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他们仨的爱都在“石子,这是爱的表达朴实却又值得回忆。感情真挚与否,行动比语言更重要。”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古道驿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万里长梦。家在哪里?在曾经的梦里。真是人生如梦!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人世间,依赖血缘的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生活里,亲情把我们紧紧包围,不管发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边,我们在这在这浓浓的亲情里,融化,融化。有亲情,我们才有抗击生活风雨的勇气;有亲情,我们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有亲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弹奏出那温馨的乐章。让我们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人间没有永远,正如人间的爱情不会是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话在一起。他们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把一家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次相聚。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回眸处,灯火阑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静默……愿杨绛能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他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找到他们温馨的家!
我们仨读后感2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已逝,只剩105岁的杨绛。她提笔写曾经、写来时的路,同时,也在寻觅归途。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她和钱钟书在相遇前,都未恋过他者。初遇,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婚后一起留学英、法两国。杨绛笔下的钱钟书有缺点有优点,但她一并接纳,他的优点到她那儿变得很可爱。比如,杨绛产女坐月子期间,钱钟书弄坏门锁等,不会修很着急,杨绛却没有想过这种事情应该男子去做,而是说:“我会修。”杨绛是位有大智慧的女子,她爱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去爱,没有任何计较。
书中,她提到自己与钱钟书有过争执,两人觉得争执也争不出什么来,就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己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男女关系中,不少人认为,要有一方妥协才会有“和谐”。但杨绛与钱钟书,他们认为彼此是平等的,无论是精神上、性别上还是物质上。
这种平等观念,在他们家,不仅体现在夫妻关系上,还体现在父女、母女关系上。《我们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对待女儿钱媛,杨绛和钱钟书从未把自己放在父母这一高位上,他们仨亦师、亦友、亦亲人。钱媛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杨绛说:“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而钱钟书出门前会嘱咐女儿照顾妈妈,而不是妈妈照顾女儿。
如今,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家,杨绛说:“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一百岁感言》里,杨绛说过:“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是的,杨绛在等,等他们仨重聚的那一天。
我们仨读后感3
当我们抱怨这世界不公平的时候,静下心来,寻找生活中最真实、最平凡的感动。岁月是把无情刀,带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时光的风口浪尖,只剩下无穷的回忆,无法改变的结局,却依然要坚强的走下去。三个人的时光,一个人的回忆……
一、万里长梦
书的开篇第一部,以杨绛的一个患得患失的梦开始。这也许就是对生命将息的暗示。虽然钱锺书一味的安慰她,说这只是老人梦,也没有丝毫缓解。梦中,杨绛苦苦寻找钱锺书,可要么走入一连串死胡同,要么在车站等待,凄凄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说的是那般让人心痛。杨绛对家的定义很简单,哪里有‘我们仨’,哪里就是她的家。“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如此文艺的写作与优美的辞藻都掩不了杨绛心中的悲伤。女儿没了,丈夫没了,家没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了曾经的回忆。
二、长梦终了
“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万里长梦……”接上第一部,第二部分杨绛以其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钱锺书被邀去山上开会,而杨绛和她的女儿阿圆都很担心,幸好锺书先生打来一个电话,告诉她们开会地址——古驿道。在一番波折下,杨绛与阿圆终于与锺书先生相见。而如杨绛所说:“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古驿道上相聚的时光是快乐的,所以当阿圆与锺书先生离开后,杨绛是不可能不会悲痛的。这个虽然很长,但过程还算美好的梦终于在这样的结局下,终了。
三、一个人的思念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杨绛空留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第三部分,杨绛用平实感动的语言回忆了她们从1935年的赴英留学到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这一段漫长的时光。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已经成为杨绛一生中最安全的庇护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上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与有忧虑。“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碰到困难,他们总是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再难。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有趣。所以,他们仨,是不同寻常的遇合。
