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07-15 17:04:29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的故事

成语的故事1

  一事无成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愿,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遇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微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其次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成。

  于是,再也不情愿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好像恍然彻悟。

  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慨语。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慨。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

成语的故事2

  【拼音】:piāntǎn

  【释义】:古代指解衣袒露一臂,解衣露肉。现指偏护一方,保护一方不受伤害。

  【出处】:《战国策?燕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示例】:闻一多《什么是儒家》:“他们也不能偏袒某一方面,偏袒了一方,使一方太强,有压倒对方的能力,缓冲者也无事可做。”

  【英语】:favour;showpartialityfor;discriminateinfavourof;favoritism;takesideswith

  偏袒的近义词

  偏向 左袒 偏心 偏护 偏私 偏颇 偏畸

  偏袒的反义词

  公允 公正 公道 公平 秉公 持平

  偏袒造句

  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无论偏袒哪一方,都会引起大家的.争议。

  小明对老师总偏袒班长而感到不公平。

  他的偏袒态度招致了不少批评。

  作为执法人员应该秉公办事,不应出现偏袒某一方的现象。

成语的故事3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小故事大道理: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成语的故事4

  叶公好龙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墙上也绘着龙。传说天上的真龙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专程到叶公家里来,把头从窗口伸进屋子里,把尾巴横在客堂上。

  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它,甚至是畏惧它。

  叶公好龙的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成语的故事5

  【注音】shú wèi shēng zhāng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典故】

  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

  【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

  【相近词】生张熟魏

  成语示例

  1、顶着他的姓接纳生张熟魏,甚至当筵诉说她的嫁后光阴如何如何,或者这家人家的阴私家丑。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

  2、 在外交上,除了招待一切来敲办公室门的生张熟魏,对注册处有成绩的`传递,对教务处有课程的关系,对事务处有领取痰盂,茶壶等交涉。

成语的故事6

  【注音】lù sǐ shuí shǒu

  【出处】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晋书·石勒载记下》

  【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用法】作宾语;用于比赛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相反词】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同韵词】白云苍狗、执箕帚、羊羔美酒、嘤鸣求友、得未尝有、旧瓶装新酒、余香满口、淮王鸡狗、金龟换酒、指槐骂柳、......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赵国国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为是,有一次他问大臣徐光他能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徐光答复为汉高祖刘邦。他笑道他只能做刘邦的部下,但与刘秀并驱于中原,相互较量,那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成语举例】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成语的故事7

  东汉末年,中原各地都在打仗。每股势力都想壮大自己,成为国家的唯一统治者。其中有位叫刘备的英雄,他看到国家四分五裂,百姓被战争折磨,很想建立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国家。但是,刘备的势力很薄弱,他身边只有两个能征善战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而缺少有智谋的人帮助他。

  后来,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才华过人、智谋深远,如果谁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刘备听了很高兴,于是派人打听诸葛亮的消息。那时,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为了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刘备带着丰厚的礼物,在关羽和张飞的陪同下,一起去请诸葛亮。

  他们到了诸葛亮的家门口,刘备亲自去敲门。不巧,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但他仍不放弃请诸葛亮的念头。

  有一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家了,就急忙带着关羽和张飞再一次去拜访。那时正是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还下着大雪。刘备冒着雪,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用自己的诚意打动诸葛亮。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没在家。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离开了诸葛亮的茅草屋。

  过了些日子,刘备准备再次去请诸葛亮。这时,关羽和张飞都劝他不要去了,他们都觉得刘备没必要对诸葛亮这么恭敬。刘备却说:“对于有才能的'人,就要用尊敬的态度。”然后,又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去请诸葛亮。

  这一次,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时已经是中午了,书童说,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没有打扰他,而是恭敬地站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在门外等了很久,太阳晒得他满头大汗。关羽和张飞都心疼地劝刘备到阴凉的地方坐下休息,可刘备觉得,那样不足以表示他对诸葛亮的敬意,于是他坚持守在门口。

