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

时间:2022-03-25 16:38: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贝多芬传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贝多芬传》,它讲述了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一直不停地与命运进行抗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显示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4岁的时候,父亲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就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当上了大风琴手。贝多芬17岁时,他来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世界。这一年贝多芬的母亲因为肺病而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命运的魔掌也悄悄的伸向了他。26岁那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渐渐衰退,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加努力的创作。他创作了大量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不朽作品。1826年11月末,死神已经走近了伟大的的艺术家,贝多芬病倒了。1827年3月26日,在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有着超越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他敢于同命运抗争,面对困难,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作为一名学习钢琴的学生,我听过贝多芬的很多作品,他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妙的享受和感觉,有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还有优美的《月光曲》、《致爱丽丝》等等。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易于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我学过6首贝多芬的曲子,每一个曲子带给我的感受都不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C大调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表达了他知道自己耳聋后的悲痛心情和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这首曲子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读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贝多芬的一生证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这让我想到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面向困难,我要学习贝多芬的勇敢和乐观主义精神,自信地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贝多芬传读后感2

  《名人传》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共分三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列夫托尔斯泰传”。其中,《贝多芬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多芬传》主要讲述了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逼迫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母亲死后,贝多芬成为了一家之主,担起了对两个弟弟的教育重担。后来,贝多芬开始音乐创作。他的耳朵得了严重的重听,身体也得了病。脾气暴躁的贝多芬又多次遭到了爱情的否决。但他并没有放弃音乐,最终成为了名人。

  在没读《贝多芬传》之前,我一直以为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想到他是这么不幸。作为一个音乐家,耳朵失聪是多么痛苦的事啊!除此之外,他还要承受爱情被拒绝的心灵上的煎熬。这些非常人能想象的折磨,并没有使贝多芬变得自暴自弃,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一颗热忱的心爱别人。贝多芬以他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苦难,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欢呼。

  有时,我们的灾难是由我们引起的,而有时,则是命运无端加给我们的。我们经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我们必须坚信: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

  在我以前学游泳的时候,教练是几个班中最严格的,第一天就要我们跳水。我排在队伍最后面,下不了决心。我本以为不敢跳老师就能放过我,可她竟在我不注意时把我推了下去!毫无防备的我连续喝了几口水,拼命地在水里扑腾,最后终于抓住了老师从岸上伸下来的救命稻草——一根竹竿。回到家里,我又哭又闹,死活都不敢再去了。可第二天还是被爸妈送了过去。后来,她又准备了一根

  教棍,用来纠正泳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位魔鬼教练的“折磨”下我很快就学会了游泳,而且不止一种泳姿。现在,游泳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周五,我和同学都会在游泳池里游泳。现在想到原来练习游泳的日子,我觉得我应该感谢我的.教练。如果不是她的严格要求,我现在也许只是一只在岸上观看别人游泳的旱鸭子,更得不到现在的快乐。

  每个人都向往快乐的生活,但人的一生中,必定会经历痛苦。有的人迎难而上,而有的却激流勇退。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想让我们心灵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那么痛苦必是滋润土地的养分。让我们勇往直前,用痛苦换来快乐吧!

贝多芬传读后感3

  罗曼·罗兰说:“我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力量取胜的人,而仅仅是因其心灵才伟大的人。”而贝多芬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榜样。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他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家庭温暖。从一开始,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悲壮的战斗。贝多芬刚四岁,他父亲就一连几个小时把他钉在羽管键琴前面,或者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死去活来,差一点就让他恨死了音乐这门艺术,以致必得用暴力才能强迫他学下去。

  1792年,战火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了家乡,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此时,病痛已在叩门,且一旦上身便不再离开。1796至1800年间,耳聋症开始肆虐,耳鸣不分昼夜地折磨着他,内脏也疼痛不已。

  除了肉体的痛苦,他还受着别的困扰。在他喜欢的人嫁于他人时,他几乎想自杀,但他那种百折不挠的道德观念阻止了他。他性格刚强,不甘心在磨难面前屈服。

  这爱情,这痛苦,这意志,这时而沮丧时而高傲的情绪,这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1802年的伟大作品中。如《丧礼奏鸣曲》,《幻想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第二奏鸣曲》。而《第二交响乐》则更多得反映了他青春的爱情,从中可以感觉到压倒一切的坚强意志,一股不可抗拒力量将愁绪一扫而空。

  即使在生命的最低谷,贝多芬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无可挽救: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心中充满了希翼。

