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故事1
【成语】: 方寸已乱
【拼音】: fāng cùn yǐ luàn
【解释】: 心已经乱了。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因兵败暂时投靠荆州刘表。他听说徐庶很有谋略,便请来做自己的谋士。不久,曹操进攻荆州,刘表病死,刘备向南败走。这时曹操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为了营救母亲,不得不向刘备辞别,去见曹操。临行前,他指着自己的心胸说,本来想和将军共同努力,建立霸业,只是因为老母亲被抓,方寸乱矣(心里乱得很),所以只好告辞了。徐庶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方寸:指心。这个成语指心绪已经慌乱。
成语故事2
小时候,妈妈经常讲动听的故事给我听。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叫《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姓叶的人,人们都叫他“叶公”,叶公很喜欢画画,特别喜欢画龙,他画的龙出神入化,就像真的一样。
有一天,天上的龙知道了叶公很喜欢它们,高兴得不得了,为了让叶公能更清楚地看清它们模样,于是就飞到了人间,当叶公真的看清了龙的真面目时却晕了过去,不久叶公由于惊吓过度病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启发,叶公不是喜欢真的龙,他喜欢的是想像中的龙。这个故事也因此一代一代的流传了下来,成了今天的成语故事。
怎么样,《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故事好听吧?我还听过好多好听的成语故事,以后在讲给你们听吧!
成语故事3
【汉字书写】:假痴不癫
【汉语注音】:jiǎ chī bù diān
【成语出处】:《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癲,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癲者败。”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中性成语;用于为人。
【假痴不癫的意思】:痴:傻,呆;癲:疯癫,癫狂。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形容外表看似愚钝,其实精神没有错乱,言语行动都很正常,心里十分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
【假痴不癫的近义词】:装疯卖傻、大智若愚、装聋作哑、醉翁之意不在酒;
【假痴不癫的反义词】:;
【假痴不癫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因嫉恨自己的本领远不如赫赫有名的孙膑,于是出谋划策设计加害于孙膑,把孙膑的双膝盖骨割除,使孙膑成为废人。当孙膑得知庞涓还要置他于死地时,孙膑迫不得已使出“诈疯计”,突然间发疯。庞涓为了验证孙膑是否真疯,派亲信去探访孙膑,只见孙膑在猪圈里手舞足蹈,把随从送来的饭菜当作毒品,狠狠地摔到地下,又抓起猪圈里的猪粪、猪食往嘴里塞,还一边叫喊“好吃、好吃”。亲信把看到的情况报告给庞涓,庞涓深信不疑,也就放松了对孙膑的看管。孙膑可以到街市上游荡,时好时疯,起初,庞涓还派一名随从时不时地监护孙膑,后见孙膑成天疯疯癫癫,没什么异常举止,就连监护人员也取消了。一天,齐国使者来访魏国,得知孙膑的冤屈后,想方设法把他带回了齐国。由此,孙膑用“假痴不癫”的.计谋成功地瞒过了庞涓的猜疑,并顺利地回到了齐国。
【假痴不癫例句】
马敏学《司马懿大传》三:“诗后,依序附录着三十六计,乃: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先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马敏学《司马懿大传》三:“再下来,是父亲记叙他运用三十六计的几则得意之作:借东吴之手,解樊围,杀关羽的“借刀杀人”;稳住孟达,千里奔袭的“笑里藏刀”;飞渡辽水,佯袭襄平的“暗渡陈仓”;五丈原上,忍辱斗智的“假痴不癫”;迷惑曹爽,终清君侧的“欲擒故纵”。司马师弟兄二人,看得连连称奇叫好。”
殷谦《曹雪芹同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放声大哭”再到“大笑”,这里确实是有玄机的,癞头僧哭英莲“有命无运”,笑甄士隐愚痴徒劳,别看那癞头僧颠颠痴痴,其实是假痴不癫,只可惜凡人岂能容易参悟语谶,也只好把真正智者的真理当做疯子的混话了。”
【假痴不癫造句】
这虽然是一个不错的计谋,但要想把假痴不癫演绎得让对方丝毫不留下车辙马迹也是不容易的。
掩盖自己想东山再起的真实想法,能而示之不能,以退求进,从而后发制人是假痴不癫的主要特点。
成语故事4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微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缩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成语故事5
【注音】cái duō shí guǎ
【出处】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解释】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风流潇洒、装聋装哑、胸有鳞甲、指鹿为马、喉清韵雅、举止娴雅、铅刀驽马、金戈铁马、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象牙之塔、......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跟着孙登旅游,孙登问他的意图,嵇康就是不回答。他们在一起游玩了三年终于要分开时,嵇康问孙登为什么不说话。孙登说他才多识寡,给他留下赠言:“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