我们仨读后感4
杨绛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们仨。
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在杨绛先生走后。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先生走后。这时候我想起了鲁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没看此书,一直觉得我们仨写的是和朋友圈一样秀恩爱,秀家庭温暖和谐的回忆小说。书的封面是古朴的,内容也是古朴的。而最让内心感觉凄凉的却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话__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完却发现,里面有温暖有恩爱,但却生生通篇是流水账,一个叙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旧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内容平实低调得如述家长里短,邻里乡外。里面没有凄凉,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哀伤,仿佛是一个食人间烟火,却没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爱情,有亲情,有道德,有礼仪。更有呵护,有尊重,有思念,有担当。有家国的选择,有忠孝的抉择。
杨绛的流水账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达的,对社会的豁达,对国家的豁达,对家人的豁达,对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达。
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钟书先生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风大浪与他们无关,任政治风云变幻,我仨自岿然不动。
写回忆中写夫妻恩爱者居多,而把三口浑然一体者少之又少。曾看过一个学者写道,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和道德传承来自于一个个的'大家庭,那种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几代同世依旧在,但同堂几度闻?小家一成立,就马不停蹄的逃离了大家,从此没了长幼卑尊,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妈家是妈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彻底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独立的法人,也有了独立的道德体系。
每个痴迷的无用的书呆子后面必然站着一个强人。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食人间烟火却不管人家烟火的书呆子,他钻进书里就不再出来。而杨绛就是站在这个书呆子后面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桌椅盖得了楼房的强人。强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强说能的,总不能让一个更不能的书呆子去说能吧杨绛的字里行间是有钱钟书的风格的,或者说也未必逊于钱钟书的,但无论是生活多么愁苦,杨绛从没有要把钱钟书从书堆里拉出来,爱一个书呆子,就要爱让呆子在书堆里呆着。道理是简单的道理,有几人参透,参透的那几个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家,就是无论多纷扰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简单,简单得如孩子,简单得如白纸,简单得每个人都会认为很复杂。有初心,坚持初心就好。任风雨飘摇,你自不动就好。
读完我们仨,就一直觉得杨绛是钱钟书后面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5
今天我跟大家谈一谈,杨绛先生写的著名散文《我们仨》这本好书,这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杨绛先生面对女儿丈夫离世的痛苦回忆。在我品读之时,杨绛先生心中那绽出的一个个血泡,也同样刺着我的心,那真真切切的情节不能不扣人心弦。
《我们仨》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个处处快活温馨的家庭。这个三人之家中有着爱工作成家了也与父母玩在一起的阿园,有知识渊博,相濡以沫的父母,天天幸福快乐地过日子。刚有了定居地的他们,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病魔却不期而遇,现实并不是美丽的童话,不会有他们永远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美好结局,前些日子“一家三口都在嬉闹,如今,二人已故去,三里河寓所里只剩杨绛先生一人。”
花谢了,还会再开;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人老了却不能重来,作为生命只有几十个春秋的人类,怎能不感叹光阴似箭,这箭射去,你还能追得回来吗?很多人都说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人的一生就是场梦,小时,不知天高地厚,长大了,到处荆棘坎坷,好不容易安稳了,却已入晚年,而《我们仨》一本书就是一个充满离情的万里长梦,杨绛一家失散了,永远的失散了,杨绛先生想回去也回不来了,世界上有许多的“我们仨”每天都有无数人经历生老病死,有些人你还没来得及珍惜就不在了。是呀,人生的短暂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时光,珍惜与家人同在的岁月,我们要孝敬父母,珍惜亲情,一家人开心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实少对父母发脾气,让他们高兴,也属于对时光的珍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过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良心,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抓住人生的夏天,努力成长储蓄知识,这样以后才不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们仨》这本书好,好在语言生动,更好在它的内涵,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珍惜美好的当下,我们都有自己的“我们仨”、“我们四”等等,我们都要爱护我的“我们仨”。杨绛先生在书中这样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以我们更应爱惜时光,爱惜美好,我觉得《我们仨》一书为何好,就是因为他珍藏着杨绛先生美好的“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6
什么才是家?何处寻温情?