  但是后来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患了气管炎,肺病,急性关节炎,黄疸病,结膜炎等疾病。

  1824年他指挥《第九交响乐》,全场一致鼓掌,但他却一点也听不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拉起他的手,请他转过身来面向观众时,他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这才明白过来。

  1826年底,他患了胸膜炎。1827年在他弥留之际,他很清醒地写道:“我耐着性子,心想:任何痛苦必会带来善果。”善就是解脱。

  死神终于来了。正当风雨交际之夜,他离开了人间。时为1827年3月26日。

  罗曼·罗兰把贝多芬的一生比喻为风雨交加的一天。“意志的力量使我们重见光明。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换了奉献给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欢乐。

  他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自己的话“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能同样承受苦难。”

  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生,如何死。

  我们应像他一般:“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贝多芬传读后感4

  世界上曾经有一位音乐家,由于不出众的外表,他不常与人亲近,但由于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属于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贝多芬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不凡的音乐天赋,父亲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因为家境贫困,在少年时代他就得操心经济问题,考虑如何挣到面包钱。十七岁时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他成了一家之主,照顾自己的两个兄弟和那不争气的父亲。二十六岁开始贝多芬的听力便急剧下降,到最后他失去了听觉,这对热爱音乐的贝多芬如晴天霹雳,但他却不向命运低头,但他依然坚持他的音乐梦,在如此逆境中创造出不朽的名著《月光曲》与《幻想奏鸣曲》等。

  在我们人生道路上又何常不是这样,许许多多人身体残疾内心也跟着这创伤也残废了,而贝多芬虽然外表残废,可他的心灵是健全的。我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他的双腿残疾他认为这个世界是黑暗的,他每天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那多年不变的景色。住在小男孩家对面的是一位很乐观的小女孩,她帮助过很多人,但是她且得了癌症,并且知道自己会不久于人世。一天小女孩邀请小男孩一起去放风筝,小男孩说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身体有残疾,小女孩却说:“我们都一样”。可男孩仍然不肯去,并把小女孩赶走了。一天一位很小的一个小妹妹给小男孩送来了一封信,说是对面的那个小姐姐写给你的。男孩打开信,信中写到:小哥哥,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这个人世了,为了我不能在这个世界上不留下遗憾,我才开开心心的度过我人生的所有日子,小哥哥其实你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只是你没有一棵健全的心……读完了这封信,小男孩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从此小男孩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生活在阴影里,要让我们的心灵充满阳光,对生活充满激情。

  贝多芬一生都与生活的困苦、与权势的流俗、与自己的身体、与对侄子的`苦恼的战斗。命运给他一生的痛苦,他要横扫一切障碍,追求欢乐。他的一生,只是为了艺术而牺牲。让

  人铭记于心他的永传于世的乐章。他的孤独、坚强,对自然的沉醉与爱、不能自抑的狂乱和激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铭记这位坚强的音乐伟人。

贝多芬传读后感5

  罗曼罗兰希望通过《名人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的确,他做到了。贝多芬这个已成为音乐符号的传奇人物总是让人充满憧憬和向往,仿佛他是生在天堂般的光影间,才能从他的指尖流淌出如此天籁般的音乐。为了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我陶醉在梦幻的《田园交响曲》中,我震撼于《命运交响曲》那紧扣心门的旋律,我徜徉在《月光曲》优雅的韵律间,我感动于《致爱丽丝》让人心动的音符……我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般觉得耳朵不够用过,这就是贝多芬的魅力,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以前我从未读过贝多芬的传记,贝多芬在我心里就是一个传奇,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让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去观察贝多芬,了解贝多芬,我心中的音乐圣人原来是个“短小臃肿,土红色宽阔的脸,额头隆起,头发蓬乱,不对称的脸,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着艰苦的童年,失败的爱情,拮据的生活,孤独无依,接踵而至的伤病又折磨着他,特别是耳聋,对常人来说也许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而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贝多芬也是人,他也心灰意冷过,否则他不会在32岁时就对他的兄弟立下遗嘱,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无法遁形,无法逃避,也许这就是命运对一个音乐家的安排,正是这些苦难与痛苦的积聚,才使得和着贝多芬血与泪的音符喷薄而出,他对音乐的热爱,不可驯服地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贝多芬在给兄弟的遗嘱中写道:“用最美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你们的孩子,永远要记住这一点:使人幸福的是美德不是金钱。”他特别注重做人的操守,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尤为重要。他是那么的桀骜不驯,面对王公贵族,他藐视他们的世俗和渺小,他总是扬起他高傲的头颅,因为他是贝多芬,我理解他的高傲,他有理由,也有资本高傲。

