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读《三国演义》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1
玉的纹理非常细润,治玉时需要加倍的细心。顺着玉石的纹理去琢磨、雕刻,就不会破坏它天然的质地。如果逆着它的纹理,玉石就会被损坏。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琢玉不能用刀刻,而是用水和金刚砂,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序,最后再细致地把它磨光,才能得到一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品。由此可见,琢玉,是匠心独运而又十分谨严的技艺。
教育和琢玉是非常相似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在琢玉之初,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审玉,开玉。以免破坏玉体,保留它天成的润洁美丽。教育之初,也是如此。真正贤明的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孩子受到不正确思维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免得他们幼小的心灵被染污。给予他们的应是长养善心、善念、善行的教育。
老师怀着开琢美玉的心境,用无比的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能展现出天性中的真善美慧。教诲他们,待人处事以仁爱存心,培养温良敦厚的性情。
引导他们,透彻地学习实践义理,言行一致,如玉般不虚伪,不矫饰,表里如一。
教孩子学习玉一般纯洁温厚的品格,则在与任何人相处时,都能做出值得人们称颂效仿的事,形成「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的广远智慧。
以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英雄事迹感染孩子。成就他们宁损身命,终不为劣的玉般的勇气。
读《三国演义》有感2
“温酒斩华雄”“七擒孟获”“过五关斩六将”“长半坡七进七出”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正出自于一部历久不衰、永垂不朽的名著——它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那一天的下午,我看着这本早已被我身边的人多次称赞的书不禁陷入了对这本书的想象:这本书为什么叫做《三国演义》?兴许是关于三个国家之间的利益争斗展开的吧。为什么只有三个国家?这本书所叙述的内容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哪些人?他们是如何创建属于自己的帝国的......
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开始了对于这本经典名著的阅读。在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精读后我终于将这本书读完了,在对这本书以及作者有了一定了解的同时我也解开了那困扰了我将近三个月的满脑子的问题,原来这本书的内容是:东汉末年,经过桓、灵两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群雄四起。在经过一系列的尔虞我诈的战争后。只剩下三路诸侯分别是:北面曹操、江南孙权、西蜀刘备。而刘备建立了蜀国,孙权建立了吴国,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三个国家之间又爆发了一些战争,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同时建立晋朝,后灭蜀与吴国,统一了全中国。
有句话说得好:“经典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些值得我们精雕细琢的内容。“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馀员”这一段通过总结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的表现,使我们通过数据清晰明了的看出赵云这名虎将的“虎”他的英勇无畏。“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馀万支,都搬入中军帐中。鲁肃入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这句话通过数据之大以及周瑜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账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催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体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句话通过写时间之快,从侧面写出了关羽的武艺高强,英勇神武。
相信每个人在读这本书时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人物。我在读这本书时,被关公的忠心耿耿以及他的英雄气概深深触动了。尤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时与曹操立下的三个约定:1.关羽只降汉室,不降曹操。2.二嫂处给俸禄赡养,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3.知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我看到这里时不禁诧异了,这是一个即将战败的人所说的话吗。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啊。
读了这本书后,我学到了许多道理:一个人应当有勇气,而且细心并且忠心,这样他将事业有成。
读《三国演义》有感3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精彩。
我读的是少年版的《三国演义》,刚开始看,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难倒了。东汉末年,灵帝刘宏腐败无能,致使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书里有些词我还没碰到过呢,更别说是理解了。幸亏有奶奶做我的坚强后盾,在她的帮助下,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历史巨作。
在这本巨作里,我不但了解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大意失荆州七擒孟获等,还学会了很多知识,如成语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歇后语,如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有一些良计,如美人计反间计连环计等。
同时,我还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谦逊爱才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
在这么多的人物当中,我最崇拜的就是诸葛亮了。他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有胆有识,他的空城计真让人拍案叫绝。当我读到司马懿来到城下,见孔明独坐城楼,焚香操琴,他知道孔明生平谨慎,怕中计,便领兵自退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我真佩服诸葛亮啊!
