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现场与背后》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1
5月9日——5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第1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听到了全国数学界的很多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以及他们的讲座,邂逅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的第二本新书《现场与背后》,感悟到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课堂中,教师教学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爱教”,学生却越“不爱学”。殊不知,教师的“爱教”,恰恰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施“非爱性的掠夺”。
贲老师的这本书,是他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积累。本书记录了他从20xx.9—20xx.2的教学实践案例。贲老师这本书中一共记录了他自己的30节课的教学案例,他以先行者姿态展开的探索,让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的后面,将讲台留给学生,学生自己上讲台展示,学生间互相碰撞,互相交流,课堂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看了贲老师的这本书,我很想进行这样的教改实验,这一切改革完全为了孩子,我要成为一名孩子喜爱的数学老师。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2
细细回味《现场与背后》一书,主要描述了贲老师与班里的孩子围绕数学课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学思考。这是一位数学教师与一群孩子的故事,也是贲老师研究数学教学问题的课堂叙事。共分四辑,呈现的30节课,既有一般的家常课又有各类公开课,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复习课,绝大部分是贲老师在所带的(6)班上的,极少数是借班上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间,每节课都采用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每节课都采用一个关键词(诸如:启程、迷茫、端倪、雏形等等)来提炼课堂探索过程中的感受、状态和心情。从每一篇教学实录中,我们看到了贲老师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与一种朴素的名师科研“范儿”。 这本书是贲老师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梳理,浸透着贲老师近年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思考,他用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现场,而每一课之后的教学手记则敞亮了课堂背后的思考。他以先行者姿态展开的探索,让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课堂中,教师教学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爱教”,学生却越“不爱学”。殊不知,教师的“爱教”,恰恰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施“非爱性的掠夺”。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并不缺少经典,但书中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如此类的经典论述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且有许多许多的黑体字重点提示,确实值得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精读体悟,细细品味。
我十分欣赏贲老师的思想,我希望自己一点点改变,要成为一名孩子喜爱的、有自己想法的一名数学老师。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3
怀着一颗崇敬之心,捧起贲友林老师的《现场与背后》,学习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感受大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这本书是贲老师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梳理,书中是贲友林老师的课堂真实案例,完整呈现了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质疑与接受、学习方法的获得,这些材料的呈现都是课堂再现,每个教学案例,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具体到每一个提问、回答是由哪一位学生说的都如实地展现,不由得赞叹贲老师的“有心”、“细心”。学生在充满爱的引导和鼓励中,大胆发言、大胆质疑、演绎了以学为本的精彩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精彩的、最与从不同的'、最有体会的,用最直接、最明了、最简便、最完整的方式交给学生,然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做到以最小的代价引起学生最大的思考才能真正使学生得以发展。”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却忽视了只有学生真正体会了,经历了,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课堂上有时候担心这样会不会太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讨论往往无边无际,这可怎么办呢?贲老师在另一章节就谈到:“不从深层次去探讨,不从算理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争论无法深入,会演变或无意义的争吵,适当的亮出红牌,把学生的争论引向“正轨”,这才是低耗高效”。书中还说到:“教学生活的曲折,丰富,耐人寻味,我们要扎根现实,又创造性的追寻理想”。“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是啊,教育中的美是需要用心灵去感悟的,是要用行动来彰显的。
