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4-08-31 16:47: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集锦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集锦1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当你一次次收到神秘人的奇怪来信,你会将其当做恶作剧而不屑一顾、对于未知感到莫名恐惧,还是会执着地去寻根究底呢?

  《苏菲的世界》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讲述的是一位十四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发现信箱里放着一封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有贴邮票的信件,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勇敢聪慧的她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一步步踏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的谜团在她眼前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华丽的辞藻、精彩的情节以及动人的情感,可看过本书以后,我却不得不被作者的匠心独具所折服。本书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中,关于兔子的比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打拼,不断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去,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舒服,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享受安逸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成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种种索然无味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却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于眼前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我们总是玩笑着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去看看这个世界,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这显然是一部哲学的入门级作品,虽然女主角只是个15岁的小姑娘,但我相信这本书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受益颇丰。

  故事中的故事,思想中的思想,世界中的世界——这个经过乔斯坦·贾德巧妙编排的主线把历重要哲学家及重要时期里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思想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足见其造诣之深厚。纵观人类的哲学史,感觉就如同印欧文化中强调的轮回一样,从研究自然到个人,又从研究个人到精神,然后又开始重新研究自然,接着又回归自我的探寻······

  虽然反反复复,但每次都能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进步,引导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的进步,使得人类朝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人的大脑才是真正的神奇啊,各种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觉中诞生,然后通过实践把这些想法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物······

  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一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的发现新的知识,但是,随着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我们发现相对于已掌握的知识来说,竟然还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是我们仍然无法解释的。

  难怪苏格拉底说: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人类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被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索世界,以至于我怀疑好奇心消失的那天才是人类灭亡的开始。而这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要过于习惯身边的一切,不要沉溺于以往的经验之中,用一种好奇的喜欢发问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也是《苏菲的世界》要让我们每个读者认识的道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断寻找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另一种则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而康德,两者都是。

  康德是个哲学教授,他对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理解。

  “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的世界。”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对于理性,康德的理论可以说是很新颖了。

  对于因果规律,康德也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他的想法中,因果规律仍属于心灵这部分,他认为,因果律是植根于我们内心的,“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凭借着两种因素——感观知觉和理性。

  关于伦理的问题,康德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每个人都有“实践理性”,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这是基本的道德法则,这套法则乃是“无上命令”。意义为: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把他当成达到其中外在目的的一个手段。

  康德所说的正是人类的良心,而他所有的观点,都离不开二字:理性。

  理性,一种强有力、自源性的工具,所有一切人为的东西,一切区别人类社会与动物的东西,不是本能,而是自身的理性,自身的努力。

  虽说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为了道德需要需设上帝以及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康德提出的“无上命令”让我有感而发。良心理性是人类所有的,当为了某种利益时,我们又是否会失去理性,而达成某种利益呢?可以说,康德对于理性的理解及观点,是很有深度的。我想,人性必有理性,理性中若有了目的,那良心可能会消失。有了理性,才会有自由,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算彻底的自由。

  康德指引了一条路,他打破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僵局。书上写道,他的墓碑上有一句话:“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他告诉我们无论如何,都有超越良心与理性所存在。康德如一束光,照亮了哲学之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学习《苏菲的世界》第二篇的时候,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这一篇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我是第一个回答出来的,我的答案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老师用严肃的表情对我说:“你肯不肯定?”我看到此情此景,根据以往的推论,肯定是错的,于是我又接二连三的在文中找出了几个句子。等同学们都找完以后,老师告诉我们,我找的第一个句子是对的。

  我很吃惊,既然我找的第一个句子是对的,老师为什么要用这种表情来看着我呢?老师说:“这就是因为你不够自信,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太粗心了,导致你只要看到老师表情严肃一些,就认为自己是错的,把自己是错误的这个认知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这就是我思维的一个漏洞。

