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

时间:2024-10-13 08:13:29 满分作文 我要投稿

满分作文(精选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分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满分作文(精选5篇)

满分作文 篇1

  一、留心生活,由小见大法

  由小见大,是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所刻画的形象进行取舍、浓缩、强调,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并不决定我们写出的'文章立意必然肤浅。善文者,虽然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中考作文中,考生不妨借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善于类推,由此及彼法

  由此及彼,即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针对此类立意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向拓宽中表达主旨;也可用板块式行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文章的主旨,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为丰厚,更为深刻。

  三、关注热点,由浅入深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时,考生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四、展开联想,由实到虚法

  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要揭示其蕴含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由实到虚法能使习作的立意更加深远。

  五、追根溯源,由果导因法

  凡事有因,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因与果的联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果导因,是指我们由所描述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其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采用此类立意法,往往能使文章主题突出,底蕴深厚。

满分作文 篇2

  不简单?简单!

  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

  参加考试的只有二位考生,他们是从长达两个月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外貌虽然有点普通,但锐利的眼神,眉宇间流露出来的一股傲气,让人惊叹。

  两人悠闲地步入考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拿起试卷开始读题了。慢慢地,他们一贯的表情有了变化,高材生甲双目死死地盯住考卷,眸子突然黯淡了许多,嘴角的微笑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高材生乙也显得与平时不太相同,他的视线很快地移动着,快速读了一遍题目,他轻叹一声,往后一仰,口中反复地念着:“ 铅笔+橡皮=?”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过,两位学生依旧按兵不动。甲用手中的笔在草纸上乱画着,该用哲学的观点还是用数学原理呢?乙看了看手表,心中第一次出现了犹豫,该用文学的.观点还是用另类的看法呢?结束铃响起来了,两人缓缓地站起身来,额头上竟然都冒出了的细细的汗水,

  推开门,出题的教授正与5岁的女儿共享天伦。“你们来了!”教授笑咪咪地迎上去。“教授,请您告诉我们正确答案吧!”“先说说对题目的看法吧!”甲脸红着说,“以前我总是恃才自傲,见了您的题目后我才真正明白学无止尽!”乙附和着点头称是。教授满意地笑了,

  他向女儿招了招手,说:“让她告诉你们答案吧!”两位学生面面相觑。“铅笔+橡皮=橡皮头铅笔!”“啊?!”甲、乙失声叫出。

  “怎么样?很简单吧!” “这不是一次全国性的智力赛吗?题目应该很有玄机的啊!”教授开始变得严肃起来,他不紧不慢地说“许多事情都是很简单的,只要你有一颗平常心!”走出教授的家门,两位学生都露出了笑脸。(指导老师:罗小军)

  【简评】作者紧扣话题,以一道全国性智力比赛题目来展开,情节充满了一种神秘感和趣味性,这是本文获取高分的一个原因;另外,善于运用衬托的方法,层层铺垫,通过甲乙两位高材生的“惊讶”、“困惑”与“理解”,引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尤其是结尾时小姑娘轻松说出答案的情节,自然、深刻地让文章的主题呈现了出来。

满分作文 篇3

  春光明媚,嫩绿铺就了那宽旷的田野。我踩在湿软的土地上,目光被路边那在嫩绿中点缀着的淡黄野菊吸引——那是太婆生前最爱的花儿啊!

  太婆90多岁了,住在乡下一间破烂的瓦房里。我偶尔会跟着爷爷回去探望她。每次回去,总看见太婆孤零零地坐在门前的石阶上,痴痴地望着路边淡黄的野菊。“太婆。”我叫了她一声。“哎,是阿彤啊!”太婆回过神来,笑着,苍老的脸上皱纹堆叠,却像野菊一样灿烂。“喏,太婆给你糖吃。”太婆在晦暗的里屋翻翻找找,找出几颗糖递给我。太婆的手很瘦,上面还有褐色的斑和粗糙的茧,我接过糖,她拉着我的手说:“好孩子,也就你和你爷爷常回来看我。”我当时羞愧地低下了头,鼻子酸涩,泪水几欲掉下。

