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4-10-18 16:40:42 成语 我要投稿

【精选】成语故事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夠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释 义: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 处:《北史·李浑传》:“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成语故事2

  【注音】cháo fēng yǒng yuè

  【典故】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释义】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描写风月的差作品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嘲风弄月

  【押韵词】荦荦确确、恃直不戒、今蝉蜕殻、云扰幅裂、谤书一箧、言语漏泄、夙夜匪懈、盛情难却、方头不劣、椎心泣血、......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赵匡胤取南唐,南唐后主李煜主动投降,成为有名无实的.“金吾大将军”,宋太宗赵光义信步到翰林苑,看到李煜在侍侯着原南唐旧臣徐铉等,觉得奇怪就问为什么,徐铉斜视李煜说他没能力治国,只会嘲风咏月,只配如此

  【成语举例】德行文章没包弹,绰有赋名诗价。选甚嘲风咏月。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一卷

成语故事3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年青有为,很有才华。二十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由于他知识丰富,才能杰出,很受文帝的赏识,很快便提升他为太中大夫,并让他负责修改过去制定的法令、制度。由于在修改法令、制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握有大权的公卿、大臣,因此,当汉文帝提出要进一步提升贾谊为公卿时,受到这些人的诋毁。后来,汉文帝也渐渐地疏远了他,把他调离了京城。

  多年的实践使贾谊认识到,诸侯王的权势过大,各种制度还不够严密,加上外族的侵扰,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统治。因此,于公元前174年向汉文帝上了一道奏疏,这就是著名的《陈政事疏》。在奏疏中,贾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建议汉文帝采取果断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求长治久安。这道奏疏言词恳切,说理性强,深深地打动了汉文帝的心,因此,很快便被汉文帝采纳,对巩固中央集权的`西汉政权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奏疏中,贾谊谈到过去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强调指出了新法中的口赋制度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口赋制度虽然刺激了生产,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风俗习惯,对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引起婆媳,姑嫂关系紧张,常常为一些小的利害冲突而发生争吵,反过来责问、讽刺对方[原文是:“妇姑不相说(同 “悦”),则反唇相稽”]。

  贾谊通过这一事件,劝说汉文帝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人们用“反唇相讥”(“反唇相稽”)这个成语,指双方在发生争执时反过口来讽刺、责问对方。

成语故事4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顒,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

  杨顒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随后,杨顒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

  诸葛亮对杨顒的劝告和关心非常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后来杨顒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痛哭了好几天。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处理效果会更好。”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í sī guǎng yì

  【解释】 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近义词】群策群力 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孤注一掷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点评

  君主在统治地大物博的国家时,听取各方的意见,有益于更加真实了解到黎明百姓的情况,实施有力的治国措施。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多多周边人的意见,听听大家对事情的看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开阔新思路未尝不可呢?

成语故事5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典故】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

  【释义】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獃: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相近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哆

  【反义词】从容不迫

  【造句】:

  1、我目瞪口呆,完全没有了反应,只觉得四周空荡荡的,寒风像无情的箭,扎进我的心窝里。很无奈,只好平静好自己的心绪,硬着头皮回忆书本上的一页页文字,希望老天保佑,让我灵光一现,把该要的内容给背出来。

  2、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3、他惊得目瞪口呆,嘴巴大张,简直可以丢个汤团进去。

  4、一个个观众,好像被用了定身法似的,站在原地。目瞪口呆。仿佛失去了知觉。

  5、她看见这惊险的一幕,吓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6、他听了父亲的话,一时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

