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5篇(精选)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作文 篇1
每天早晨,在我上学的路两旁,迎着微风,迎着太阳,都会盛开着一朵朵的小野花,那野花随着微风的拂过,轻轻的左摇右晃着,它们的花朵小小的,叶子圆圆的,看起来不是多么漂亮,也许正是因为它们没有多么的与众不同,所以许多路过的人们才不注意它们,有的甚至还会践踏它们,可我却非常的欣赏它们。
每次当我一踏上这条小路,我就要刻意的看看那些小花儿。它们五颜六色的,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粉的。它们悄悄的生长在道路两旁,没有那么显眼,却也有另一番的别致的美。瞧,那小红花一簇一簇的开着,一簇和一簇又连了起来,就像一条红色的绸缎被风吹的'此起彼伏,那小黄花,偷偷的望向一边,像是没出过门的小姑娘在害羞呢,还有那小紫花,它仿佛是要盛开,可又半裹着,像是刚结婚的新娘子,羞答答的。别的花也各有特点。这美丽的花天地,我真想痛痛快快的在这玩上一天啊!可是又怕破坏了它们的和谐、安静。
它们没有像家里养的花那样,有人刻意的照顾着,体贴着,下雨了有人惦记着,天冷了,有人照料着;它们都是凭借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在活着,它们没有依靠,只有自己,不管是阴天下雨,它们都昂着头,对着天,从来没有被这些恶劣的环境打败,反而是开的更艳丽,更灿烂。
小野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显眼,也不像玫瑰那样高傲冷艳。它只是一朵生长在大地上,从来都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注意,但是它们又努力的生长着,使劲的为大地的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把大地点缀得像个花园一样。我觉得做人也要像小野花一样,像它那样顽强的拼搏,像它那样默默的奉献,即使没有在显赫的地位上,即使在一个没有任何人知道的地方,也要努力的为祖国、为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作文 篇2
我的世界很小,小到除了书就是我。我的世界很大,大到除了我全部都是书。
——题记
闲暇之余,沏一盏清茗,漫步窗边,捧一本闲书,品味书魂,甘之若饴。
一直都相信每一次阅读,便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静步大观园,闲读红楼梦中人。隐约望见黛玉蹁跹着衣裙,静立池边。几茎枯荷寒瘦一塘秋水。一曲《葬花呤》葬去的竟是无尽的怨与泪:黛玉最终也未盼到梦中的相濡以沫。对话红楼魂,我听到的是无尽的'悲。有对当时尘世的喧嚣不解,有对命运曲折的无言以对。
伫立史之长河,闲读千古万家事。汹涌的波涛直漫至天。千年时光匆匆,一瞬,英雄万古流芳,都依仗这几纸斑驳墨迹。对话司马迁,我读到的是忍辱过后的辛酸泪,我读到的是千古绝唱的坚定与无悔。
身临渊明居,闲读心远地自偏。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恍若天上人间。对话陶渊明,更多地触摸到的是纯净的心,远离世俗的静。脑中浮现出儿时诵读《陶渊明诗集》时的情景——尽管爱菊后人鲜有闻,有一种干净透明的心境却正在轮回传递。
读书以修身养性。合上书页时,夕阳早已一点一点侵蚀了人间。手边的茶似乎也已见底。
起身,回房。带走一本好书,留下一地书香与不再倦怠的魂。
小学作文 篇3
由于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使得老师们从传统教学中以传授性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主要让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特别是小班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使教师有机会并主动从高高的讲台上走入学生中间,有充足的时间细致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角色转变,成了真正的组织教学活动者,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小班化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更多的是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释放真心,从而达成自己的意识情态,提高他们对作文在直觉、直观上的认识,使课堂教学真正开放、自主、有人情味,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作文素质的培养。
一、显露真情,敢说真心话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写下了朴实无华、发人深省的肺腑之言:“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由此不难看出评判作文优劣的标准明显地倾向于求真和依此延伸的良好作文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缺少成人化是非判断方式,天性讨厌拘束,向往自由,喜欢用直白的话语交流自己的真情,他们往往用自己直观的视角探求问题的答案,鲜活的个性有时令我们难于招架。我想如果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紧紧抓住他们通过直觉获得的真情,哪怕是稚嫩得可笑或零碎得只有只言片语,鼓励他们可以有这样与那样的想法,在矛盾中磨砺自己,才能在作文中敢于说真心话。