  又过了五年,再回到那间瓦房,又看到太婆痴痴望着路边野菊的身影。太婆越发苍老,一头干枯的白发在微风中飘扬。“太婆,太婆。”我叫了她两声,她都没有回头。是的,太婆已经老年痴呆了。她不愿去镇上住,只是执着地守着这间瓦房和房前的野菊,我们只能托隔壁家的杨嫂子照顾她。“太婆,我是阿彤啊!”“阿彤?”太婆眼睛浑浊。“是阿彤,你的曾孙女。”我蹲在她面前,眼睛酸涩。“太婆,我扶你进屋里坐,外面凉。”“不,老四今天要从中学回来,我要在这等他回家哩!”太婆不肯起来,反倒絮叨着老四喜欢吃什么,老四怎么样了……她把她所有的.儿女都念叨了一遍。我在一旁默默流泪,太婆忘记所有人的模样,忘了谁是谁,但她仍牵挂着她的孩子们,仍记得他们的一切!

  太婆是在那年秋后去世的。那夜冰凉如水,雾气弥漫在乡间小道上,唢呐悲切的声音在空旷的乡野中回荡。我们所有人披着孝服,哀郁悲切。太婆安详地躺在棺木里,嘴角挂着微微的笑容。这是我对她最后的记忆。

  那一夜,寒凉的月光下几朵小野菊寂寞地半拢着,淡黄的花瓣微微蜷曲。我想起了太婆,一个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的老人……

  又见花开,我想起了她,一个寂寞的母亲,一个深切爱着儿女的母亲……

满分作文 篇4

  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只是童年还有那模糊的痕迹,她的脸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愣住了。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赶去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泪水一刹那涌出。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她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的撕成一张一张。走过去一瞧,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把我愣住了:“xx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xx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xx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xx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xx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xx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我发了疯似地翻动着所有撕下来的日历。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时间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起,在昏黄的灯光前,她是怎样带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自己多久没回来了,自己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成长的疏远与冷漠?而她,又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着娇的囡囡?

  我收拾好这一张张的日历,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望着病床前那个头包白纱仍在昏睡的她,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我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亮闪闪的银丝,眉眼间的沉静。我悄悄将那张饱含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道:“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满分作文 篇5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然而,学生却发出了:“真没出息”和“不就是一次分别吗?好像是要永别似的”的刺耳声音。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失败了,教师对孩子们的冷漠感到疑惑而绝望,痛心疾首地发出了“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学生”的疑问与呐喊。

  初读《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学生》一文时,我也和文章的作者一样,很是为这些孩子的冷漠而寒心。可是,后来,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我想:如果一个教师总是不能够感动孩子,我们就不能以“现在的孩子都变得冷漠,不会感动”来推脱自己施教的责任,不能在那里询问学生“拿什么感动你”而彰显自己的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感动,思考一下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感动。

  我想问一问我们的老师:当你想要去感动孩子的时候,你自己感动了吗?

  记得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有位老师执教校内公开课,教学《年、月、日》内容,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开始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喜欢!”一片热烈的回应。“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孩子们抢着回答,一个个声音响亮,幸福得很。老师将学生的生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作为接下来学习的素材。然后又问:“同学们对自己的生日都记在了心里,那么,谁能告诉我,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一片沉默——教师看到情况正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微微一笑,正想顺水推舟地对学生渗透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一个孩子轻轻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孩子们都瞪大眼睛望着老师,等待老师的答案。老师迟疑了一下,这个小小的问题显然出乎他的意料,下面有孩子开始窃窃私语,“老师也不知道!”“那为什么还问我们?”当然,脸有点红的老师很快反应过来,赶紧编了个日子,转身写到了黑板上。课后,这位老师说:“我真的没记住妈妈的生日!我原本想课前打个电话问问的,但不知因为忙什么,就把这事给忘了。”