  7、门外突然放了个爆竹,把小毳吓得目瞪口呆。

  8、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9、银行倒闭的消息有如晴天霹雳,惊得他目瞪口呆。

成语故事6

  成语名称:鸱目虎吻

  成语拼音:chī mù hǔ wěn

  成语用法:作定语;形容奸狠凶恶的样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鸱:鹞鹰;吻:嘴唇。如鸱的眼睛,像老虎的'嘴。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成语来源: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成语造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鸱目虎吻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鸱目虎吻豺狼的王莽处心积虑,沽名钓誉,以抚育亡兄的儿子,衣不解带侍侯生病的伯父,博得了“孝”名,被伯父推荐给孝元太后和皇帝,被封黄门郎,他广泛交际,后来成为大司马以及称帝,一旦掌权就十分凶残,大开杀戒。

  鸱字开头的成语

  鸱目虎吻

  包含有鸱字的成语

  鸱目虎吻

成语故事7

  汉朝时期,严光少年时期与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刘秀即位后,严光不愿当官,改名隐居起来,刘秀亲自到他的住所请他出山,他婉谢绝。严光经常与渔人住在一起,经常穿着羊皮衣去钓鱼,自得其乐。

  【解释】汉代严光和与刘秀一起游学,刘秀即帝位,严光变名披羊裘隐钓济中。比喻隐居生活。

成语故事8

  【典故】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出处】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释读】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流水一样,比喻迅速。形容乐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成语故事9

  兔死狐悲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兔死狐悲资料

  【注音】tù sǐ hú bēi

  【解释】多用于表示对同盟的死亡火不幸感到很伤心。但是随着演变,兔死狐悲多用于贬义。

  【出处】《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简介】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伤心。出处原出自《宋史·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成语举例】1、看到一起打拚的同仁相继被裁员,使他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2、我们室友的这次意外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兔死狐悲的。

  悲开头的成语

  悲喜交集

  悲不自胜

  悲从中来

  悲伤憔悴

  悲喜交切

  悲喜交加

  悲喜交并

  悲喜交至

  悲喜兼集

  悲声载道

  悲天悯人

  悲悲切切

  悲愁垂涕

  悲愤填膺

  悲欢合散

  悲欢离合

  悲欢聚散

  悲歌击筑

  悲歌慷慨

  悲歌易水

  悲泗淋漓

  悲痛欲绝

  悲观主义

  悲观厌世

  悲观失望

  悲悲戚戚

  悲愤兼集

  悲愧交集

  悲慨交集

  悲欢厌世

  悲欣交集

  悲歌忼慨

  悲歌感慨

成语故事10

  【成语名字】半疑半信

  【汉语拼音】bàn yí bàn xìn

  【近义词】:半信半疑、半信不信、可有可无

  【反义词】:坚信不疑、确信无疑

  【成语出处】唐·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成语解释】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半疑半信造句】这事有点悬虚,弄的大家都是半疑半信。

  【半疑半信的成语故事】

  古筑城曲五解 唐代 元稹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言,莫问城坚不。平城被虏围,汉?城墙走。

  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成语故事11

  【注音】shù yùn qǐ huǒ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婆婆诬告儿媳偷家里的肉,儿媳百口莫辩被婆婆赶出家门,只好去找邻居大婶帮助伸冤。大婶深知她的.为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拿一团乱麻到那个婆婆家去借火,说是自家的狗因为争吃别人家的肉被咬死。婆婆知错就去追儿媳回家。

  【出处】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蕴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存相感,事有适可。

  《汉书·蒯通传》

  【解释】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束缊请火”。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求人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束缊举火、束缊请火、束缊还妇

  【押韵词】朽条腐索、深思苦索、披裘带索、鋭挫气索、流落失所、收缘结果、披麻带索、多历年所、来因去果、暗中摸索、......