  在讨论完这个问题之后,老师又让我们把文章看了一遍,让我们找出文章中三个问题之中,哪一个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我说的是第一个,文中讲的是一个火星人从台一个很小的太空船里爬出来,抬头看着我时,我会怎么想。我用稀疏平常的语气说:“这个外星人既然能到地球来,肯定是科技比我们高很多,既然这样,他到地球来的原因一定是邪恶的,我没有什么想法了,他肯定会把杀人灭口的。”

  老师用严肃的语气跟我说:“你怎么知道他就是邪恶的呢?你的认知里已经判定了外星人是邪恶的,这是你的固定思维模式。你缺少了对这种事的好奇心,你这样就失去了一个可以和外星人做朋友的机会。如果他是友善的呢,你为什么不先去上前和他交流呢?”我一顿时一惊,突然明白了,这就是文中讲的对世界的'好奇心缺失。

  我们认为地球有地心引力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世界为什么能停留在这个宇宙的空洞当中呢?在没有地心引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认为的呢?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你爸爸在飞,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很多例子,你是否觉得和平是理所当然的?你是否觉得爸爸妈妈爱你也是理所当然的?你是否觉得一个稳定的工作很重要?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实则不平常。

  老师,让我们现在就明白,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要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考虑清楚再做选择。不要以为任何事都是平常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看到这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也好奇作者是怎么写一个人的世界。看了前两页,也确实勾起我看下去的欲望。但万万没有想到它讲的是哲学。

  在我以为自己看不下去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哲学可以这样去学习的。我就像书里面的苏菲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谈到哲学,也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哲学。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也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我们偶然间从电视上见到这种东西,旁人对我们说,那是马儿,我们从此就认识那是马了吧。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

  在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政治里的哲学生活,那是四本政治书中最难学的一本。我的确也很讨厌哲学,太难理解了。但《苏菲的世界》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从哲学的角度向我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一直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

  读完全书后,我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用一句话说: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从此开启了她学习哲学的道路。随着苏菲的经历,一系列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也引起我对这个世界谜团的好奇与思考。

  整本书篇幅很长,我前后一共花了两个多月才读完,资料很多,对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我记住的很少,可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教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明白了自我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经过自我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很久以前就被灌输以一种思想,就是哲学书十分枯燥、难啃,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它给了我惊喜并激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书中的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它给我的启迪却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地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而我们是谁,谁又是我们,我们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如同苏菲和艾伯特一样,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像而已?一切都如同迷一样。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旧存在,地球仍旧旋转,时间仍旧流逝,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是啊,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十分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资料,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可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这本书的结构真的非常妙,大局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用苏菲和艾伯特的故事以及莫名其妙的席德生日明信片制造悬疑,引人入胜,使读者自动代入苏菲的角色接受哲学课程,完全不像纯粹的哲学课本让人昏昏欲睡。而随着席德生日的临近,谜团渐渐浮出水面(为了不剧透,以免影响其他读者阅读,具体内容不提),正好完美地表达了前面所有章节都谈论到的某个哲学问题。

  以前对哲学有一些偏见,总觉得哲学是类似神学或者研究一些永远没有答案问题的学说,后来了解了辩证法,看法有了一些改观,但还是难以理解。有认识的哲学系的同学,会很好奇他们都学些什么,作业和考试是什么样儿的,今后做什么工作等等。看完这本书发现,哲学并不是纯粹的思想层面的学说,它和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哲学家大多数也是科学家,他们也会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提出的理论,甚至可以说很多科学理论都是哲学家在解决哲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来的。

