旁门左道,神通广大,唯我独尊,救苦救难,清规戒律,现身说法,极乐世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僧多粥少,超凡入圣······

成语中名人故事5

  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与文化价值,所以掌握好汉语成语也成为外国学习者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要点和难点,下面是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哪些,欢迎参考阅读!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贪小失大

  战国中后期,燕昭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希望振兴国家。他曾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贤才,以增强国家的实力。赵人乐毅原本在魏国当官,由于不被统治者信任而离开魏国,投奔到燕国来,向燕王纵论兵法,深得燕王赏识,被拜为亚卿。乐毅忠肝义胆,为燕国尽职尽责,竭尽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国实力越来越强,而它的仇敌齐国却越来越不景气。因此,燕王就委任乐毅为大将,联合秦、韩、魏、赵四国的军,一起进攻齐国。

  齐王获悉这一消息后,急忙调兵遣将,任命触子为先锋官,在济水一带迎战。触子见联军雄赳赳、气昂昂,为了避其锋芒,挫其锐气,坚守壁垒不战。他认为,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五国之间都有嫌隙,时间长了肯定要出现摩擦。更何况,五国联军远道而来,粮食等物资都要从很远的国内长途运输,长此以往,拖也能把联军拖死。因此,虽然天天有联军的兵士们前去骂阵,但齐军就是听而不闻,乐毅这边也没有相应的应付之策。

  正在乐毅一筹莫展的时候,糊涂的齐王却帮了联军的大忙。他见触子只守不攻,觉得有损齐国威风,于是命他赶紧出兵。触子没有办法,只得被迫抗敌,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不知所终。幸亏还有齐将达子引领残军且战且退,一路上又被乐毅的伏兵截杀,从济水狂奔几百里,一直退到齐都临淄以西的一个叫做秦周的'地方才停下来,准备死守临淄城。

  齐军战败后,很是憋屈,士气不振。达子是个老实人,心里着急,他想犒劳士卒以振奋士气,可是又没有钱,于是就去求齐王,希望他能发放城内国库的金币犒赏三军。齐王本来对达子的败退就很恼火,一听还要他库房里的金币,更是火气不打一处来,他拍案大骂道:“达子你这个残兵败将,仗没有打好,还妄想要我的赏踢!你马上给我出去死战,否则提着你的项上人头来见我!”

  听完齐王的这番话后,达子不由自主地仰天长叹,心想:昏君不知审时度势,必然没有好下场,齐国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他只能率领残部冲进敌阵,拼力搏杀,结果不幸战死沙场。达子一死,五国联军长驱直入,杀进临淄,抢走了齐国宗庙里的重器,还闯进齐王藏金的美唐(地名),将其洗劫一空。就这样,齐王因贪图少许金币而使得国家蒙受巨大损失,结果自己也只好逃离齐国避难。

  上述情景史料记载:“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这便是成语“贪小失大”的由来。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2:周公吐哺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着。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

  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

  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柳暗花明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公元1166年,陆游由于力主抗金,受到朝廷里主和派的百般排挤,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被免去隆兴(今南昌)通判的`职务,被遣送回家乡山阴。

  回家途中,陆游去看望临川(抚州)的老朋友李浩。此时,李浩刚接到受任靖江知府的职务。陆游一方面向他表示祝贺,同时又为自己不能有机会报效国家而感到万分难过。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终于回到了山阴。陆游回到故乡山阴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

  话说陆游家坐落在县西九里以外镜湖边上的三山,那里山清水秀,松竹成荫,屋前场后种着海棠、辛夷、杜鹃等奇花异草,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陆游非常喜爱这个地方。

  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气候爽人。陆游独自一人拄着拐杖外出游览,沿着镜湖,踏上了去西山游览的道路。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曲起来。

  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个斜坡时,只见前面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陆游游兴正浓,不肯回去,便顺着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就像传说里的桃花源一样。陆游高兴极了,进村去拜访村民,村民们也摆酒设宴盛情款待了这位来自山外的客人。

  那地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所以回到家后,便写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上述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

成语中名人故事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中的瑰宝。我们决定对成语中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语中蕴含的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培养学习成语的兴趣,加深对成语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和书等,从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过调查和整理,从中发现什么,思考今后应当怎样做。

  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胸有成竹《文与可可谷偃竹记》北宋文同宋代画家文同(字与可)擅画竹,诗人晃补之说: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晋代祖逖、刘琨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准备随时效国家。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不学无术《汉书霍光传》汉代刘费陵、刘询承、霍光班固评论霍光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比喻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四、结论

  成语是一个分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的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我们平时应该多积累成语,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要了解成语中所包含着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样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很多的利益。

成语中名人故事7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喜否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喜否,伯喜否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喜否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仗。他还听信伯喜否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中名人故事8

