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报告

时间:2024-11-21 05:15:26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野外实习报告范文锦集六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野外实习报告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外实习报告范文锦集六篇

野外实习报告 篇1

  班级: 姓名: 学号:

  以前也曾在野外搭帐篷住过,生活过,比较喜欢爬山、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但是像这种的野外生存也是第一次经历,经历了几项若干活冒险动,还有这种饮食的情况也是第一次在外经历,挺有趣的,也增长了不少见识,锻炼了很多,挺难忘的。

  野外生存前一天,老师跟我们发放了一点食物,回到宿舍准备着在外可能会用到的东西,比如小刀、手电等。还有衣服,野外的天气不好说,变化很大,要带一些外套,以免天气过冷。

  周五那天下午,我们开始出发,我也是到了后来才知道,自己准备的食物根本没有带,只带了两瓶水、3个面包、3根香肠,3包方便面,匆匆的忘记了,这的确是一个挑战。当 第二天发现没有吃喝的东西时,叹气了,还有一天,什么都没有了,后来呀,不得不借的别人的一点水,以免强度过后来的时光。

  周五下午5:50左右,历经2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道观河。我们开始搬运物品,搭建营地。第一天晚上,我们组一起煮泡面。点火、烧水、放面,这就是团队合作,一起动手,但不幸的是就在马上要把面盛出来时,不小心,我们的面都倒在了地上,挺悲剧的。还好锅里还有一点,把那一点我们先给女生吃了。我们都重新煮泡面,这一次,我们很小心翼翼,最后大家都吃到了泡面,勉强的补充点营养。后来说,男生住大帐篷,10个人的大帐篷,那肯定不舒服,但话说回来,野外生存就是这样,体会各种艰苦的生活。不到9点,我们就入住了帐篷,真的挺挤的,下面凹凸不平,就这样我们在野外第一个夜晚我们入睡了。 第二天早上6:15在闹钟的铃声下,起床了。将要开始一天的活动。分组进行,我们组先开始去攀岩,到了攀岩地以后,无不惊叹“这么高呀,好恐怖呀”。这的确是一个挑战,第

  一次进行这种冒险的活动,看来这的确有利于锻炼人的勇气。先看了几个人的攀岩,主要是

  要事前找好将要攀岩的路线,攀岩时要找到找落地。我看了看,选择了一条路线,还好,鼓足勇气去攀岩,不过在攀岩中也挺害怕的,慢慢的上去了,下来的时候比较容易,两腿叉开伸直,就迅速的下来了。虽然很冒险,但也挺有趣的。下一个项目,岩降,从一头划桨到另一头,这个项目,主要是在岩将中,双手要张开向下,以免被绳索摩擦划破。我鼓足勇气,顺利岩将成功,真的还挺刺激的,非常有趣。然后开始下一个项目——竹筏。我们来到河边,在河边真的很舒服呀,风轻轻地吹着,两脚赤裸,河边嬉戏,还有小鱼,太美妙了。在这里,老师先教我们如何扎竹筏,我们跟着老师的步骤,学着,一起合作把竹筏扎好了,下面开始每3人一组,在水上竹做饭筏。真的太有意思了,慢慢的在水中游乐,与水同乐......

  我们回到营地后,开始杀鸡,看着活生生的`鸡被我们残忍的杀去,成为我们的晚饭,还挺可怜的。我们继续点火、烧水做饭,一起动手,一起吃饭。

  晚饭后就是篝火晚会,礼花四射,篝火晚会开始。一个组一个组的轮流表演节目,有个人演唱的,也有合唱的,歌声嘹亮,充满着感情,欢呼之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真的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后来又进行词语接龙唱歌,让每个都唱歌,真的太有意思了。一直进行到了10点左右,我们开始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依然如此。早上6;15起来后,我们把帐篷、餐具整理好,进行最后一天的活动,下午就要回去了。第一项,桥降,从桥上降落下面,看起来还真刺激的,刚开始有些害怕,但在后来就很有意思了,自己还可以调节速度。冒险而有趣。之后进行最后一个活动——丛林穿越,我们在丛林里,从这里穿越到那里,每30分钟休息一次,有的坡度很陡,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提醒,不到2小时我们就完成了丛林穿越。这样所有的野外生存活动就都进行完了。准备返校。

  这一次的野外生存真的很有意义,有些活动虽然冒险,但却锻炼了我们,锻炼我们的信心与勇气,还有团队合作精神,收获了很多。我们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的穿越中实现自身

  的人生价值。是一次有意义的野外生存,非常有趣,值得难忘......