当岁月夺走了最爱的人的生命,独留一人苟活于世,回想起先前种种,能用文字来记录万分感慨的人,唯有杨绛了。
“我们仨”一个普通平常的书名,蕴含着杨绛对家人的思念。“我们仨”普通的三个字,记录了文学界上不平凡的二人的平凡生活。“我们仨”,三个人,一本书,代表着世界上多少个家庭的聚散离合。
杨绛在开篇的第一章,用梦来表达自己的孤独,用阴郁的气氛写出了自己对逝去的丈夫,病殁的女儿的浓重思念,用荒凉的情景展现了孤独老人将灵魂寄于回忆,对唤醒一丝生命的活力的期盼。
当读者仍萦绕在杨绛的悲痛中不可自拔时,杨绛用生动而朴实的笔墨向人们展现了他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幸福中,藏着一家人的相互关爱。在英国时,钱钟书与杨绛散步“探险”,钱钟书为会划火柴而得意,两人共同下厨学做美食。女儿钱媛出生后,她和爸爸打成一片,即使在钱媛六十岁时,给父亲写的信上也会画有儿时常画的笑脸,来让父亲开心。三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及时在xxx时期进牛棚,也让他们坦然面对。
三个人的幸福,却在绵长的.几十年后戛然而止。杨绛是这样叙述的:“我们三个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突然屋子空了,只剩一人,独守空居,那是怎样一种凄凉。人皆逝,温暖不复。
同时,我也在思考。多年后,越入古稀,我会拿什么向杨绛这样去回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拥有的幸福亦不相同,当美好的事物降临在身边,年轻的人们或许不会去铭记这些微小的幸福,只是享受一时的快乐。当家人围绕在左右,年轻的人们还在为理想而奋斗,发挥青春的激情,谁会注重贪图家的温暖。但当身体渐弱,身边的一切都像沙子一样握不住地流淌,我们所需的或许只有年轻时富足拥有的温暖与幸福吧。接着,我们踏上寻家之路,像杨绛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什么是家?何处寻温情?
以孤寂存活,抱回忆为食,苍老后我是否也会过上这样的生活,我不知道。珍惜现在还存在的家,珍惜这难得的幸福,也让自己在数十年之后有东西去回忆,有幸福去感伤,而不是做一具失去灵魂的躯壳,像杨绛这样还能将美好用文字叙述,以伤怀为基,我亦是满足了。
我们仨读后感7
《我们仨》这本书用最平淡、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描述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该书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里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经历;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这本书都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以及这个三口之家稳稳的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个三口之家在1997年和1998年经历两次变故之后,仅剩杨绛先生一人。杨绛先生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寂充斥在字里行间,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入其中。按理说,一个百岁老人,她的人生本应是阅历丰富、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但这本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人生经验,诚如其书名那般简单,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且集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于一体的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同样让我们感到了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诚如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思考着,也许这是杨绛先生重编这本书的初衷吧。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杨绛先生的全能、钱钟书先生的痴迷学术、钱瑗的到来,都是这个三口之家的'小确幸。这本书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暮年到青年,一字一句都让我感受到爱情、亲情等许多人世间美好事物的写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大概是爱情最好的模样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间的事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杨绛先生曾写到:“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能把悲伤写到让人看了就心痛,可见,世间别离对于杨绛先生的打击,就如同黑夜中的我们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过去的美好成为她内心最美的回忆,也许正是这痛让她更加清晰那些美好,是她晚年生活最大的支撑。那一瞬间,我体会到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境。
我们仨读后感8
老前辈把这种现实的悲痛转化成了对亲人的回忆,所以才让人分不清虚实,却又无比温情。但幸福的一家三口生活已成为永久的回忆,最终总要面人生的生离死别,纵使万般不舍。
第一次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我并没有看太懂,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当我再次品读《我们仨》时,依然没有走出迷雾。不明白杨绛先生的文章,为何和其他作家的文章不太一样,虽然语言简练明白,却给人身处迷宫的感觉。
直到机缘巧合,观看了一场以虚实交错为叙事手法的电影。这种虚实交错的表达手法,让人更深入地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梦境相似而情味总不同”。我豁然想起,杨绛先生也曾写过话剧,也许她的《我们仨》未曾不是用的'虚实交错的写作手法。我感觉自己心里豁然明朗了,《我们仨》不只是单纯地写一段回忆,不止在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一些事情多么难忘,而是流露出杨绛先生痛失身边两个最亲爱的人时,那种隐忍的悲痛。老前辈把这种现实的悲痛转化成了对亲人的回忆,所以才让人分不清虚实,却又无比温情。
提及“温情”这个字眼,总会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幸福和甜蜜。但幸福的一家三口生活已成为永久的回忆,最终总要面人生的生离死别,纵使万般不舍。就像杨绛先生在文中写道,“可是我常想和阿圆设法把钟书驮下船溜回家去。这怎么可能呢!”阿圆是杨绛先生的女儿,钟书是杨绛先生的老伴儿,这个时候的钟书已经病入膏肓,一生伉俪情深不离不弃的两个人,每相携向前再走一步,都将距离生离死别更近一步,纵使心痛的如同五脏六腑被完全掏空,唯一能做的也只有一程一程地相送。