小班化课堂更有可能为学生提供许多认为鲜活的话题,男孩子喜欢做英雄,他们用自己不太成熟的观点评论着好人与坏人,希望自己本领高强,有时还可能为了一个细节的谬误而争论不休。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牢牢记住了他们真情充溢的观点,抱着***的态度,我特意把课堂假设成了交流会现场,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对学好语文的看法。一开始,并没有预想中的热烈,学生对这个问题抱着拘谨的态度。后来,我举了他们身边几个有进步学生的例子,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能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算爱好语文吗?”有的则从这几天的认识入手:“我这几次字写得端正多了,组长可以作证。”还有的红着脸说:“我有点喜欢看课外书了,但学校图书馆的书一星期才借阅一次,太少了。”胆大的学生在下面就坐不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可能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能举出这么多爱语文的表现。听了他们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呀,作文的确需要这样真情的流露,可能是平时我只过多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为他们创设言语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其实,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各个生活形态是多样化的,在信息灵敏的今天,他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许多直面这个世界或因与其他伙伴交流而产生的独特的感受。生活为孩子们创设了更多直觉带来的心理感受,关注他们课外的交流,获取与他们贴近的话题,再适机地引导一下,他们就能把真话、实话、自己话畅所欲言地写入作文中。
把写作文当作一回彻底的宣泄、一回刻骨铭心的自律、一回荡气回肠的抒情,我们一定能在作文中留住学生的真心。
二、借助活动,敢言纷繁事
作文教学要情真意切必须借助实践形态的情境活动和生活活动。小班化的作文教学的内涵,就是让日常生活走进教室再现生活,赋予教学活力;另一方面是教师提供虚拟情境,具体操作由学生自由发挥,形式不限,充分体现自由和***,从而展露鲜明的个性。对于这方面来说,借助活动的作文教学还应组织得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生活中的表达就成为学习中的表达,学习的表达又可能成为生活中的表达的一种良性延续。用直觉感悟作文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需求,写作与活动关系密切,就像生活中的说话一样自然贴近。
小班化的教学环境本身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能关注每个孩子的细微变化,这与作文教学所提倡的情感表述形式丝丝入扣。只是要求将自己认为最有表达欲望的活动内容或评议用自己认为最合适最完美的形式记录下来。即便是纷繁的杂事学生也会有一种内心的渴望去完成。写游记虽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单单确定一个框架再让学生往里钻,我想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那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感知,借助活动,并利用直觉来直书胸臆效果更好,怎样写好作文《小学高段作文教学》。
课上,我以学校大队辅导员的身份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还提出了想法:“春天是旅游的好季节,我们要加大宣传,做好服务工作。请大家积极出谋划策,提供有价值建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们春游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天,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所以不能去太远的地方。”有的说:“春游,应该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有的说:“轻松一下,应该找一个好玩的地方。”还有的更绝:“最好既有诗情画意,还能震撼心灵的好玩又有意义的.地方。”听到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我心中一喜,知道良好的开端已经形成,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适机要求在介绍的时候有条理,语言尽量能吸引人。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室里气氛活跃极了:有指手画脚地演讲的,有面红耳赤争论的,也有低头沉思的……我也共同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并一起动了许多脑筋,最后选三个同学上台介绍,并通过大家的指指点点中做了修改。下午第三节课,学生完成了习作,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让学生在活动中习作,知道习作也可以与人交流,只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就能找到文思喷涌。
三、勤于积累,敢动不俗念
积累,这个再平凡不过的词语,在语文教学词汇中,却被赋予了丰富深远的内涵。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教学中,使语文积累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从而能初步理解其包含的人文化、生活化、语言化的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值得学生去积累和体味的是包含人文成分的课文。比如涉及到母爱亲情的课文:《散步》将哲理般的思索蕴含在***的家庭生活图景之中;《背影》的柔情细语更让我们看到了那如水一般渗入全身的家庭温情;《金盒子》中无尽的哭诉提醒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纸船》更是让我们对母爱伟大的抱着缠绵的期待,这些让学生动情甚至能洗涤每个人心灵的佳作不正是最好的典范么?深深地去体味,把自己新鲜的感受写出来,哪怕是借鉴性的片段,只要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把自己处在一个作家的位置,直观地享受带来的愉悦,相信学生一定会告诉我们一些不俗的念头。