野外实习报告 篇2

  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使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实习地点:尖峰岭的热带树木园

  实习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采集野外标本若干种,对其进行识别、分析,了解其生活习性、名字、科目等,并对其进行压制等具体操作。

  具体行程:

  6月27日是我们植物野外实习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们乘上了开往尖峰岭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计划着接下来为期一周的具体实习过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们抵达尖峰岭热带树木园,来到了热带树木园,也就是我们住的地点。由于时间比较晚,加上同学们一路坐汽车比较累,第一天就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寝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6月28日是我们正式野外实习的第一天,今天的地点是热带树木园,早晨7点半集合,步行大约四十分钟到达那里,这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沿着山路登上了半山腰,这里有许多种植物,大家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采集标本,其中有藜芦、玉竹、土三七、黄芪、黄花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歪头菜等二十几种植物,有些是平时不太常见的.。大概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开始集合准备返回。下午3:00开始压制标本,并查检索表标记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等,今天的任务就按计划完成了。

  6月29日,今天要去的是笔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较远,大概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步行才能到达,所以今天的任务量是比较大的,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家走的也比较吃力,到达山脚已经将近十一点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午饭,歇息片刻才开始正式爬山,和昨天不同,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而且树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性也就会越大,由于山陡,我们一个牵着一个,很快就到了山顶,之后大家分散开始采集,虽说这里环境恶劣了一点,但植物的种类却非常丰富,我们采到了龙胆、五味子、手掌参、川地龙、渥丹、狼尾草、并头黄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脚集合,此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还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个难题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终于按时回到了住处,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它让我们变的更加坚强,同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点开始压制标本,今天的任务就结束了。

  6月30日,由于昨天大家都比较累,所以今天选择了一个相对较近的地点,这是一个小树林,虽然小,但事实上它的植物种类并不少,在这里我们采集到了白藓、观仓术、广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返回了住处。照例,下午三点开始压制标本,另外要求画两张标本图,这天的任务就这些。

  7月1日,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了五大连池的一个旅游景点,早8:00出发,半小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山路,于是,我们开始爬山,看了路标,大概爬到三百米时就感觉到累了,这时上面的游人已经有返回的了,还鼓励我们说:姑娘们加油啊!还没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岁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顶端……听着鼓励的话,我们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们还拍了许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兴奋至极,之后又去了仙女宫和水帘洞,目睹了石海的壮观,没一个地点都留下我们大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就这样一直玩到了下午两点多,大概三点半,我们回到了原地。这一天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了。

野外实习报告 篇3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预防;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所采集动物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把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还能够使我们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于动物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昆虫),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 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的标本制作, 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 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荣誉精神,实习报告《关于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二、实习基本情况简介

  1、实习时间:20xx年05月26日——20xx年05月29日

  2、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寨西浮溪村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实习地点是黄山的最南端——汤口,该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学和科研价值,是我们进行野外实习、学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实习人员:20xx级生物科学班全体学生

  4、指导教师:耿学侠、查岭生、李学明、丁建华

  三、实习要求与任务

  1、认识100种以上的动物种类 (主要是昆虫),并至少能分类到目。

  2、学会并掌握描述动物的分类特征。

  3、学会利用检索表检索和鉴定动物的类别

  4、学会制作昆虫标本和动物录制标本的基本方法。

  四、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的内容主要为无脊椎动物(昆虫)的野外观察、采集、分类鉴定、标本制作与保存等。无脊椎动物——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昆虫采集工具

  捕网、毒瓶(装有乙醚或酒精,用于迅速毒杀昆虫)、三角纸包等

  2、昆虫采集方法

  本次实习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网捕法和灯光诱捕法,介绍如下:

  (1)网捕法:分为飞网采集法和扫网采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虫后用捕网采集,适用于善跳会飞的昆虫。飞网法主要对象为鳞翅目(蝶类)、蜻蜓目、双翅目(蝇类)、和膜翅目(蜂类),扫网法主要对象为竹节虫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虫、同翅目、脉翅目以及陆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类群等。 捕网的使用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往上甩,将网底连同昆虫倒翻上面来。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将昆虫封闭在网底部。

  取虫时,先用手握住网袋中部,将虫束在网底,再将毒瓶伸入网内扣取。对于膜翅目昆虫,应先隔着网将其弹晕再放入毒瓶中。对于鳞翅目昆虫,应隔网用手轻捏其胸部,之后使其两翅竖立,放入三角纸包中。