文中最令我感动的一段话是,“我忽然想起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我这时明白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分不清,但是,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我们仨》丝毫不用华丽凄美的字眼修饰,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让我被这人世间最为深挚的感情所感染。人的生命美好却短暂,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愿我们之间互相理解,互相爱护,好好孝顺父母,不留遗憾。
我们仨读后感9
20xx年5月25日凌晨,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回家了,她就是杨绛。各地媒体纷纷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离世的关切与祭奠,我也回想起了她的那本回忆录《我们仨》。
当我读《我们仨》的时候,我深深陷入了书中的情感里,每次感受到书中“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孤独和凄凉,都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一本回忆录,记载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该书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个部分,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记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的时光,有相聚的温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凄凉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朴实又不乏生动的文字记录了从一九三五年七月夫妇二人去英国牛津留学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们的日子充满了酸甜苦辣,也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们,也会做妈妈的保护神,他们三个人之间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不亦乐乎。正是他们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才使这个家庭温馨而丰富多彩。
在这本书中,我还感受到了杨绛先生文人的傲骨和爱国的情怀。记得书中的那一段话:“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里行间流露出杨绛先生在苦难中的尊严与精神,对独立人格的捍卫,对文化的热爱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在这本书中,我更感受到了杨绛先生在生离死别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通透。“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丈夫和爱女的接连离世,对杨绛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悲观,没有消极,“哀而不怨,悲而不伤”,以淡然面对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平凡简洁的文字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朴实的语言蕴藏着动人的情感,在饱尝生活磨难后依旧有淡然通透的品质,这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我们仨读后感10
第一次接触杨绛先生的文作,从翻开书页起,便是沉重的疼痛。
这是她的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享受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杨绛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失去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之所以羡慕,是因为感动,感动平凡的夫妻和女儿在一起过的闪闪发光的日子;之所以难过,是因为共鸣,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相互扶持着走过好远的路,最终要接受分离。
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全文的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那时钱锺书先生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躺在船上,睁开眼睛的时间越来越少;杨绛先生住在客栈,白天小心走过桥去看望丈夫;女儿钱媛此时也是一位老人了,奔波于学校和父母之间,体力慢慢不支,也病倒了。后来成了杨绛先生拖着年迈的身躯在女儿和丈夫之间照顾,最后回忆了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催人泪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己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生活,在牛津喜得爱女,直到199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去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这一部分记录了杨绛先生大半人生的故事,读来既有生活的乐趣,又有离别的哀痛。
90多岁的高龄,回忆离世的丈夫和女儿,杨绛先生并没有在书里写痛彻心扉的悲伤,反而是因为一些生活的细节而忍俊不禁,可正是这隐忍的克制,让我心痛不已。“陪他走的愈远,愈怕此生不见”。
杨绛先生对女儿钱媛的回忆,最让我动容的是这样一句:“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肠挂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寥寥数语说尽了一位母亲对女儿一生的.爱与呵护,既是担心牵挂又是欢喜热闹,可如今,想再牵挂时人已不再,白发人送黑发人,隐隐作痛,言语难以表达。写到这,突然很想念自己的母亲。自从离开家乡赴渝读书,母亲的牵挂就没断过,白天询问天气,夜间担心睡眠,虽是难以见面,视频电话从未间断。隔着屏幕,隔着万水千山,总能看见母亲脸上隐隐的担忧,当然也有喜笑颜开的时候,那是看着自家女儿一切安好!