还有那些博古通今的文化积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积累体现了文化氛围的重要性。在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欣赏了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后,教师要灵活地发掘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指导学生带着批判和创新的眼光传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丰富文化积累。我常常举清代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来说明这一问题,他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改成了“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还振振有辞地与别人争论说:“这样表意才明确。”虽然这有点牵强,但作文本身就是让我们去争辩的方寸之地,学生能把心中积淀的念头敢于直露露地表述,这本身就标志着一种不凡的成功。
学生只有丰富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了语言库,实际运用时才会有取之不劲信手可拈的语言材料。丰富多彩的积累才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形成情感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写作才有深远的底蕴。语文课程标准极为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主体地位的实现,关注学生除书本知识以外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说到底,是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语文积累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能培育他们灵动的不俗念。
四、直面灵感,敢书创新文
很多人认为灵感似乎是一种难以触摸的情感。古典文学作品上更是说得神乎其神,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然大多数只对经验的描述:它常常在搔首作态,文笔艰涩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时文思泉涌,春风得意。
其实,灵感只是人们对存在的事物的一次回顾和再思维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脑的一般用表象去思考。在这种状态中,作家会突然吐出精妙的诗句,科学家会突然顿悟。大量的实例证明,灵感是创造者在孜孜不倦的创造性劳动中达到情绪高度集中和极度紧张时候所处的情态,所以严格来说创造应属于具有灵感的劳动。灵感又是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晶,艺术大师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它是以无意识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其各种感觉和想象是灵感来源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灵感来源于长期观察和思索。当然,灵感是介于无意识和有意识之中,从而接通具象,是一种特殊情态的直觉。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训练学生是非常关键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作文教学,因为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所以引导学生作大量的、多样化的练笔已经成为一种事实,灵感也变得不再神秘。
或许有人认为灵感稍出即逝,难以预测,不用去训练。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尽管灵感的出现概率不高,但它毕竟经过了实践和认识突变的过程,提升了原有的意识形态,对事物形成了新的认识,这种应该属于创造性意识形态完全可以反映在长期的训练以后逐步形成的,所谓“长期积累,信手拈来”。因此,只要经过踏实有序的科学化训练,是完全有可能让每个学生的心智得到一次质和量的提高。
小学作文 篇4
昨天晚上,盼望已久的夜观植物园终于来到了,但是这次的黑夜之旅真是把我吓得够呛!
杜老师是我们的导游,他高高壮壮的,真威武。一路上,我们都说说笑笑,小马和丁丁开着手电四处乱照。这时,导游发话了:"别乱闹气,等会儿把蛇招惹来了。我们植物园里可是有毒蛇呢!"我们几个小女生听了,吓得直发抖,拿着手电往下照,生怕脚下真的有只毒蛇吐着毒液向我们张大嘴!而男生可更加欢蹦乱跳了,生怕毒蛇招不过来似的,嘴里还念叨着:"蛇快来吧!蛇快来吧!一定要是剧毒的,咬上女生一口!哈哈哈!"我们女生气得怒目圆睁,叉着腰,真想把男生揍上一顿。
越往里走,光线越来越昏暗了,眼前一片黑暗,只有我们的手电发出微弱的光。来到湖边,一种声音打乱了我的思绪,"给,给,给。"我们更加警惕了。"这是弹琴蛙发出来的,你们认真听!"杜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了起来,我们竖起耳朵聆听,"给,给,给。"弹琴蛙又开始高歌了。"走,我们去找它。"杜老师一挥手,我们都四处寻找。在一个草丛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弹琴蛙,它墨绿的身体,唱歌时两颊鼓起,真有趣!
经过杜老师的`讲解,我们还认识了好多东西,蟋蟀,鼻涕虫,暴蛛……但最可怕的还是那只蜈蚣。当我们正在观察一种新的昆虫时,突然,一条长长的蜈蚣从草丛中蹿出。啊……我们几个女生尖叫着往深处逃,男生也吓得往后直退,蜈蚣到处乱撞,好不容易停了下来。我们终于看到蜈蚣的样子:又长又细,红绿色,是剧毒蜈蚣!我们吓得直冒冷汗,太可怕了。接下来的路上,我们更加小心翼翼了。
这真是一次心惊肉跳而又收获满满的冒险之旅!
小学作文 篇5
昨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惊喜地发现柳树发芽了。我们走近一看,长长的柳枝上缀满了一颗颗嫩绿的小芽儿。妈妈轻轻地拉过一条柳枝。呀,柳枝上的嫩芽已经有爆米花那么大了!它们咧开了一张张小嘴,露出了一片片鲜嫩鲜嫩的叶尖。我仔细一瞧,这些小叶片儿一层一层地裹在一起,正拼命地向外伸展,就像一个个微型的喇叭,使劲地吹着春天的`赞歌。又走了几步,我们看到远处村子一旁的几棵柳树也发芽了,一丛一丛,淡绿淡绿的,好像害羞的姑娘盖了一条一条绿色的丝头巾。
我爱春天的柳树,更爱这初春的柳树。
【小学作文】相关文章:
小学的小学作文02-06
(集合)小学的小学作文11-15
小学的小学作文经典7篇11-15
(经典)小学的作文12-01
小学的作文01-14
小学的作文01-15
小学的作文01-16
小学的作文01-16
小学的作文01-17
小学的作文(经典)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