更为可贵的是贲老师的每一节教学实例后,必然有一篇“教学手记”,他的“教学手记”远远比我们的随笔和反思更有深度和广度。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写教学反思,但跟贲老师比起来,远不及贲老师的有深度,有广度。这也让我更明确与专家的真正差距实际体现在“思考与行动”上。
而贲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可以畅谈自己的思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让别人明白他的意思。贲老师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才是真正的原生态的理想课堂。
要向大师学习对教材内容的思考:数学本质是什么?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学会吗?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在哪儿呢?教学,如何以简驭繁?如何表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学生获得了什么?如何真实表达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一节课,在实践之前,居然要思考这么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如果仅是思考还远远不够,还要在具体操作中,探索、修改、设计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
“成功是长叶的时候,而失败是长根的时候。不怕走弯路,就怕你不走路,每一次弯路其实就是一次成长”“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依赖于今天的努力。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认真的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
努力学习,让自己慢慢成长。记住贲老师的一句话:没有不想学习好的学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关怀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对课堂常报一种好奇的心态,让课堂慢慢充满魅力。力争做到:教不是为了教。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4
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推出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自《此岸与彼岸》之后的又一精彩之作——《现场与背后——“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浓缩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历程:30节课堂实录,3个教学视频,带你回到课堂现场;30篇教学手记,带你透视课堂背后;30个“关键词”,带你追寻课堂佳境。在坚持中思变,于执着中求新:每一节课都有故事;每一节课都是历史;每一节课都在成长。发现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让你感到温暖;让你看到希望;让你想到未来。
贲老师的每一节教学实例后,必然有一篇“教学手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随笔”或是“教学反思”。但是他的“教学手记”远远比我们的随笔和反思更有深度和广度。比如在“摸索”这一段,上的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整节课非常精彩。在“教学手记”中,贲老师首先说到这不是在本班上的一节课,以及听课老师课后的惊叹与追问:怎么想到这样上课的?贲老师的回答是“思考、行动”,并由此说到了他的思考、与行动相伴的思考。
对教材内容的思考:“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用数对确定位置?应当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如何从数对中提取相关信息?对本节课的思考: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例1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学会吗?例2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在哪儿呢?数对的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否是从平面几何学习步入坐标几何学习的开始?除此之外,贲老师还在思考:数对的教学,如何以简驭繁?如何表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学生获得了什么?如何真实表达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一节课,在实践之前,居然要思考这么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如果仅是思考还远远不够,还要在具体操作中,探索、修改、设计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一节一节精彩的课堂实录呈献在眼前,一篇一篇“沉甸甸”地教学手记伴随其后,
当我们感叹贲友林老师“把真课上成像假的一样”的时候,我们不妨看一看贲友林老师的这本书。这本书是贲友林老师4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梳理,浸透着贲老师近年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思考,收录了贲友林老师的30节课,他用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现场,而每一课之后的教学手记则敞亮了课堂背后的思考。我十分欣赏贲老师的思想,我希望自己一点点改变,要成为一名孩子喜爱的、有自己想法的一名数学老师。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5
今天我读了贲友林老师的的一个教学反思。贲老师的课很多年前我就听过,贲老师数学功底深厚让我十分敬佩,看了他的标题是《迷茫》,是什么让这种大师级的人物都觉得迷茫呢,带着好奇我读了他的这个反思。
他写得是24时教学法,他先呈现了一段教学的.过程,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好像总是不配合着老师走,教学时时受挫,他说这节课到最后是没有完成全课整理的一课,也是在他的教学中不多的,在他的准备工作中可以看出是做足了功夫的,他请教了省教研室的王林,课前做了思考的准备,预案的准备也做的十分充分,但是教学就是不顺利。