【成语示例】西晋嵇康才多识寡,好善暗人,是以遇踵会之祸。 宋·苏轼《谢宣谕札子》
成语故事6
1 解释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2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3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4 示例
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 ~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 ~ ”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了。
5 近义词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
6 反义词
落叶归根
7 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8 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9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10 典故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成语故事7
熟魏生张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典故】北都有**,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
【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
【相近词】生张熟魏
成语故事8
【成语】鸡鹜争食
【读音】jī wu zhēng shi
【释义】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出自】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楚怀王十分重用屈原,因为屈原读过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担任过地位很高的左徒。朝廷中有个跟屈原地位相当的大臣叫上官大夫,他非常嫉妒屈原,但又没有屈原有才华,所以总想找机会奏屈原一本。
有一次楚怀王叫屈原制定国家的.法律,上官大夫在屈原还没起好草稿的时候就要改动它,屈原自然不肯,上官大夫便到楚怀王那儿告状说:法令是大王叫屈原去制定的,可是屈原总是夸奖自已,他说:除了我还有谁能把这件事做出来。这明摆着是不把大王放在眼里嘛。
楚怀王听了以后自然心里很不舒服,从此便对屈原有了一定的看法。后来楚国的状况每况愈下,屈原非常心痛,这都是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听信小人之言的结果,他把自已心里忧郁思愁在《离骚》里表达了出来,另外,在《卜居》这部作品中,屈原这样写道:宁与黄鹄比冀乎?将与鸡鹜争食争食乎?表达了屈原的志向以及不愿意跟那些爱争权夺利的奸臣同流合污的态度。
成语故事9
【基本内容 】
投鼠忌器(tóu shǔ jì qì)
[释义]
指投打靠近器物的老鼠怕伤了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怕伤害好人而不敢作为。
【典故】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近器物,用东西砸老鼠又怕砸坏老鼠附近的用具。现常用来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
成语故事10
【注音】hú liǎn zhī qì
【出处】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论语·公冶长》
【解释】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用法】作宾语;指人有才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栋梁之材
【反义词】燕岱之石
【押韵词】感激流涕、吹唇沸地、绾角兄弟、钓游之地、瑞应灾异、枉费心计、品评卓逸、遗簪坠舄、飞沙扬砾、千伶百俐、......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是卫国的商人,姓端木名赐,他因为有钱,经常穿华丽的.服饰,孔子看不惯他的新潮,说他为君子不器。他沾沾自喜,他问孔子自己是什么器,孔子随意说是瑚琏之器。子贡更加飘飘然,不知孔子在说他内心空虚
【成语示例】公以瑚琏之器为郎官,以干将之断宰赤县。 唐·李华《卢郎中斋居记》
成语故事11
【拼音】pò zhù qiú jiān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权臣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令,贫残无道,甚至还杀害孕妇,他听说李膺执法威严,就逃回京师,就藏到张让家的合柱中。李膺听说后,立即带领官吏与士卒到张让家,劈开柱子抓取张朔,投入洛阳监狱,上报皇帝后,立即将其正法。
【典故】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释义】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补充式
【押韵词】戴盆望天、步雪履穿、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名山大川、积沙成滩、知命乐天、寝馈难安、历井扪天、恩德如山、陵土未干、......