  贝多芬是不幸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贫穷、残废、孤独……《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贝多芬就是上天降大任之人,正是这些磨难造就了这个音乐传奇。因此当我们遭遇困难和磨难之时,就是命运将降大任于斯人之日,只要你抱着自己不变的理想,坚持下去,你也会成为英雄,让我们都把痛苦都换成欢乐吧!你一定行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6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沛(女儿)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由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之前曾经听她提到过,说世界上没有第二本书比这本书更励志了,她从中受益匪浅。其实,这几年,她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变化,作为父亲的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过去调皮,软弱,爱哭,贪玩到现在有担当,坚韧,倔强,不服输,喜爱读书,她已经不再是过去我眼中的小女孩了。似乎真有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引导她?我不禁从书架取下了这本书。

  十九世纪后期,在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整个欧洲从自然流派开始,更多的是描写病态,丑恶的事物,文学上颓废之风盛行。罗曼罗兰深刻感受到此时的欧洲需要树立一个伟人的形象,来遏制这种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于是,《贝多芬传》的首卷贝多芬传问世,罗曼罗兰详细通过描绘了贝多芬传奇的一生,树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正气,震撼了当时的欧洲文坛,也为后来的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做好了铺垫。

  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二十五岁的他刚刚在乐坛上初露头角,耳朵开始失聪,这对音乐家而言是十分致命的,其中的痛苦更是非常人所能想象。但更难以置信的是他那些传世之作,大部分竟是他耳聋后的作品。当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才华得到认可的时候,有谁问起他所经受的磨难和痛苦?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伟人,他们就像大海航行中前方的灯塔,指引航船前进的方向;就像沙漠中的'清泉,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但要知道,越是明星耀眼的人,越有曾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经过撕裂肌肤的痛苦,才重获自由;美丽的蝴蝶要突破厚重的束缚,才能重获新生。挫折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必有的绊脚石,一些人会就此而倒下,一蹶不振;一些人会在痛苦中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大步朝前,这就是成功人与失败者的区别。

  能在书籍的海洋中,沛与这样的伟人敞开心扉交谈,倾听他们心灵的述语,从而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明白其中深刻的道理,并施之于行动。我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

贝多芬传读后感7

  金色的九月,慵懒的阳光透过窗子,照着一本散发墨香的书——《名人传》。《名人传》这本书给我以很大的启迪,个性是《贝多芬传》颇受我的青睐。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灭、贫困以及最后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耳聋,但是在精神上,贝多芬仍然坚强不屈,最后在欢乐的凯歌声中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当《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如痴如醉许多人都流了泪,演奏结束掌声雷动,当他转向听众,全场突然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场面之热烈,恍如暴动。贝多芬一生能够说是一波三折,但是贝多芬最终获得成功。

  贝多芬成功的事迹,或许或已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标,目标必须能实现。自古以来,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在自我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确定了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毛泽东16岁时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周恩来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不就应放下自我心中的目标。而在我们身边缺少的还是这种毅志力,这种不达目的地誓不罢休的精神。

  一个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样也挖不到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没有水,而是他没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决心,或许只要再挖一下,就能够见到水了,可他选取了去挖别的地方,这样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劳的。

  “为了更美,没有一条规则是不能够打破的。”

  音乐就应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

  音乐是一种智慧,任何哲学……务必摆脱其他人挣扎其中的苦难。

  贝多芬的`音乐能够让人摆脱痛苦,能够让人思想擦出火花,但是此刻的一些流行音乐似乎听都听不懂,更别说欣赏了,个性是网络上的一些歌曲,资料都太——实在难以启齿。哎,可惜了,不明白他们是在创造音乐,还是在糟蹋音乐。

  “一个贫困、残废、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以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一样,他以自我的苦难在铸造欢乐。”

  贝多芬的精神必将永驻人间,年轻的朋友们,人生的价值是由自我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迸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也不必乞灵于神灵,能够视为神示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贝多芬所说的:“人啊!靠你自我吧!”