  (2)灯光诱捕法:利用某些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夜间在驻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树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盏电灯。昆虫会趋光而至,多数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采集,用镊子夹入毒瓶或纸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备制作标本。主要对象为蜉蝣目、广翅目、鳞翅目(蛾类)、襀翅目。

  其它的辅助方法有振落法,适用于在高大树木上的昆虫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虫。搜索法,适用于躲藏在各种隐蔽的地方昆虫。毒杀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虫。

野外实习报告 篇4

  实习时间:20xx—06

  实习地点:大亚湾,红树林,南澳市场等

  实习内容:了解海洋生物,认识贝类多样性,具备对贝类的基本知识。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熟悉各种不同类群动物的分类特征,巩固并应用在课堂上所学动物学知识。

  2、学习采集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同时学会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这次实习,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理解动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次明确的规划。

  二、实习内容

  6月8号至6月10号,在生科院动物学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3天的海洋动物实习。

  6月8号,前往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在退潮的滩边仔细地寻找各种各样的贝类和螺类。捡了一些贝壳和螺类后,老师就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6月9号,老师带领我们去南澳市场参观,了解各种海洋经济产物。给我们介绍市场上海洋中的经济产物,调查常见食用海产的种类及分类特征。然后,我们在珍珠岛上观看工人植珠的过程操作,那里的工作人员还教了我们怎么样分辨真假珍珠。下午我们就来到了珍珠岛。我们乘坐了大概十几分钟的快艇到达了一个小岛,在海边捡贝类。我们捡到许多种的贝类,还有捡到海参和海胆。不过最后海胆海参都被我们放回去取了。最后在晚上我们把标本清理干净。

  6月10号,我们先去标本室鉴定标本。

  三、实习数据

  1、贝类及螺类简介:

  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通称。主要形态特征是身体分头、足、内脏囊三部分。内脏囊在发育过程中经过旋转成为左右不对称,并缩在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内,又称单壳类或螺类。足部广阔,常位于身体腹侧,故又称腹足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出一个角质的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为厣(肺螺亚纲的种类无厣)。头部发达,具1—2对触角。口腔形成口球,内有齿舌能刮食食物。大部分螺类用鳃呼吸,营底栖生活,有一部分螺类有“肺”能呼吸空气,称肺螺类,能营两栖生活。螺类多半生活在水体较肥沃,水草较多的静水环境,非螺类比较耐污,能在有机质丰富、溶氧不足的表面生活。螺类种类繁多,海淡水均有大量分布,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2、实验数据

  管角螺:腹足纲、中腹足目、盔螺科。主要生活在近海约10m的泥沙或泥质的海底,是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主要分布在日本海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它的外型个体大,味美,营养丰富,是高级海产品。

  车轮螺:俗名,轮螺、滑车轮螺。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异腹足目、车轮螺科。贝壳低圆锥形、低圆锥形到平旋,胎壳逆旋,脐孔广阔。壳表通常有独特的螺旋雕刻。口盖角质,内侧有小柄。 壳表褐色斑较多,有多条螺沟,壳底脐孔色泽淡。有时也称“螺旋梯螺”。在扁平的圆形贝壳底面阶梯般的折褶,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大脐孔。

  疣荔枝螺:俗称辣玻螺、辣螺,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广温性底栖贝类。分布在潮间带岩石间,一般食用品种。

  毛蛤:瓣鳃纲、毛蚶属。

  棕蚶:双壳纲、蚶目、蚶科、 须蚶属。形态特征 俗称白顶蚶,贝壳呈卵圆形。壳高30。0mm,壳长49。2mm,壳宽22。0mm。壳面中央微压缩,壳顶部微凹出,贝壳前端短,后端长,前后端边缘均为圆形。背腹缘略平行。壳棕红色,壳顶部具有2条白色放射状条纹,放射肋细密,与生长纹相交成念珠状。韧带面前方短而宽,铰合部略弯曲,齿短而密。壳内淡红棕色。

  棕带仙女蛤: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仙女蛤属。

  环文蛤: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

  菲律宾帘蛤:南方俗称花蛤,辽宁和上海称蚬子,杂色蛤,山东称蛤蜊。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

  凸加夫蛤: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

  唐冠螺: 软体动物、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唐冠螺科、鹑螺超科。

野外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目的意义

  (一)野外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密切想关的科学,资源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所以,不论是地理专业还是资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因此,收集和占有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料丰富才能提高科学的生产能力。地理资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资料外,地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tm磁带)、幻灯片、录像磁带等也是地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资料有很多方面,诸如教师讲课、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要收集室内文字图件资料,博览群书,选读文献,尤其是外国文献原著,经常做笔记、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础,又要有拓宽和纵深,学会从实践中获得资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坚持做科学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实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学野外实习,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或是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要测量准确的地理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总之,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同学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二、野外实习的主要阶段