  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这年夏天,曹操带领大军攻打张绣,在行军途中,他们迷失了方向,来到了一个没有水源的荒原。这天十分炎热,树叶被烤得卷了起来,带来的'小喝完了,曹操马上想办法,他灵机一动,他说:“这条路我来过,记得就在前面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树林子,上面结了许多酸梅,又甜又酸,到了那里就可以吃到梅子解渴了”。听到这句话,将士们纷纷振作起精神来,都急匆匆朝前赶路。

  后来,将士们没有见到梅树林子,他们在一个有水的地方喝了个够,曹操利用心理作用,鼓动士气战胜困难,终于将队伍带出了荒原。

成语中名人故事9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公元1166年,陆游由于力主抗金,受到朝廷里主和派的百般排挤,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被免去隆兴(今南昌)通判的职务,被遣送回家乡山阴。

  回家途中,陆游去看望临川(抚州)的老朋友李浩。此时,李浩刚接到受任靖江知府的.职务。陆游一方面向他表示祝贺,同时又为自己不能有机会报效国家而感到万分难过。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陆游怀满腔的愤怒,终于回到了山阴。陆游回到故乡山阴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

  话说陆游家坐落在县西九里以外镜湖边上的三山,那里山清水秀,松竹成荫,屋前场后种海棠、辛夷、杜鹃等奇花异草,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陆游非常喜爱这个地方。

  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气候爽人。陆游独自一人拄拐杖外出游览,沿镜湖,踏上了去西山游览的道路。走走,山路渐渐盘曲起来。

  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个斜坡时,只见前面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陆游游兴正浓,不肯回去,便顺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就像传说里的桃花源一样。陆游高兴极了,进村去拜访村民,村民们也摆酒设宴盛情款待了这位来自山外的客人。

  那地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所以回到家后,便写了一首名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上述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

成语中名人故事10

  精忠报国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恰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民不聊生,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点点头。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上字,然后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地刺了起来。汗水大滴大滴地从岳飞的额头上滴落,但他紧咬着嘴唇,一声不吭。母亲心疼地问:孩子,疼吗?岳飞摇摇头,还是一声不吭。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也刻在了他的心里。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然而,不幸的是,这位立下了赫赫战功、肯为祖国献出一切的人&&岳飞,却被奸臣秦桧毒死在风波亭,年仅39岁。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青山是有情的,永远会记住那些忠心报国的'人;白铁也是有意的,永远会刻下那些民族罪人的耻辱。在杭州的宝石山下,在那座面向西湖的岳庙里,岳飞的伟大和秦桧的渺小,就这样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也将永远留在无数代人的心里。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位爱国将领,记住他那一首高吭激昂、荡气回肠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xiē)。抬望眼,仰天长啸(xiào),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jìng)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è)!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英雄的脚步,让爱国的旗帜,高高飘扬!

成语中名人故事11

  成语中有许多名人的故事,有时,这些成语可以在阅读和习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真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成语中名人故事12

  检举 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手不释卷 发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示例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可见他声誉很高。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汉元帝的时候,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再升为博士,给事中。这时先后发生了日蚀和地震,汉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人类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亲近忠臣正人,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贤材,开放方路接纳忠谏,等等。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庞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对此提出了恳切的规劝,透彻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国家的祸乱。匡衡在朝廷中参议大政,引经据典,阐明法理道义,很受赞赏,由此升任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后来又升来丞相,封为乐安侯。 汉元帝时,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排挤陷害贤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汉元帝去世之后,汉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手弹劾石显,揭露他和党羽的种种罪恶。石显和爪牙都受到应有的惩办。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认为,匡衡身为辅政大臣,早年不及时参奏揭发,却阿谀曲从,没有尽到责任,对他提出弹劾。匡衡也自感惭愧,一再请求辞职,后来终于因多占封地的事被罢了官。 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概括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形容勤奋好学。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内容多,地方小。我写出名字只能你自己找了 纸上谈兵 赵括 凿壁借光 匡衡 手不释卷 吕蒙 破釜沉舟 项羽 完璧归赵 蔺相如 投笔从戎 班超 荆请罪 廉颇 四面楚歌 项羽 图穷匕见 荆轲 乐不思蜀 刘禅 指鹿为马 赵高 纸上谈兵 赵括

成语中名人故事13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半年以来,楚庄王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隐士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出兵攻打齐国,在徐州击败了齐军,在河雍胜了晋军,在宋国大会诸侯,楚国称霸天下。

成语中名人故事14

  成语: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成语: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成语: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囊萤映雪

  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成语中名人故事15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者,以死罪论处!”朝野上下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当时主管军政的右司马以他的机智,委婉的用猜谜方式劝谏了庄王:“臣在南方时,见到一只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啊?”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庄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没过多久把楚国治理得国富兵强。

【成语中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07-28

名人成语故事03-05

成语的成语故事12-13

成语的故事09-14

成语的故事11-21

成语小故事10-21

关于成语的故事12-14

成语故事07-26

经典成语故事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