还有我最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张飞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的'两名小将刺杀,还赔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施,以病死五丈原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或不称心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读《三国演义》我不仅了解到了历史,还让我认识了众多历史人物,更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
读《三国演义》有感4
《三国演义》,最初读了这本书时并并不是分掌握,仅仅大约了解,三国刘备,曹操,三国曹操为争汉土打来打去,最终司马炎渔翁得利罢了。但之后,当我们细嚼这本书的时,发觉它不仅是那样,還是写成了一个时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悠长全过程。
在其中,书里的人物皆是以勇气而着称,她们是这精彩纷呈剧情的创始者,但我禁不住扪心自问:假如是我自身,是我那样的勇气吗?能造就这精彩纷呈的.小故事吗?假如是我,会像赵子龙那般冲进敌阵中救下主公之子吗?不,我宁愿献媚逃得远远地的也不必冲进乱军当中抢救,我哪里有那类古来争霸扶危主,仅有常山赵子龙的胆识呀>!假如是我,会像三国诸葛亮那般在遭遇诸葛亮的十五万精兵赶到梦殇前,镇定地施计解危吗?不,如果是我,毫无疑问,我已经弃城而逃,所以我有时间想办法!我没有三国诸葛亮的勇气!假如是我,会像关云长那般一边下象棋一边让神医华佗为其刮骨疗伤吗?不议论作文高中,我果断没治了。刮骨之痛,承受不住,我能像关云长那般泰然自若吗?不,我无法那般。盖上书籍后,我突然觉得到自身太微不足道了,为何?由于我欠缺了生活的磨练,另外也欠缺了取得成功最重要的要素———————勇气。
在上课的时候议论作文高中,本来自身知道回答也害怕举起手来;在问与答时,本来自身与别人回答不一致也害怕发布出去;在生活里,本来了解他人做不对,也害怕站出去指证其不正确,帮其纠正。人不缺智,最则乏勇。我必须学习《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勇气,因为勇气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读《三国演义》有感5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而这三国的首领都有过人之处,但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要数曹操了。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集智与谋于一身,化奸诈和文采于一体,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足智多谋,善于用人,三道求贤令,唯才是举。他不怕得罪门阀世家,因为他深知,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他并不是不考虑德。如崔琰正直且不失儒雅,曹操对他就比较敬畏。不过,就算一些品行有问题的人,他仍然用得恰到好处,如嘉、许攸等人,曹操以他的用人之道,使他们在恰当的位置发挥了各自的才能。由此可见,曹操的心胸也是非常宽广的。
他虽狡猾奸诈,但雄才大略。曹操在当时被人称作“曹贼”“汉贼”,后世也多半这样认为,但我却不认同,当时的军阀混战,人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阴谋诡计也就如家常便饭一般,挟天子以令诸侯,非但不是过,而是功,亦能体现曹操的雄才大略,为什么?因为那是乱世,汉室名存实亡,天子随时都可能亡,别的诸侯从来都不正眼看一下的天子,曹操却挺身而出,虽说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过同时也挽回了天子的性命。并且依靠自己的才能一统北方。
虽为军阀,但曹操的文采也是值得称赞的.,《短歌行》《观沧海》等诗传诵千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是曹操最好的写照,他的雄心壮志一点一滴的凝成了这一首首诗,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枭雄人生。
而今天的我们不正拥有曹操的那颗雄心吗?是的,正因为我们也有雄心壮志,所以才要去学习,学习曹操的智谋,学习曹操的心胸开阔,学习曹操的识人善用。
站在今天,当年的情景不可能重现,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看向远方,远方那个人才辈出的三国,那个谜一般的——曹操!