  我们从出生就被教授许许多多的知识和所谓正确或者说主流的世界观,当我们看待某些事物时会产生一些“理所当然”的看法,而且大多数人都会持这种看法,这就是大家从小被授予相同世界观的结果。然而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些所谓正确的世界观是从何而来的,甚至在阅读这本书的开始阶段,读到一些可能被现在世界摈弃的哲学思想时,不由自主地鄙视并否定它们,但越往后读,我发现有一些思想超出了我现有知识水平的判断能力之外了,这时我才发现我的'倾向性变得很弱,再也不能那么毫不犹豫地否定或者肯定什么了,我需要利用我现有的能够被证实的思想观念来推理这个新出现的思想是否在合理的框架内,进而决定自己是否接受它,这可能就是主流世界观形成的大致过程吧,被大多数人或者能引领世界的少数人认同的思想便被写进教科书。但是,后来黑格尔出现了,他明确地告诉了我历史的发展规则——辩证法。辩证法又告诉我,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可能会在若干年后会变得非常不可思议,所以我也不知道哪些东西是绝对正确的,甚至不知道是否存在永恒正确的观念,因为它们跟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可能类似于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早买了,可由于种种原因,我让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里,把它忘的找八国去了。直到这个寒假,老师说除了必读书籍还要阅读其它任选的书目,我才在书柜里翻箱倒柜,把这本被我遗忘了很久的《苏菲的世界》拿了出来,开始细细品读。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

  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成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

  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世界从何而来?

  这些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世界像魔术师从宇宙的礼帽中拉出的一只大白兔。我们像是白兔皮一毛一上的微生物。”虽然把人类说成是微生物 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事实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还不及一粒芝麻大,而人类则是更加渺小。在宇宙的外面,谁也无法否认那个魔术师的存在, “哲学家是那些站在兔一毛一顶端,俯视世界的人。”他们提出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他们总是在思考着整个宇宙。

  《苏菲的世界》通过一个小女孩苏菲和哲学教授艾伯特之间的'故事,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神奇的画卷,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到马克思、黑格尔、达尔 文……这本书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哲学的大门,门外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我们还没有看到的世界,这本书牵动着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脑海中碰撞出智慧的 火花,这本书带领着我们向兔一毛一的顶端攀爬。上帝是否存在?人类有没有灵魂?人类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理性和感性哪个更可靠?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并试图解 决这些问题,科学研究的成果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结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又否认了世间万物都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的看法。

  到底有没有上帝的存在?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谜一团一逐渐被揭开的同时,显现在我们眼前的真相总是让人战栗。苏菲和艾伯特原来只是艾勃特少校 写给女儿席德的书中的人物,而少校和席德也是我正在看的《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他们都只是虚构的,不是真正的存在的,他们没有灵魂,那我们呢?我们也是 真正的存在吗?我们有自己的灵魂吗?或者我们也是某个书中的人物,别人透过我们说话、行动、思考?我们只是兔一毛一上的微生物,企图看清整个白兔和魔术师。

  哲学教你质疑一切,哲学教你用辩证的方法思考,不要妄下定论,哲学教你以陌生的眼光看待世界,发掘出那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无比的问题。当你在世界上生活了 十几年,对周围的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时,突然有人告诉你,你不过是兔一毛一上的微生物,你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你很可能只是别人书中的一部分,你可能只是别人一大 脑中的脑电波,你周围的一切都可能是虚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十分残酷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吗?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它让我感到恐惧。或许作者就是想让我们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吧。

  有时候我会想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我认为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没有多少人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在这么大的世界中,我无法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你是谁?”这就是苏菲世界给我的一个很简单但是却又意味深长的问题。

  就像主人公苏菲一样,在她的生活中简单的语言加上离奇的故事就为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当一本书真正的被读完时你会发现我们对自己都将有一个很不解的困顿,我们是谁,我们真的存在吗?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我们又将去向何方?有时自己就试问自已,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迄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种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这些问题是那样的深奥,不过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在读书在扩展自己的视野,不论是生命的还是心灵的。

  我原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用哲学思考着世界,在我们的世界用心过好每一天的生命。欢喜也好哀愁也罢,学着自己书写自己的生命哲学华章。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哲学书。它巧妙地把哲学的内容和苏菲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这本哲学书中,《苏菲的世界》是艾勃特(席德的父亲)写给席德的一本哲学教育书,是送给席德十五岁生日的礼物。而乔斯坦·贾德成功的描绘了一个“书中书”的世界,令人大开眼界。