贝多芬传读后感8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这气势磅礴的向命运宣战的名言就出自贝多芬。那贝多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的一生有过什么荣誉和盛名,又经历过什么不为人知的苦难呢?打开《名人传》,贝多芬坎坷的一生让我深深地震撼了。

  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让贝多芬练琴,不仅不顾及他的心情,有时还采取暴力的方法,把贝多芬和小提琴一起关在屋子里,威逼他不断地拉啊拉。贝多芬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对他更加凶狠。于是,贝多芬的童年没有欢笑,没有快乐,更没有爱。不幸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他成名了。但命运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子,又很快的关闭了它。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他的耳朵却聋了。对于像贝多芬这样的大音乐家而言,失聪恐怕是最恐怖最不幸最令人发疯的事儿。但顽强的他却能和命运抗争,后期继续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合上书本,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说实话,我在网上查到这个资料时,着实被吓了一跳,查证了好几遍甚至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一直以为,她只是失明了而已,才取得那么大成绩,。在我看来,一个一岁半就看不见,听不见,也不会说话的人,是不可能识字,与人沟通的`。也活不长,成为一个什么也不会,只能让人操心和担忧的“废人”。但她不仅学会了看书和说话,还精通五种外语,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困难也越来越多,面对重重的挑战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对!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贝多芬传读后感9

  金色的九月,慵懒的阳光透过窗子,照着一本散发墨香的书——《名人传》。《名人传》这本书给我以很大的启迪,异常是《贝多芬传》颇受我的青睐。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灭、贫困以及最终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耳聋,可是在精神上,贝多芬仍然坚强不屈,最终在欢乐的凯歌声中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当《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如痴如醉许多人都流了泪,演奏结束掌声雷动,当他转向听众,全场突然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场面之热烈,恍如。贝多芬一生能够说是一波三折,可是贝多芬最终获得成功。

  贝多芬成功的事迹,或许或已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标,目标必须能实现。自古以来,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在自我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确定了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毛泽东16岁时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周恩来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不应当放弃自我心中的目标。而在我们身边缺少的还是这种毅志力,这种不达目的地誓不罢休的精神。

  一个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样也挖不到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没有水,而是他没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决心,或许只要再挖一下,就能够见到水了,可他选择了去挖别的地方,这样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劳的。

  “为了更美,没有一条规则是不能够打破的。”

  音乐应当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

  音乐是一种智慧,任何哲学……必须摆脱其他人挣扎其中的苦难。

  贝多芬的音乐能够让人摆脱痛苦,能够让人思想擦出火花,可是此刻的一些流行音乐似乎听都听不懂,更别说欣赏了,异常是网络上的.一些歌曲,资料都太——实在难以启齿。哎,可惜了,不明白他们是在创造音乐,还是在糟蹋音乐。

  “一个贫困、残废、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以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一样,他以自我的苦难在铸造欢乐。”

  贝多芬的精神必将永驻人间,年轻的朋友们,人生的价值是由自我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迸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也不必乞灵于神灵,能够视为神示的,仅有一句话,那就是贝多芬所说的:“人啊!靠你自我吧!”

贝多芬传读后感10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他”就是“用痛苦带来欢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他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视他为“摇钱树”,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可他没有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他是很平庸的人,可他却比常人遇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障碍。他是英雄人物,因为他具有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址奉献自身。也许正因为重重困难,种种阻碍、挫折和不幸的命运才让他勇敢地站起来而成为绝代传颂的名人吧!

  每个人都向往快乐的生活,但人的一生中,必定会经历痛苦。有人迎难而上,而有的却激流勇退。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之旅。想让我们的心灵的戈壁开满鲜花,那么痛苦必是滋润土地的养分。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

贝多芬传读后感11

  当我看完《贝多芬传》的时候,我已知被贝多芬一种无形的力量震撼了。路德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开始,他的人生是一场残酷而艰苦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家,到外面谋生,当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都又几乎聋了。但是,他凭借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举世文明的钢琴奏鸣曲与交响音乐曲,成为了一代音乐家,他最终用痛苦换来快乐。

  他,靠着自己不变的信念,完成了人类的梦想,在32岁那年,他甚至把遗嘱都写好了,在看他遗嘱的时候,我发现贝多芬竟有些“如果真的去了,是比现在更快乐些”的念头,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最终还是没有低头。是的,假如他在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但是,他仍然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又拒之门外,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的时候,积聚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如潮水般倾海而出,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贝多芬,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书的前页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大的诞生是和超乎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一个不幸的人,当贫穷、残废、孤独,都袭他而来的时候,当世界不给他欢乐、声音的时候,—贝多芬,他却将这一切给予了世界,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而我了解的是一个伟大的贝多芬。