我感觉对于像他这样调班上课,这一点真的是很难把握的,首先你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水平,你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反馈到底是怎样的,不容易把握,而且贲老师的设计从头到尾都是让学生来活动,学生自己在探索,老师就更难把握方向了,看了他的教学过程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觉得迷茫了。我想这可能也是在所难免的,老师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预想学生发生的可能,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了,其实经历的越多,处理的时候的经验也就越丰富。正如他总结是说的:成功是长叶的时候,而失败是长根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老师要不怕走弯路,就怕你不走路,每一次弯路其实就是一次成长。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6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也有好几年了,聆听过很多名师、大师的课。但只有在学习贲友林老师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和同事感叹“他怎么能把真课上成像假的一样”,直到近期读了贲友林老师的新著《现场与背后》一书,心中的疑惑才有了答案。这本书,是贲友林老师4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梳理,浸透着贲老师近年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思考,收录了贲友林老师的30节课,他用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现场,而每一课之后的教学手记则敞亮了课堂背后的思考。
一节一节精彩的课堂实录,一篇一篇“沉甸甸”地教学手记,这是我们教学一线人员最需要的也是最适合的一本好书,因为它信息量大,可操作性强,因为它既有精彩的课堂片断、又有巧妙的教学设计、因为它既有实践描述又有理论阐述的教学手记。贲老师的教学思想和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随着贲老师近乎原生态的叙述,我犹如目睹了一个个真实的课堂场景,不仅被贲老师演绎的“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深深折服,更为字里行间所跃动着的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所感动着,读着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顿悟:只有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里真正的精彩!这本书,我深刻的领略到了贲老师的教学风格,更值得我学习的`是他那种教学研究的精神,尤其是他的恒心和毅力,数年如一日,对教育教学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难怪大家对此书这样评价:学生是幸福的,教师是充实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
我早就就听说过贲老师坚持写教学反思,但一直未曾有机会零距离欣赏过他的教学反思,这本书让我算是尽情地享受了大师的文采,贲老师的每一节教学实例后,必然有一篇“教学手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随笔”或是“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做教师,大多数的日子都是一杯白开水,难以惊天动地。教师的生活,平淡而平凡;教师的生活,辛苦而寂寞。但贲老师却能在辛苦、寂寞中寻求到了快乐,并将这平淡、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采,上百万字的教学手记就记录了每天课堂上的亮点、败笔、意外、等等这些真实的精彩的片段。扪心自问,我何时做到了这一点?每次开学前,我也默默的给自己制定了每天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的宏伟目标,可是每一次又被“等一会”“明天写”这样的理由搁置了。
而贲老师却将坚持每天刻画不同内容的平凡,看成一种责任,怎能不让我钦佩?他不断的纪录,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坚持,才有今天的成就。以前写反思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现在我明白了,贲老师朴实和凝练的“记实思考”,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课后,我可以先把引人思考的部分实录下来,然后写出自己的思考,时间久了,这些点滴就会让我永远听从“彼岸”的召唤,永远寻找新的起点,享受到人生摆渡的幸福。
我想,敬佩、自愧之余,我更需要激励更需要奋进,他的教学之路,教学行为的确影响了我。我佩服他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不足。他提示了我如何看待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兴趣,爱好,更是责任。对孩子负责,对教育负责,更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7
经张主任推荐,我看了贲友林老师的《现场与背后》这本书,被贲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学生精彩的学习活动深深折服。现就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学习“脚手架”,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1、课前完成“学习研究”
贲老师一般会给学生布置“学习研究”。学习新课的话,一般会布置几个有代表性、直切重难点的题目;复习课的话,一般会让孩子整理相关的知识,并设计练习题目。
2、一组同学上去汇报
上课伊始,就通过“抽签”或“指定”的方式,然后就是全班共同交流,或修正、或补充、或提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人不由得为之赞叹。
3、全班交流“提醒”
让我觉得孩子该出来的东西都出现了,课堂应该已经足够了。可贲老师没有就此停手,而是继续“交流提醒”环节。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并没有如我所想去重复前边讲过的,而是对学习中的难点、易错点进一步挖掘,使得课堂更加丰满。
4、交流学生设计的题目。
这个环节,孩子一般会找自己学习过程中易错的,或认为别人容易错的,或有思维含量的题等等。总之出现的题目,会比老师一己之力想的要丰富、有质量的多。佩服智慧的贲老师。
5、衍生新的“研究”。
这个环节不是让孩子课堂随机生成,而是课前研究后,就应该写上去的。这样在课堂上交流才更有质感,更有启发性,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了有效的“脚手架”做支撑,加上贲老师方向的引领和方法的引导,学生变的越来越会学习,越来越自信。