  无独有偶,朱华贤老师曾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九位优秀教师执教《游子吟》的场景,九位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不错,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新颖,教学设计无懈可击。然而,“这么生动的一首诗,这么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竟没有一节课让学生为之动情!……最后一节课,当老师一再启发学生讲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自己将怎样报答母亲时,坐在后排的一位女生‘唰’地站起来问:‘老师,你爱母亲吗?你能不能讲讲你的母亲怎么关心你,你现在又怎么报答母亲的故事?’此语一出,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老师猝不及防,一时语塞了。”

  有位老师执教《麦琪的礼物》第二课时,启发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来交流自己的“爱”或“被爱”的感受。有个女孩子讲了下面的故事:“我是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前,我是和爸爸在一起的。我总觉得爸爸很忙,每天总是很迟才回家。我怪他没有好好陪我玩。爸爸听了也不解释什么,以后他只要一有空闲就陪我,有时玩着玩着,他就睡着了。直到有一天,爸爸带我到他的工地上玩,他一直在推水泥、推沙子,连抬头看我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我看到我爸爸浑身上下除了眼睛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灰,那个时候我知道了爸爸是多么辛苦,我也知道要好好地爱我的爸爸。后来我又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因为我有好长时间不和她在一起了,我一点都不喜欢她。可是有一次,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一天吧,那天很冷,妈妈带我回家。她看到我很冷,就连忙脱下她的外套给我穿上,还要我搂着她的腰,说这样可以暖和一点。我坐在妈妈的后面,看到她低着头迎着北风艰难地骑着自行车,就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妈妈也是很爱我的。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可是他们都很爱我。真的,我要好好学习,让爸爸妈妈将来过上好日子。”

  平淡的表述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然而这真情的自然流露却感动了听课的老师和孩子们,有的听课老师甚至在流泪。可是那位上课的老师听完了学生的讲述,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以一种淡淡的表情说了一句话:“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经历吗?”

  曾记得古罗马一位诗人写道:“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已被打动。”是啊,课堂是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和感情交流的最佳场所。而“情感的迸发,不是靠简单的开关就能控制的,它需要共鸣,它需要磁场,需要用相同的情感一道催化。”如果我们的老师只是“为赋新辞强说愁”地播放一段忧伤的音乐,说上几句情意绵绵的话语,发出几句“啊!哦!”的感叹,然后以教育者和旁观者的身份像牧师似的开导和指点学生,那么激情就会变成了煽情,上课变成了表演。如此高处云端的神坛宣讲式教育,让教师与学生分别站在文本之源的两岸,不仅让学生对教师的“绵绵情义”不领情,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反感,使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拉开遥远的距离,最终造成课堂上教师的“激情彭湃”和学生的“无动于衷”。

  曾有幸观摩过徐善俊、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一起跌宕起伏,与学生一起入情入境,他们把自己的感动传达给学生,让心灵跳起相同的节奏,引领着学生在感动的清泉中让灵魂得到洗濯,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在他们的教学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有一种感动在空气中汩汩流淌,使情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共鸣中得到升华,使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既如此,老师们,如果孩子不感动,不必忙着责怪孩子变得迟钝;更不必无名火起,责问如今“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甚至认定是孩子“思想上的浅薄无知铸就了不健康的精神与灵魂,令人堪忧!”我们要在走上讲台之前,扪心自问:“我是否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在学生被感动之前,我被打动了吗?是什么打动了我?我该拿什么来感动学生?”就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的叮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相信终有一日,青涩的果子一定会成熟,学生也一定会因我们而感动!

【满分作文】相关文章:

满分的作文12-27

满分的作文10-27

满分的作文08-09

小升初满分作文:夏-满分作文01-24

高考满分作文_高考满分作文07-06

满分作文06-08

中考作文满分05-27

经典满分作文12-09

满分优秀作文12-22

[精选]满分作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