  一切故事从苏菲的哲学课说起,一切故事以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跑出书中结束。苏菲的哲学课太漫长,太诡异、离奇。这本书的结局实在是一个神秘的结局(这只是关于苏菲的故事)。而书中的知识也是很广泛的,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科学,以及许多个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研究、思想。另外,我也学到了哲学家研究问题的态度:一丝不苟,认真钻研。

  书中的哲学问题实在令人难懂,不过关于哲学这门课程,事实上是很有趣的,里面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泛,而关于哲学中有些难懂的思想也被讲的很生动,用一个个例子说明的通俗易懂,这实在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课本。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出这些问题,尽管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思考,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失去了好奇心,而把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这个世界,包括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当做理所当然。也许,哲学家便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或是婴儿,而他们在探索者这个世界上所有未知的奥秘以及被我们当做理所当然的事物。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认为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事物,便是不存在的,显然我们已经太习惯这个世界,习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说,那些我们没有看过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没有见过白色的乌鸦,就说他们不存在,这是不合理的。或许我们应该用一个婴儿的眼光来看世界,也许这样才能更深度的了解这个世界。习惯并不是太好的。

  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礼帽中变出的一只兔子。有些人已爬到兔子的毛皮深处,过着舒适安康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就是那些哲学家,却在兔子的毛皮顶端,想去看看魔术师是这样变出的这个世界。你呢,你是否愿意一睹魔术师的风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从此开启了她学习哲学的道路。随着苏菲的经历,一系列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也引起我对这个世界谜团的好奇与思考。

  整本书篇幅很长,我前后一共花了两个多月才读完,内容很多,对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我记住的很少,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很久以前就被灌输以一种思想,就是哲学书非常枯燥、难啃,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它给了我惊喜并激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书中的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它给我的启迪却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地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而我们是谁,谁又是我们,我们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如同苏菲和艾伯特一样,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像而已?一切都如同迷一样。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旧存在,地球仍旧旋转,时间仍旧流逝,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是啊,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看到《苏菲的世界》最后一行字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还想知道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接下来的生活会怎样,他们能否适应虽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像空气一样存在的日子。

  随着故事情节的一点点发展,一个个谜团渐渐的清晰,才知原来这是一个故事中还有另外一个故事的小说,这让我想起卞之琳写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通过哲学老师艾伯特的讲解,苏菲一点点了解了哲学史的发展演变,而读者像我这种初学者也会不由自主的和苏菲一样跟着艾伯特的步伐,对哲学产生好奇,想去探究它的足迹。

  这本书有500多页,讲述了一些西方哲学的主要人物和流派,如果之前对西方文化没有太多了解,对其中描述的历史人物从未听闻,读起来也许会觉得些许陌生,甚至是枯燥。读前面几个章节时我就觉得有些陌生也不是特别感兴趣,从讲述苏格拉底开始我才渐入佳境,因为以前听闻过这些历史人物,也就能耐心读下去。每一个历史时期提出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越接近现代越会觉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不禁佩服黑格尔、马克思等近现代哲学家的伟大,然而书中借艾伯特观点提到“现代科学有一大部分源自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的努力,例如寻找组成所有物质的不可见的‘基础分子’”这样让我想起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说我们在敬佩今人的同时不能忘记古人的开拓之功。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围绕着这两个哲学问题,一部漫长的哲学史从无到有蔓延开来,书中艾伯特告诉苏菲我们开始这门课程时所提出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回答。萨特对此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他说“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作为个体,我想不明白世界从何而来,我只能从现有的大家所共知的信息中对地球的产生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而对我个人来讲,我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我想要怎样的存在。我想:这就是哲学问题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就是读这本书给我的益处吧!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纷纷扰扰,静下心来去思考它们对自己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义,那么一些名利就会放下,一些苦恼就可以淡然处之,我的存在也就更加直接地奔向它应有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01-18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篇03-07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6-21

苏菲世界读后感09-25

【荐】《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8-27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04-06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篇)03-1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15篇)03-29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15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