  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总结阶段。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实习才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必要。

  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一般要求在实习前的几个月内进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

  (1)确定野外实习的地区、路线和主要实习点。指定实习队负责人,负责实习的准备工作。初步确定实习的时间、地点、主要路线和主要实习内容,初步做出经费预算。

  (2)收集有关实习地区的文献资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专业图件。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了解实习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尽量将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进行野外预查。通过预查进一步确定实习地区和实习路线。专业指导教师要通过预查进行备课,选择的实习方案,确定观察路线和实习点上的实习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观察与操作的内容。预查中要尽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求得他们对野外实习的支持。

  通过预查,还要落实实习队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实实习队的食宿地点、交通工具等。注意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给养条件、气候条件、卫生条件及安全保证情况等。

  (4)野外实习计划。根据教学实习目的,确定详细的实习日程,写出每一天的实习路线、地点及主要内容。日程的安排,既要考虑实习内容的合理顺序,又要考虑交通和路线的条件,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实习中要保留适当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学生容易疲劳的情况下,休息之后可以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实习计划应写明各阶段对学生的主要要求。

  (5)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状况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tm磁带等。

  (6)其它准备。

  1、体能准备。

  野外实习经常需要连续地坐车、大剂量的运动,对参加的每个人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考验,所以,保质充沛的体能和精力是圆满完成实习的基本保证。

  2、物质准备

  第一,实习过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实。

  第二,实习中所需的设备、器材等的准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罗盘等。

  第三,常用医疗用品和药品准备。

  第四,个人生活用品以及与野外实习相适宜的着装准备。

  第五,为预防突发事件,请遵循前人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两条训诫“穷家富路”和“冬天出门带干粮,夏天出门带衣裳”,后者对干旱区域更具现实意义。

  (一)野外工作阶段

  野外阶段是实习过程的主体部分,野外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要按实习计划进行。在路线调查或沿途观察中,要随时对照地形图,在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并把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地理界限等标记在地图上。在途中停歇或到达观察点时,要将沿途看到的主要现象、主要认识和主要问题记在野外记录薄上。

  (1)实习记录。它是实习的最基础成果,是编写实习报告与习作论文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记录内容包括沿途观察和实习点的观察与描述。

  (2)照相与素描。照相已成为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全面、记录自然环境特征。素描是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补充,它可有意识地取舍,突出重点,达到照片无法表现的效果,尤其是对地貌和植物的描述,有条件的同学可充分发挥特长。

  (3)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实习,是从要素观察描述开始到综合分析归纳结束。因此,野外实习要注意每一个实习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过程、方向和发展规律。

  (4)互相帮助,安全第一。野外情况复杂,要时刻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段活动,登山涉水,要注意上下游的变化,任何情况下不能一人单独进行野外活动,以防不测。大家除了学习上互相切磋之外,生活上也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实习队是一个整体,要防止掉队发生。

  (二)总结阶段

  野外实习的总结,一般在野外工作结束返校后进行。首先要对野外记录及搜集到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对野外搜集到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清理、统计和分析;对野外摄影进行洗印与扩印;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整理,并抓紧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与测试。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要对实习地区进行系统的区域综合分析。主要包括:实习区地理位置的分析,实习区地理现象的描述,对类型、区域分异及其内部联系的描述和分析,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因素、动态过程及发展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对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等等。明确实习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学生应根据实习计划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提交实习报告作为野外工作的主要成果。

野外实习报告 篇6

  第一章 绪论

  1.1 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1.1 实习的目的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一手野外资料,巩固深化掌握地质地貌基本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身体会地质与地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次野外实习,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毅力与耐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合格的与地学专业相关的学生。

  1.1.2 实习的地点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北江地质实习基地

  1.1.3 实习时间

  20xx年7月7日至7月14日。为期一周。

  1.1.4 实习的主要任务及工作

  1.1.4.1 实习的任务

  系统的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地貌的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1.1.4.2 实习的主要工作

  {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 矿物和岩石(矿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地质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和野外岩石产状的判别;

  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其描述;

  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野外地质素描的练习;

  实测地层剖面的野外构造方法;