二、老师的点睛之语——凝练、形象
当学生交流到稍有“卡壳”时,老师高度凝练、直观形象的语言就如指路的明灯,指引学生向前去;或如“一颗钉子”,深深印在学生心里。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也随着老师的熏陶,越来越好。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一课时,老师的幽默、凝练就体现出来了。如:火柴盒的“外套”,是求几个面的面积?纲举目张,举一反三等等。学生说“把切成的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加起来,一共是多少?”,贲老师很随意的一句:1000个小正方体“散在那”,它们的表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记得看过一本书叫《妈妈教的数学》,里边说“数学难就难在数学名词上、概念词上。比如:相向而行,相对而行,如果妈妈能在生活中给孩子渗透,那孩子的数学一定没有问题”。看来,贲老师深谙这一点,并能适时的帮孩子排解这样的困难。还有贲老师总结出的“打洞问题”“堆叠问题”等等,不仅形象,还掷地有声。
三、我们需要什么呢?灵动和机敏,反对过分的极端主义
看了贲老师这本书,我抑制不住模仿的想法,因为简直太精彩、太完美了,可贲老师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不能一个极端走到头,得根据情况灵活、机敏地去应对。深刻感悟到大师对课堂超强的把控力,对职业的热爱和孜孜追求。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8
细细回味《现场与背后》一书,主要描述了贲老师与班里的孩子围绕数学课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学思考。这是一位数学教师与一群孩子的故事,也是贲老师研究数学教学问题的课堂叙事。共分四辑,呈现的30节课,既有一般的家常课又有各类公开课,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复习课,绝大部分是贲老师在所带的(6)班上的,极少数是借班上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间,每节课都采用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每节课都采用一个关键词(诸如:启程、迷茫、端倪、雏形等等)来提炼课堂探索过程中的感受、状态和心情。从每一篇教学实录中,我们看到了贲老师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与一种朴素的名师科研“范儿”。
贲老师的数学课堂,有时候教师在队伍前面,有时候在队伍中间,有时候走在队伍后面。课堂教学,并没有已经绘制完毕的`“地图”,只有师生彼此行动的目标与走向。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和份量是一样的。这样的数学学习,教师从“主播”变为“主持”,学生个个都是“主唱”,教师站在讲台的后面,将讲台留给学生,学生自己上讲台展示,学生间互相碰撞,互相交流,课堂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不仅增加了学习自信,而且促进思考,启迪智慧。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并不缺少经典,但书中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到贲老师和孩子们所在的数学课堂,不是一间普通的教室,它处处流动着一脉文化。诸如此类的经典论述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且有许多许多的黑体字重点提示,确实值得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精读体悟,细细品味。
我十分欣赏贲老师的思想,我希望自己一点点改变,要成为一名孩子喜爱的、有自己想法的一名数学老师。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9
这本书是贲老师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梳理,浸透着贲老师近年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思考,他用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现场,而每一课之后的教学手记则敞亮了课堂背后的思考。他以先行者姿态展开的探索,让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本主要描述了贲老师与班里的孩子围绕数学课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学思考。这是一位数学教师与一群孩子的故事,也是贲老师研究数学教学问题的课堂叙事。共分四辑,呈现的30节课,既有一般的家常课又有各类公开课,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复习课,绝大部分是贲老师在所带的班上的,极少数是借班上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间,每节课都采用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每节课都采用一个关键词(诸如:启程、迷茫、端倪、雏形等等)来提炼课堂探索过程中的感受、状态和心情。从每一篇教学实录中,我们看到了贲老师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与一种朴素的名师科研“范儿”。
贲老师的数学课堂,有时候教师在队伍前面,有时候在队伍中间,有时候走在队伍后面。课堂教学,只有师生彼此行动的目标与走向,教师从“主播”变为“主持”,学生个个都是“主唱”,教师站在讲台的后面,将讲台留给学生,学生自己上讲台展示,学生间互相碰撞,互相交流,课堂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不仅增加了学习自信,而且促进思考,启迪智慧。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并不缺少经典,但书中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如此类的经典论述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且有许多许多的黑体字重点提示,确实值得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精读体悟,细细品味。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相关文章:
关于女人坚强背后的脆弱说说01-13
现场会欢迎词06-29
现场面试自我介绍01-31
现场施工安全合同03-06
现场管理工作总结05-20
结婚典礼现场宾客祝福寄语11-19
读《童年》有感08-21
读《灯光》有感09-03
读《国学经典》有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