  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为了不影响他休息,已经在门口站了几个小时,心里非常感动,赶快出门去迎接刘备。诸葛亮邀请刘备到自己的书房讨论国家大事,他们发现俩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国家。于是,诸葛亮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三次拜见诸葛亮,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他,才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帮助刘备使蜀汉政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成语的故事8

  【拼音】jǐng shēng tún quǎn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军进攻东吴,孙权亲率7万军队迎战,曹操打了败仗就屯兵江北不出战,孙权乘船刺探军情,曹操见孙权军纪严明,感慨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的儿子不过像猪狗罢了。”双方对峙一月,曹操就撤军回北方。

  【典故】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吴历》

  【释义】景升,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字。表与其子琦琮皆碌碌无为。故世人用“景升豚犬”谦称自己的.子女。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自谦

  【示例】诞而待孕者,尚不一其人,虽尽属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忧穷民之无告矣!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

成语的故事9

  三国的时候,孙权手下有一位名将叫吕蒙。因为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机会上学,读的书很少,所以学识浅薄,见识也不广。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担任的官职很重要,应该多读点书,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吕蒙听了,很为难地说道:“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

  孙权听了,开导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吗?只不过希望你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就够了。你说军务繁多,没有时间,谁能比得上我(事务多)?我还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此他开始抓紧时间读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以前我以为你只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知识罢了,跟你谈话后才知道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笑笑,说道:“君子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长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以后,鲁肃便常常和吕蒙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他非常重视吕蒙给他提的一些建议,对吕蒙的学识和才能也非常赏识,非常佩服。

  后来,孙权赞扬吕蒙时说道:“天下有几个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坚持读书学习,自强不息呢?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看重节义,认真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不能沉溺于财富之中,这样就不容易堕落。吕蒙的这种行为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这就是“孙权劝学”的故事。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由此故事而来。“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成语中“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非复吴下阿蒙”,指应该刮目相待、用新眼光来看待事物。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也作“刮目相看”。

成语的故事10

  山崩钟应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魏国大殿前的大钟无缘无故地自动大响,很多人觉得奇怪,就跑去问张华是怎么回事。张华告诉他们这是蜀郡发生地震或山崩引发钟的共振。为了验证这话,有人亲自去蜀郡查看,果然如此。

  【典故】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

  【释义】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近义词】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成语举例】偎红倚翠阳台下,阿母惊魂几欲飞,请看古来啮指感,山崩钟应尚无违。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十五回

成语的`故事11

  【成语】:出类拔萃

  【拼音】:chū lèi bá cuì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成语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为孟子:孔子、伯夷和伊尹都是圣人,那么他们三个人有相同的地方吗?孟子说:有,要是让他们做君王,他们都能够让大家信服,使天下统一。但是要让他们去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情,或者去杀一个无辜的人,那他们就是死也不会干的。公孙丑又问:那么可不可以说,伯夷、伊尹和孔子一样,都是最伟大的圣人呢?孟子回答:不能这样说。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孔子那样伟大的人,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孔子。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品德和才能超过一般人。

  【造句】:

  1、出类拔萃不见得就是出人头地,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有追求的人,就是出类拔萃的人。

  2、我们因未曾虚度光阴而感到欣慰,尽管不受到赞扬,不出类拔萃,只要不虚度一生,就该感到愉快。

  3、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4、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正是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辨明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始终如一地把他们的能力对准这一目标的'人。

  5、要想出类拔萃,你需要在生活中的某个地方获得心流。

  6、我们收到了上百个出类拔萃的申请,要从这么多令人感到欢欣鼓舞和应该得到奖励的学校中作出抉择是极其困难的。

  7、他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很受公司器重。

  8、他是个天才,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很出类拔萃。

  9、在我们这群人中,他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成语的故事12

  【拼音】dòng zhé cuī bēng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庾亮将要出逃,回头向钟雅交代自己走后的`事,把朝廷重任深切地托付给他。钟雅说:“栋折榱崩,谁之责邪?”庾亮说:“当前的事,不容许再谈论了,你应该期望取得收复京都的成效啊!”钟雅说:“想足下不愧荀林父耳。”