  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1.2 实习区地理概况

  1.2.1 位置与交通

  1.2.1.1 位置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119o30'E~119o50'E,39o50'N~40o10'?N。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市区南北长20km、东西宽13km,总面积约7812.4k㎡,人口约为289万人。全市海岸线总长为12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省市,西接,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北江)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为:119o34'45?E~119o36'10?E,40o7'45?N~40o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阜宁县管辖。

  1.2.1.2 交通

  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交通以水路、陆路为主,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四条铁路干线和、、102、205国道贯穿全境。从、到只需两个多小时。开通了至、、、、等国内数十条航线。此外,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轮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大连和上海等地。 秦皇岛发达的通讯网络系统,可与全国各地和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地区直接通话,银线连五洲,秦皇岛与世界宛若比邻。

  1.2.2 实习区的地形

  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1.2.3 实习区的气候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华北型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为25.7℃,冬季平均气温为-7℃,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全年平均气温为10.5℃。每年11月中旬初入冬,到翌年3月底为冬季,长达140天;4月初到6月中旬初为春季,长约75天;6月中旬初到9月中旬初为夏季,约90天;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末为秋季,约60天。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达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季节。 总体而言,不热不干不湿,气候宜人。

  1.2.4 实习区的水文状况

  秦皇岛市水资源总量为16.22亿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2.74亿立方米/年,地下水7.08亿立方米/年,重复计算水量为3.6亿立方米/年。现已开发利用水量8.6亿立方米/年,有大型水库一座,蓄水量1.42亿立方米/年;中型水库两座,蓄水量1立方米/年;小型水库286座。目前国家正在青龙河下游,即青龙县与卢龙县交界的`三道河附近兴建桃林口大型水库,总库容17.5亿立方米,年平均调节水量7.14亿立方米。实习区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洋河和戴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且处于华北最大暴雨中心地带。其特点是流程短、流量小、含沙量高、水系分散、汛期洪水量大、非汛期河水干涸或断流、暴涨暴落。境内各河均发源于燕山山区,其流向均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渤海。河流的补给以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约占全年径流量的80%左右。

  1.2.4.1 大石河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全长约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九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00k㎡,其中560k㎡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河床总高差为400m,平均坡降为6‰左右,河床组成主要为砾石,少有粗砂和中砂,砾石的主要岩性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的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河岸边多鹅卵石,主要是沉积岩。大石河及其支流在小傍水崖村汇合,由于地壳断裂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再此形成离堆山。

  图1-2 离堆山与大石河

  大石河水量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多为1.68亿立方米,河流补给来源以降水为主,所以平时流量很小,一般为0.3~0.6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0.15立方米/秒,7~8月雨季时,平均流量为25.4立方米/秒,占全年的70%~80%,暴雨后洪水立即上涨,且暴涨暴落。据统计,大石河大汛周期为二十年,小汛周期为五年,过去曾造成多次水患。

  1.2.4.2 汤河

  汤河发源于抚宁县柳观峪西沟和温泉市一带,全长约36km,在秦皇岛(海港区)西侧入海,流域面积约177k㎡,流域内除了西北源头为低山外,其余皆为丘陵和平原。

  1.2.4.3 洋河

  洋河由东洋河和西洋河两大支流组成,与洋河水库汇合,至洋河口村西入海。东洋河发源于青龙县南大峪和独石,高差达500m,西洋河发源于卢龙县相公庄的李家窝铺,高差100m。洋河全长8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932k㎡。

  1.2.4.4 戴河

  戴河分为北戴河和南戴河,都是极好的旅游胜地,全长约35km。北戴河地处黄金旅游带的节点,二十里长、曲折平坦的沙质海滩,沙软潮平,背靠树木葱郁的连凤山,自然环境优美。南戴河海滨旅游区东起戴河口,西至洋河口。海岸线长3公里,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与避暑胜地北戴河海毗邻相望,一桥相连。是一个进行日光浴、海浴、沙浴的理想天然佳境。

  1.2.5 实习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秦皇岛(海港)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业、农业、商贸业,共同发展,地处东北、华北平原交界处,为西北地区最主要出口港。年运输量达2亿吨,与100多个国家有联系。近年来,北戴河区依托区域特色,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立足城市发展定位,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内容,以精细化服务为手段,对会展商务、广告公关、影视传播、运动保健等类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精心培育,实施了"五大基地"建设,即:时尚运动基地、名人创作基地、名校实践基地、国际观鸟基地、全国影展基地和婚纱摄影基地。

【野外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野外实习报告09-22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07-26

[精华]野外实习报告07-08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06-20

野外地质的实习报告11-06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11-05

野外实习报告15篇10-09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08-11

野外实习报告(15篇)09-04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