贝多芬传读后感12

  读完《贝多芬传》的那一霎那,只觉脑间一片空白。

  一下子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世间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有时觉得南子给孔夫子的这句话放在贝多芬身上也适用。但却找不出为什么。《贝多芬传》带来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但却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让人记忆犹新。

  许多艺术家是没有真正的童年的。在别的孩子吸允着棒棒糖,在秋千上摇荡时,迈克杰克逊的童年在哪里?是在录音棚里,还是在父亲的鞭挞下?就连贝多芬也不例外。四岁,本该是一个童真玩耍的时期,但他却被整日钉在琴键上。而且对于他来说,他父亲是为了金钱与荣耀来逼迫他,并不是为了他的未来。这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残忍?--------对于当时的贝多芬来说,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黑白键。-------至少那时他是这么想的。

  先恨,后爱。对于许多琴童而言,他们对钢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音乐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如此吧。童年时期的他,或许对音乐充满着无限的怨恨。但也正是这门艺术决定了他的人生,伴随着他一向走到生命的尽头,让他爱得无法自拔。

  除了他那让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与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也令我惊奇。

  二十六岁时听力日渐衰弱。这对于一个拥有伟大的音乐梦想的创作者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这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在《悲怆奏鸣曲》中体现得淋淋尽致。看似平静、起伏微小的乐曲中,隐藏着无尽绵长的悲伤。是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听觉更重要?听不见世间一切悦耳的音韵,甚至包括自我的作品。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贝多芬众多的作品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后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贝多芬是在失聪的状况下,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韵。或许是贝多芬对音乐无限的热爱,使他能够在失聪的恶劣环境下,成就如此的辉煌。因为失聪,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完全沉浸在自我的音乐世界里,或喜、或悲、或绝望、或激动-------

  上帝关掉一扇窗时,却为贝多芬打开了另一扇窗---------

  对贝多芬的探秘,我不会随着合上《贝多芬传》而终止。这本书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吸引人的开始。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会不断地深究下去------深究下去--------。

贝多芬传读后感13

  贝多芬个子不高,宽厚的肩膀,短小的脖子上支撑着一个有些不合体的大脑袋,圆鼻子,终年的痘斑留在他黝黑的脸颊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26岁的时候耳朵却聋了。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意味着死亡,不!简直比死亡还要可怕!也许换成其他任何人遇到这种不幸,早就放弃对音乐的梦想追求,但是贝多芬不但没有退却,他仍然坚决地追求他喜欢的艺术人生,与命运抗争,把音乐当做他一生的朋友。要知道,一名耳聋的音乐家做出这样的决定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读完了这本书,不禁让我浮想联翩,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我嚷着要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爸爸拗不过我,只好答应了,他从屋里牵出一辆自行车,便向我讲授骑自行车的三要领:“身体要坐直,重心要稳,眼睛朝前看。”我一听,原来骑自行车就这么简单,便迫不及待地上了自行车,让我没想到的是,刚爬上自行车就“扑通”一声摔了个跟头。于是,我请求爸爸帮我在后面扶着自行车,这一招果然很灵,车子歪歪扭扭地在地上转了一个圈,爸爸看我有了进步,就在背后偷偷地放手了,就在爸爸放手的刹那间,我仿佛感觉车子轻了许多,还以为我的速度变快了。

  正当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时,车子和我再一次倒在了地上,这回可没有上次那么幸运了,只见膝盖上的皮被粗糙的水泥地摩擦出一大块,渗出微红的血渍,让人既疼又痒,脸上写满了后悔。这时候,我的`耳畔仿佛传来那首熟悉的《欢乐颂》,那不正是贝多芬的代表曲吗?刹那间,一股莫名的勇气在我心头汹涌燃烧,我不假思索地重新扶起车把,继续我的学车旅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自行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每当我骑上自行车,耳边总回荡着《欢乐颂》那熟悉的旋律;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音乐大师》这本书;每当我想起那本书,就算我遇到再大困难,我都没有理由不敢去面对。是啊!这本书将永远陪我一起长大,让我终身受益。

贝多芬传读后感14

  穿越几个世纪,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指挥他的乐团演奏《第九交响曲》的声音;穿越几个世纪,我仿佛听到了米开朗琪罗专心雕刻的声音;穿越几个世纪,我仿佛听到了托尔斯泰写作时笔走的声音。没错,这三种声音都来自于《名人传》,它们虽然不同,但它们却同样地深沉,雄壮。