  【出处】栋折榱崩,侨将厌焉。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解释】榱:椽子。正梁和椽子都毁坏了。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房屋倒塌

  【近义词】栋榱崩折

  【示例】睹邪说暴行之日甚,觉栋折榱崩之堪虞。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

成语的故事13

  出处:《三国演义》。

  意思:听到雷声,吓得把筷子掉在地上。后来借指故作恐慌。箸:筷子。

  三国时,刘备兵败,无奈寄居曹操处,以种菜来掩饰自己争天下的宏图,以免曹操猜疑,招致杀身之祸。

  一日,时值梅熟,曹操邀请刘备小酌,煮酒论英雄。说到后来,操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刘使君和我曹操两人罢了!”刘备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韬晦之计仍未逃过对方的`眼睛。这一惊,使他手中的筷子失手落地,恰值春雷轰鸣。当曹操问他何以失态时,备即以听到雷声才丢落筷子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惊恐心理。 内容来自

  《三国演义》上有诗云:“勉以虎穴暂栖身,说到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胜如神。”

成语的故事14

  【词目】兢兢业业

  【注音】jīng jīng yè yè

  【解释】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用法】作宾语、状语;指人处事认真。

  【结构】联合式

  【近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恪尽职守。

  【反义】敷衍塞责、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同韵】植善倾恶、云中白鹤、春宵一刻、逞妍斗色、半身不摄、褦襶触热、东邻西舍、坐运筹策、罪在不赦、汤烧火热……

  【色彩】褒义词。

  【兢兢业业的故事】

  东晋时期荆州官吏陶侃,他勤于政事,处理政务从不拖延,对下属的`赌博及贪小便宜的行为严惩不贷。他主张勤俭节约,经常将造船的木屑留作冬天雪地吸潮用,将造船剩下的竹屑、竹枝制成钉子再造船,对待工作真是兢兢业业。《尚书·虞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者,有人解释说"一日"是将犯人缚在十字架上砍下四肢和头颅,"二日"是把绑犯人于十字架上任其死去,"兢兢"(借为矜)是举矛刺喉,业业(借为削)是割削犯人肌肉。

成语的故事15

  【成语名字】摧兰折玉

  【汉语拼音】cuī lán zhé yù

  【近义词】:宛转蛾眉、天生丽质、仙姿玉貌、绰约多姿、粉装玉琢、齿白唇红、婀娜多姿、倾国倾城

  【反义词】:丑态百出、摇头摆尾

  【成语出处】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某本非风流佳客,谬称浪子端庄,……用诱秦诓楚之计,作摧兰折玉之谋。”

  【成语解释】 摧:摧残,毁掉。毁坏兰花,折断美玉。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

  【摧兰折玉造句】这种摧兰折玉,残害别人的事千万不能做。

  【摧兰折玉的成语故事】

  李大娘,一名小大,字宛君,性豪侈,女子也,而有须眉丈人之气。所居台榭庭室,极其华丽,侍儿曳罗縠者十余人。置酒高会,则合弹琶琶、筝,或狎客沈云、张卯、张奎数辈,吹洞箫、笙管,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曜灵西匿,继以华灯,罗帏从风,不知喔喔鸡鸣,东方既白矣。大娘尝言曰:“世有游闲公子、聪俊儿郎,至吾家者,未有不荡志迷魂、沉溺不返者也。然吾亦自逞豪奢,岂效龊龊倚门市娼,与人较钱帛哉!”以此,得“侠妓”声于莫愁、桃叶间。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11-21

成语故事06-21

成语故事07-26

经典成语故事02-16

幼儿成语故事02-27

幸灾乐祸成语故事11-01

古代成语故事02-09

天经地义成语故事01-20

《成语故事》教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