一家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化颠沛流离起起伏伏,钱锺书先生在沦陷区的上海发愿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是发愿之后仍然免不了时时的分离,直到后来让人肝肠寸断的死别。在杨绛先生笔下,那些生活中的各种艰难都化作了苦中作乐的快乐和感动。如今三人已在天堂相聚,希望天堂仍旧有一家人喜乐融融的笑声。
我们仨读后感11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
我们仨读后感12
泛黄的封面、潇洒写下的书名,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中国文人别样的雅致风韵。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抽出一些时间,欣赏娓娓道来的故事,好好咀嚼,在我看来,是有必要的。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思念带来无边无际的伤痛,痛定之后剩下洞彻生死世事的达观。书中没有心碎的'词句,丝毫不显露悲痛的内心,然而纸张满溢着对丈夫、对女儿的无尽思念,虽然只剩下杨绛先生孤身一人,但她活在甜美的回忆之中也满脸幸福。所有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看来都是淡定超脱,但内心只有冷暖自知了。
一个长达万年的梦开始出现,杨绛先生与家人一起在一条古驿道上离离合合、聚聚散散,看到后面才知道这些事一家人在最后一段人生路的真实写照。作者笔法细腻,十分注重细节,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被串成一条朴实却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古风项链。没有直抒胸臆,没有直接议论人事,只是细致从容地叙述,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看文字的我们,她所想表达的想法和主题也就这样慢慢、慢慢浮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全书以这样简单的三句话结尾,一阵心酸涌来,愿那份温馨的回忆能陪伴者杨绛先生寻觅到回家的路,与日夜牵挂的亲人相聚。
我们俩老了只有短短一页,但是却包含着对故人的满满怀念;我们失散了文字里描绘出的梦境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走上古驿道,相聚再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最着墨描写的一个章节,几十年来普通平凡家庭里的一个个日子,对于专注于做学问的夫妻俩,生活更是简单,尽管风雨兼程,依旧相互搀扶前行。伤心处,我会心酸,受到撼动;开心处,我会不自觉跟着书里的人物一起欢笑;亲人离散时,我跟着一起悲痛。跟着作者喜怒哀乐,也赞同着一些价值观。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回忆录,更像是人世间的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哀的剧本,灵动细致的笔下角色鲜活。
从窗户纸的孔隙中,看到了一户书香门第的故事,即便有主角已驾鹤西去,但依旧动人心弦。再多的赞美评价在不真真翻看这本书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现今作者还站在这座书桥上寻找着知音。
我们仨读后感13
第一次参加陆河读书会流动书舍的读书打卡活动,这期的主题是人物传记,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杨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忆,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开始带我们走进过去,看看那时的人,听听那时的事,从中发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看到一个单纯温馨家庭的相爱、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打卡,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已。果然是钱钟书亲证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先生真真是一个妙人,有着有趣的灵魂,平淡朴实的文字,却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让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时候都有美景,所有时光都很珍贵,“当一个如此纯粹,如此清醒,如此专注于当下,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在我看来,《我们仨》这本书对生活和人生还是有着很积极的作用的,首先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好读书。杨先生描述钱钟书在法国留学时的读书生活,“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杨先生自己在牛津当旁听生的时候,听课之余,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课堂”,她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就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他们的女儿钱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从小聪慧,也是全家的“读书种子”。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哪怕是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但是只读书,不思不悟,也是无法有效的汲取到书中的.营养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经历让我们更好的读懂书。