  然而,在这三位天才,伟大当中,我还是喜欢“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生于波恩,他没有常人般幸福的童年,暴力的父亲逼迫他学习艺术,让自己承担经济的重担。然而,他内心的依靠—他热爱的母亲,却因肺病去世。这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苦难,更是心灵上的摧残。在他走上音乐生涯时,耳聋却成了他的酷刑。这是对一个音乐家何等的打击啊!痛苦把贝多芬深深地包围,但他并没有堕落,他还在坚持,他还在渴望痊愈、渴望幸福、渴望自由。他一方面幻想着疾病突然消失,一方面又在与残忍的现实作斗争。最终,在他的勤奋努力下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曲。

  贝多芬的耳聋和自己的疾病的确曾给他带来许多的麻烦,虽然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贝多芬依旧在与疾病斗争,但他又是怎么作曲的呢?他是用的意志和毅力。都说挫折是强者的垫脚石,贝多芬的耳聋却让他更加努力更加奋发,让他有勇气战胜困难。

  我之所以喜欢他,是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即使患上耳聋,自己也不甘离开,却依旧从事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

  我之所以喜欢他,是源于他内心的坚强,即使遇到磨难,他也从不屈服。

  我之所以喜欢他,是源于他对侄子的谆谆教诲,即使是侄子也依旧爱着他,贝多芬希望把他送上善良与正直的道路上,他想把侄子培养成“一个于国家有益的`公民”,想让他为社会尽一份力。虽然这个侄儿最终并没有改变,但贝多芬却依旧爱着他。

  从贝多芬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我知道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对于某些事情,我们要学会坚持,对于眼前的困难,我们要努力克服它,命运对我们不公时,我们要学会“扼住命运的咽喉”,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来克服,战胜困难,当我们深陷在挫折与痛苦中,我们要乐观,不能坐以待毙……。

  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寻找声音,他在黑暗的世界里寻找光明,他在拘束的世界里寻找自由。贝多芬的一生虽然是苦的,然而他却是幸福的,即使患有耳聋不能使他屈服,身处困境也不能使他低头。也只有这样的精神,他在我心中永远是个传奇。

贝多芬传读后感15

  顺从,无保留地顺从你的命运:你不复为自己生存,而只能为其他人生存。……啊,上帝,请给我力量让我战胜自己吧!——题记

  中国有句古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是人。我想,这大概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失聪后所想的大致相同。可见这种思想,并不像宗教信仰那样,有地区界限与思想差别。中西方人同样认为,快乐来源于痛苦。也只有痛苦之后,才会有快乐。

  路德维希便是这样。我们都是知道的,路德维希在28-29岁时听力就开始减弱了,在他32岁时,在台上指挥演奏《菲德里奥》失败了,由此,他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甚至连遗嘱都拟写好了。可他到底还是乖乖活了下来,活到了57岁。

  对于一个从事音乐艺术的人来说,耳朵是无比重要的.,而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路德维希竟可以在双耳严重失聪而又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坚持了那么久。期间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获知些什么?

  无论是路德维希、保尔、居里、张海迪还是曹雪芹,那些众所周知的“名人”基本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纵观世界历史,貌似真的少有一帆风顺而且鼎鼎有名的人。

  有很多人这么说,从我们生下来开始,上帝就帮助我们安排好了一生。诚然,这种说法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事可能确实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就可以因此而排斥生命、放任生命吗?当然不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路德维希说。

  在路德维希的生命中,上帝命令他不准死,于是他顺从了。但如果在1802年在海利根斯塔特时,他真的自杀的话,世间又会缺失多少天才的曲子!也许在那个时候,他会觉得自杀才是上帝安排给他的唯一出路,而活下去则是自己在把握自己的生命。谁又能否认,上帝事实上是安排他活下去呢?所以,我觉得,所谓的“上帝早就给我安排好了命运”是逃避现实的结果,而非事实,因为谁也不知道上帝是怎么想的。即使这世上真的存在上帝,他也会仁慈地给你安排很多岔路口,让你去做选择;而非暴君般,未经你同意就铺排好你的一生。这,绝不是上帝。如果你有失败的一生,请别埋怨上帝没有眷顾你。他只是负责帮你批改而已。

  所以,好好做完尚未填完的卷子吧,上帝会给你的卷子打分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9-23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1

《贝多芬传》读后感02-08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贝多芬读后感04-29

林徽因传读后感09-27

《林肯传》读后感10-11

《林徽因传》读后感03-03

岳飞传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