  【成语举例】打门声急谁氏子,束蕴乞火霜风寒;劝渠且宿不敢住,袒而示我催租瘢。

  宋·方岳《三虎行》

成语故事12

  【成语名字】唇枪舌剑

  【汉语拼音】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近义词】:针锋相对、舌剑唇枪、唇枪舌剑、舌剑唇枪、剑舌枪唇

  【反义词】:促膝谈心

  【成语出处】

  1、高文秀渑池会杂剧第一回:“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

  2、蝴蝶梦传奇:“原来是伤风败俗,逞着这舌剑唇枪口。”

  3、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显吹弹歌舞,论角征宫商,使心猿意马,逞舌剑唇枪。”

  【成语解释】口齿唇舌像枪剑般锐利。比喻辩论状况激烈。又作“舌剑唇枪”。嘴唇舌头像枪剑那么锐利。比喻辩论情况激烈。

  【唇枪舌剑造句】这场会议到最后变成“唇枪舌剑”,双方都不肯让步,让其它参加会议的人呆在一旁观战。在这件事上,我和妹妹的看法都不同,我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辩论、争论激烈的场合

  【唇枪舌剑的成语故事】

  《渑池会》,全称《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末本,正末扮蔺相如。元·钟嗣成《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在高文秀名下,分别以《相府门廉颇负荆》、《廉颇负荆》为题。明·赵琦美脉望馆钞校内府本标为“高文秀作”,且批注曰:“《太和正音谱》题作《廉颇负荆》。”此剧本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基本上是按历史史实写的,但也有所突破。作者根据事件、地点、人物转换的需要,全剧设计为“四折二楔子”的结构形式。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通例的体制。

成语故事13

  【注音】cuò huǒ jī xīn

  【典故】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汉·贾谊《新书·数宁》

  【释义】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隐藏极大的祸患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盲人瞎马、朝不保夕、危在旦夕

  【押韵词】熊据虎跱、齐人攫金、大匠运斤、著作等身、孔怀之亲、刮骨抽筋、夜半更深、有脚阳春、往古来今、酌古御今、......

  【年代】古代

  【谜语】焚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多次向汉文帝上书陈述社会的.弊端,写出了著名的《陈政事疏》,他认为当前的政治局势很不好,出现很多违背情理、伤害道义的事情,应该想办法革除。如果看不到的话就像厝火积薪一样危险

  【成语举例】乃事过境迁,恬嬉如故,厝火积薪之下,而寝处其上,酣歌恒舞,民怨沸腾,卒至鱼烂土崩,不可收拾。★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

成语故事14

  春秋时,宋国有一家卖酒的。他的酒酿造得很好,酒的价格也合理,招待客人时也很殷勤,酒幌子(卖酒的标识)挂得高高的,好远都看得见。可是他的酒却总是卖不出去,以至酒都变酸了。他找不出原因,只觉得奇怪,便去向一位有见识的老熟人杨倩请教。

  杨倩说:件魏哲投别的.原因,是你家的那条狗太凶了。”卖酒的说:“我家的狗是凶,但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卖酒人仍是不解地阿。

  杨倩解释说:“狗凶,人家怕咧。有的人让孩子提着壶去买酒,你的狗见了,又汪汪的叫,又扑过来要咬人,还不把人家吓跑吗?这就是你的酒卖到变酸还没有人来买的原因。

  故事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原文借宋国卖酒人的酒美,价廉,待客恭,酒却售不出去,以至变酸了,寻其因是家有恶狗,人们怕狗而不敢去买酒的故事,比喻朝中有权奸当政,贤能之士被排斥,国君受蒙蔽。后以“酒酸不售”讽喻当政者任用谗按之人,堵塞了纳贤进言之道;或经营方式、态度不当。

成语故事15

  【成语】: 郑人买履

  【拼音】: zhèng rén mǎi lǚ

  【解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举例造句】: 你可千万不要学郑人买履。

  【成语故事】:

  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买双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脚长量了一下。走到集市,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码,回到集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白跑了两趟,却没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他说:我宁肯尺码,也不想念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讽刺宁愿相信教条而不相信事实、不知变通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8-27

成语故事06-21

经典成语故事02-16

天经地义成语故事01-20

幼儿成语故事02-27

中考成语故事11-19

关于成语故事11-18

实用的成语故事11-14

古代成语故事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