我们仨的相处模式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杨先生和钱钟书既是夫妻也是朋友。两个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一起看书读诗学习,相互依靠又各自独立。钱瑗和爸爸钱钟书最“哥们”,两个人喜欢在一起玩闹,连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杨先生在书中写的:“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运如何波澜,始终静待心宽如海。感谢《我们仨》带给我的美好,感谢书舍让我找到更好的读书方法。
我们仨读后感14
余读书不求甚解,匆匆读完,浅谈感想。本书乃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所做,述其家60余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杨绛先生以老人之梦启笔,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梦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个“万里长梦”,似梦非梦,以梦写实。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先生多次描述杨柳,多秃柳寒柳落叶,留人难留,想必伤心至极。
“提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们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始黄落。我每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
“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落满落叶,一颗颗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至亲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不过客栈尔。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后辗转法国求学,1938年回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直至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去世。不论时局如何变换,这个小家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读书和工作的热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没有选择逃跑。“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文末悲恸,令人感伤。“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读后感15
沧海遗珠弹指梦,行云深处远山隔。
——题记
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读完了杨绛先生所著的《我们仨》的最后一句:“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仿佛深秋的树枝上终于落下了最后一片枯叶,在淡美的秋风中沉寂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便忍不住在心中咀嚼:我,们,仨。多亲切,自然又多紧密的联系,一定是充满了浓情与思念。而杨绛先生的文风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如午后淡雅怡神却又温热的清茶。在杨先生清浅和暖的笔触下,一幅其乐融融的学者家庭的全家福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全书开篇是杨绛先生的一个梦。荒郊野地,苍苍茫茫,她竟与钱老走失了。她大声呼喊钱钟书,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中,发散又沉寂。惶急中忽又惊醒,她便辗转半夜待先生钱钟书醒来,细细描述。钱老只是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这便是全书的第一部分,它的题目分明是作者的心语:我们俩都老了。似是无奈叹息。
叹息什么呢?是叹息自己走过的一生,抑或是无奈于自然轮回的规律?在这尘世间,我们总是被如梭似箭的时光牵着行走的,那么多悲欢,那么多离合,终有一天会成为记忆,伴着你的心,纠纠缠缠成一个万里长梦,偶尔梦觉,或泪或笑。同样是凡世中的.一分子,杨先生又如何例外?她的不同,在于她将她的梦付诸于纸笔,让自己的梦伴着油墨清香变得更加悠远绵长。
岁月如沙,细细地在两位老人身边流过,似乎无形,却又极富质感,打磨出淡淡的痕迹。我悉心拜读着杨绛先生笔下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从手中微微发黄的书页中传来。一家人的嬉笑打闹、同甘共苦,从两人远赴英国留学到携幼女回国,从“圆圆头”到钱瑗的成长,我仿佛也置身于这个大家庭中,心随之而动,情随之而牵。
杨先生的笔调清淡,淡如空气,她笔下的一切情感亦如此。可空气虽淡,却浓浓地满溢周身,离不开,放不下,缠绵而温柔,填满了我的心房。
读文章时,我不住地在想:我若遭遇杨先生所遭遇的这一桩桩一件件,我会如何?失亲之痛,我已是断然承受不了,更何况还有战争、疾病、家人的离别及当时混乱的社会政治。接踵而来的磨难与痛苦,光是读起来就令我感到心悸不已。然而这一切竟在杨先生细腻平和的叙述中逐渐藏匿在了一家人的欢笑声里,我也只得暗自佩服杨先生的超脱与淡然以及那浓厚却有节制的思念。
杨先生像是一位串珍珠的手艺人,将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美丽珍珠连缀成一条熠熠闪光的珍珠项链。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大梦方觉,只是不知归途何处。
【我们仨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后感12-06
我们仨读后感10-18
我们仨读书笔记06-09
读后感精选06-29
《雷雨》读后感04-14
青春读后感04-15
穷人读后感04-18
幸福读后感04-11
人生读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