【示例】如或纶言既降,丹慊莫从,则当破柱求奸,碎首请事。死而后已,义不苟然。
唐·元稹《代李中丞谢官表》
成语故事12
战国时,鲁国的孔穿(孔子第5代孙)去赵国游历,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和季节结成好友。孔穿回国时,邹文、季节送了3天行程,临别时,两人泪流满面,对孔穿依依不舍。但孔穿只对他们作了个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学生认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却不为然地说:我原以为他们是丈夫,现在才知道他们像女人一样。人立于天地间,应有'四方之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四海为家,怎么能像动物一样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学生不住点头称是,对老师更加敬重。后来人们将“四方之志”引申为“志在四方”。
【解释】:四方:天下。立志于天下。指有远的抱负和理想。
成语故事13
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之后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成语故事14
成王败寇 成语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可这属于元规则,若要成功必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胜利者,强者就是真理,永远有理。
自古胜者英雄败者贼.就拿汉高祖刘邦来讲;在他当皇帝以前,典型的一个小人、无赖.项羽是他结义兄弟,和项羽一起灭秦之后又杀了项羽,但成了汉高祖之后不一样戴着光环过日子.又杀了再拿唐太宗李世明来说;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可他还不是标榜为一代明君.在一些非理性思考的`人眼里,成功者是不应当受到指责,成功的一方一旦当权便是合法,拥有立法权;失败的一方便失去了合法地位,没有发言权;当权者占据了拥有了公共宣传、历史编撰的自由,失败者被贬损,而没有申辩的机会。
中国自古就有所谓的“成王败寇”之说,与之相对的有所谓的“天道”:仁义礼信。似乎缺乏文化的尚武者更崇拜前者,而文官集团则强调后者。但也也不乏身份与信念交叉者。
究竟成王败寇与道二者应该如何取舍也相应成为长久讨论的话题。这里面当然蕴涵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根据我对辩证法的理解,成王败寇与道的取舍应该是不同时机、不同场合下的具体而为。比如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然应该以保存自己的为首要之务,成王败寇的观念应该在此刻压倒道义,否则就会丧失行道义的基础。毕竟一时不行道义不能说明就是没有道义。多少败者被后人耻笑为妇人之仁和缺乏斗争常识,这些都是在性命攸关之际还在讲道义的表现,诸如宋襄公之流(当然他比较极端,属于缺乏斗争常识的那种,相比之下项羽则往往在关键时候显得妇人之仁,比如鸿门宴和没有用尽刘邦父亲的作用)。但是彻底抛弃道义,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下都不择手段追求成王的人终究成不了王,而最终只能走向众叛亲离,比如陈友谅。
对于陈友谅这类失败,中国历史传统的解释乃是一种“一山还有一山高”理论。就是说,你陈友谅固然勇猛过人,但是你毕竟不是圈宇宙最勇猛的人,所以你单靠武力、追求权力不讲仁义必然遭到比你更强大的、更勇猛、更足智多谋者的打击而惨败。这种解释很早就有人提出,但实际上并不能阻止历史上有千千万万个陈友谅前仆后继;反而陷入了一种“成王败寇”的循环论证,即:失败者是因为他失败而成为寇,成功者是因为他成功所以为王。
成语故事15
【汉字书写】:耳濡目染
【汉语注音】:ěr rǔ mù rǎn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濡)耳染,不学以能。”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强调因为亲自看到、听到而受到影响。常与“潜移默化”、“熟能生巧”连用。
【耳濡目染的意思】:濡:沾湿;染:浸渍、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耳濡目染的近义词】:耳习目染、潜移默化、耳闻目睹、耳熏目染、耳熟能详;
【耳濡目染的反义词】:一尘不染;
【耳濡目染的故事】
我的很多兴趣都是源自于生活,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产生,因此认为兴趣是耳濡目染的产物,而不是天生就有的。喜欢种花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无所不能的妈妈经常做一些让我出乎意料的手工作品。她会叠很多精致的折纸,在我看来她是那么的心灵手巧,我虽然比不上她,倒也从她身上学了两招。阳台也经常摆放很多叫不出名,婀娜多姿的花草;喜欢看书是因为父亲是个才高八斗的教授,从小我就能看到各方面的儿童读物,于是自然从中学到不少,却也唯独钟爱上了文学;喜欢唱歌是因为小时侯在看过一个乐团的演奏,之后便开始没事就哼哼叽叽。印象中每次身边有什么喜庆的'活动,我都会被送上台去一展歌喉;喜欢写文字是因为发现文字的组合实在太神奇了,几十个上百个的字拼凑在一起,就成了一首优美的诗篇。喜欢画漫画是因为偶然间看了堂哥画的一只加菲猫,简直跟书上的如出一辙,后来就迷上了画画。在学校的时候,没事就买来纸笔乱涂鸦,然后送给班上的同学,真感谢她们当初没有嫌弃呀。……虽然我的每一个兴趣都没有能够成为我事业的垫脚石,但它们却让我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也起到了安定情绪的作用。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侯,我就会做我爱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一切又都变得美好起来。
【耳濡目染例句】
清.八宝王郎《冷眼观》第二十四回:“又被这面银牌上的五百万金耳濡目染,终日眼睛看惯了,耳朵听熟了,所以立意一丝儿事业都不肯做,只等三十岁上,拿稳了来发财。”
秦牧《艺海拾贝.蒙古马的雕塑》:“这道理,‘耳濡目染,熟能生巧’几个字,就尽够说出个中道理。”
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
【耳濡目染造句】
从小在一个赫赫有名的音乐世家里长期生活,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便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在一个不良的环境里呆久了受到耳濡目染便很容易会成为一丘之貉。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7-26
经典成语故事02-16
中考成语故事11-19
关于的成语故事11-19
有关成语故事11-20
简短成语故事11-13
幼儿成语故事02-27
天经地义成语故事01-20
简短成语故事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