读《三国演义》有感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赵云、关羽、刘备、诸葛亮……等。
他们为了心中的目标,努力地学习、奋斗、拼搏,为的就是那心中无愧的选择!赵云,这位五虎将军在长板战乱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拼死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为什么他在长板坡肯把马让给刘备的夫人?因为他心中有他那无愧的选择,他最终把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从曹操八十三万军中冲了出来,这不禁让人回忆起那首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的诗:“血染争袍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要常山赵子龙!”糜夫人在当阳板坡中,身受重伤,赵云找到她时,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赵云三番五次请她上马,她却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为了不连累阿斗和赵云,为了让赵云顺利冲出包围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典韦,他是曹操的贴身将领,率领虎卫军,为了保护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无寸铁,身无片甲的保护曹操,人们都说曹操是乱世枭雄,可为什么这么值得典韦保护呢?因为他选择了曹操,就要为曹操效力,他认为为曹操付出生命是应该的,这难道不是从心灵上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吗?这是他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返顾的大义。
请让我们从内心,从心灵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吧!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上的大无畏的问心无愧的选择。
读《三国演义》有感7
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假期的旅行计划全部泡汤。行万里路改成读万卷书了。今天我翻开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奸诈的'曹操、谦逊的刘备、正义的关羽、谨慎的孔明等。
除了这些人物,还有一些著明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主要战役。官渡之战主要由于袁绍不听人劝而输给对方,最终导致战役失败。而赤壁之战是中国较为出名的以少胜多的战疫,与夷陵之战分别为火烧军船和火烧连营。
三国里面还有许多故事,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关羽水淹七军等,这些故事都能够使我不厌其烦的去读它,去品它。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中最有智谋,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更是用兵如神。
通过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读《三国演义》有感8
读《三国演义》有感读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知道作者是罗贯中,了解书中人物。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时候能看出三国里的人物的气质。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我觉得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这些种种例子数不胜数。可有的却不管国家大事如:刘备的儿子刘禅。整日饮酒作乐,心甘情愿把蜀国献出。可刘备可不是三次去拜访住在隆重的诸葛亮,诚心诚意的邀请他出山,但两次都没见到。有勇有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的.吕布,颜良都是列子,如果吕布在百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抓住杀了?三国里有许多计策如:美人计、空城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苦肉计、夜走麦城。
魏,曾经显赫一时。蜀,曾经功已就。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就可以看出国君的性格。三国都是想统一国家。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名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中的必定的是诸葛亮。他那人的机智,娴熟的并征,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遮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群的国度,能算的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统。不过他太过于嫉妒孔明,死在中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我今天看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还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以后我还要好好的读读这些书。
读《三国演义》有感9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学校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四大名著,我刚开始心里还是很抗拒的,因为四大名著的文字都是文言文,对于马上升六年级的我来说,读起来是非常难懂的。在今年暑假,我有大把的时间来阅读书目。第一本书我就选择了《三国演义》。
我打开第一章,生字难懂,确实很难读下去。为了读三国演义,爸爸建议我们找相关的影视作品来辅助理解,说93版的《三国演义》最合适不过。记住了电视里的相关情节,对照书里的内容,在已知的情节下再去读书,这样我就会理解书里的情节,不会的字就查字典后就明白了书中讲的内容。
通过阅读,我发现《三国演义》真是本奇书,我对这本书越来越痴迷,对作者罗贯中更是敬佩不已。作者在书中不仅描绘了多场波澜不惊的战争场面,还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被书里人物的品质、智慧深深的吸引住了。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不仅聪明,还十分谨慎,为蜀国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前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军师,成就了他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后期,刘备去世了,吴国的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之后,蜀国大势已去。蜀国刘禅继位,但是他玩物丧志,没有他父亲的智慧远见,以诸葛亮的`智慧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诸葛亮没有,他尽心尽力的辅助后主,操练兵士,囤积粮食,为北伐做好充足的准备。诸葛亮两次北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都没有成功,最终死于五丈原。即使诸葛亮再聪明也抗争不过天下的纷繁复杂。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时间好像过了两个世纪。从最初的黄巾起义,到后来的三国鼎立,最后晋一统天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许多英雄为自己灿烂的一生画上一个感叹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最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不禁感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道理。
《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罗贯中写的,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书中集中描绘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不怕天不怕地的关羽,谨慎多疑的.“暴君”曹操,才智过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勇有谋的关羽。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说到他的“勇”,他离开曹操,带着亲兵,保护两位嫂嫂去寻找哥哥。途中,过曹操的五个关分别因没有通行的公文而被拦下。他一路征战,斩了曹操五位守将,终于找到了哥哥。说他有“谋”,曹操感到关羽不杀不可。于是派出七路大军围攻关羽。关羽用水防,将曹操的七路大军杀得片甲不留。关羽一生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忠义勇谋的故事,怎么不让人佩服呢?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像关羽一样,要勇敢面对,不要害怕困难。记得有一次,我在篮球训练中,由于准备运动不足,在跳跃的时候,只听到“啪”的一声,我摔了下来,大腿动不了,整个人好像撕裂般地疼痛。我仿佛意识到自己的腿被拉伤了,整个人动弹不得,痛苦得让我差点流下眼泪……这时候,有个画面突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关羽被曹操的部下用毒箭射中,治疗的时候还若无其事,依旧和别人下棋。当我想到关羽这种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时,我立刻擦干眼泪,在旁人的搀扶下,积极地面对伤痛。
读完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们需要学习关羽这种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感谢《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是我成长路上的精神财富。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03-06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03-19
读三国演义有感左右06-07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02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4-04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1-05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26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1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