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1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读《论语》有感2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
读《论语》有感3
这个寒假,我拿出了妈妈给我买的“中华国学经典”这套书。其中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六本书,每一本书都使我受益匪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这本《论语》也根据当中的.典故和内容。选配了相应的故事、解释。使我更好地弄通《论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举止、学习态度要怎样做到最好。比如里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说:古人不轻易开口许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言语不相符合是可耻的。又举了赵括“纸上谈兵”这个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总是制定了计划而不切实实行,当我读了这句论语后,我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做事也勤快起来了。还有一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懂得:不能死读书,也不能不读书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读书,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学从不读书,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看了这句话,我读书时都会边思考边读,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
《论语》这本书还给了我许多道理,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得更好了。
读《论语》有感4
在阅读《论语》的旅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这部经典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更是儒家哲学的源头,它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每当我翻开这部书,都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仿佛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们进行心灵的对话。
《论语》中最为突出的理念便是“仁”。孔子将仁视作道德的基石,认为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孔子的描述中,仁是一种涵盖了关爱他人、克己奉公、诚实守信等品质的综合美德。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以仁为本,推崇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社会。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孔子提倡的乐学、好问、无倦与精进的学习态度,对我影响深远。他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是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只有不断积累、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阅读《论语》时,我亦被孔子的人生哲学所打动。他提倡的“安贫乐道”精神,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和对道德的追求。在孔子的眼中,道德的修养远比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这种精神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更显难能可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忘记心灵的滋养和道德的坚守。
《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教育、人际交往的深刻见解。孔子关于“政”的理解,强调领导者应以德治国,而不仅仅依赖法律和权力。他对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应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在人际交往上,孔子提倡真诚、宽容、克己复礼,这些都是在今天依然适用的社交原则。
《论语》不仅是一本哲学经典,更是一本生活指南。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坚守道德底线,如何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持续进步的动力,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读《论语》有感5
不得不承认,我对孔子的认识总是被历史强烈地影响着。只因为孔子先生真的应了那句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秦到汉,他的主张被改造,被消灭,到最后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期间儒学变化了多少,适应了多少;再到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打到”,历史不断强调着儒学对于政治的适应,一谈到儒学,也无非是两三句话带过:他的主张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当年的“克己复礼”是多么的不符合时代潮流……历史会告诉我们时代,却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学。种种原因,孔子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么地模糊,是个恪守旧礼的老人?还是真正的圣人?直到读了谢然的书,我对孔子的看法才有了很大的改变。
对于孔子在历史中不断地被改造,以及现在国学热的浪潮,谢然用了“发烧”的说法,“新文化的影响也在病态地膨胀,发烧。”但只是发烧是不够的,谢然还说了“高烧后,发发汗,一定要给足够的时间来发发汗!”,用这样的一个角度说社会上由于文化断层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看完这篇,咂味许久,我禁不住地想再读下去。还有那“克己复礼”的古板,“因为周礼能使天下安定!”再在一篇篇中让人渐渐了解到孔子为什么如此崇尚周礼……
是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了。谢然提醒着我。
谢然并非在一个有多么高远的'角度来对待孔子,她很真诚,真诚地就像把孔子把圣坛上请了下来,坐在你的旁边,但这样的孔子又不是浅薄的,他哪怕说一句话,也是一句有利的话,让你思索良久。又因为他坐在你的身边,所以他的话可以很贴近生活,又可以是“治国平天下”用的。在生活中,孔子可以是“天下第一情圣”,可以是“帅哥”,是个好学者,是个会火大骂人的老头,是那个不想见别人而耍小心思的人,但这小心思耍的,又是那么的有意思。而孔子关于社会、关于人际的大道理呢,谢然放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如孔子的“敬鬼神”,谢然不那么简单地看,她把孔子的“敬”和现代人的“敬”分开,孔子的“敬”是心中敬畏,不是历史讲的逃避、恐惧,相比起现代人的“敬”,那不是真正的“敬”,而是一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暗示着我们,孔子的话到今天依旧是格言,依旧有着它无穷大的作用。
也正是这种真诚,谢然在整本书中也并没有对一些正处于变化中的事物做很肯定的判断,她不强求你知道,她做的只是引起你的思考,而这不也恰恰切合着孔子“中庸”的道理?正如谢然说的:“这一个‘中庸’之道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的行事和处世”。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他的思想核心“仁”到底是什么,谢然也没有告诉我们,而只是用她的笔,让我们渐渐地接近答案,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更产生无穷尽的思考,就像一次次回到原点,却又是新的原点,每一个结束都像是开始。我对孔子的误解,对《论语》的不了解,像一条冰封的河,因为谢然的书而开始解冻,重新认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我对孔子理解的入门级,推着我去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只因为《不读论语枉少年》。
读《论语》有感6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著作。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转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中,让我懂得了我们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的道理;在“君子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处世之道”中让我懂得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的含义,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行为中少一些让自己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离成功不远了。里面于丹老师举例了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犯了错误往篱笆上钉钉子的事例,用不犯错误一天拔掉一个钉子的方法改掉了坏脾气。然而钉子留在上面的洞洞好象我们向亲人、朋友心里打了一个洞一样,不容易消除,她告诉了我们这个六字做人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想后果;在“交友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人要谨慎交友。不能交《论语》中的三种损友: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我们迷失,甚至带来惨重的代价;在“人生之道”中,让我懂得了:当所有好的规矩都已经成为你生命里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让我有一种被清洗心灵的感觉,也改变了我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习惯:读书的习惯、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习惯、言行的习惯。使我怀抱理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不说伤害他人的事和话。读了此书,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我还推荐给妈妈一起和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使我和我的家人都受益匪浅。感谢于丹老师!让我们多读好书!
读《论语》有感7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
《论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精练。其中有许多传诵至今的名言,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任重而道远”。它们所蕴涵的深邃的.寓意脍炙人口。
读《论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跃、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是一条辽阔、深不可及的滚滚大江,它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了我们,让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将“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被着重表达。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体现之一为“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是:仁人是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的道德水准、精神品质的尺度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论语》对现实社会的积极的影响和它强旺的生命力。
《论语》中有与当代思想相悖谬的地方,应该芟除。但它的菁华必然陶铸我们。
读《论语》有感8
妈妈板着脸说:“为什么考不好,是不是又粗心啦!750字作文”这是爸爸在和上海亲戚聊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领导和人民的团结,就没有现在的我们。到了银梦湖,乘船西行到了"农家乐"那里人人好客,坐在宽敞明丽的楼阁里,阵阵菜香扑鼻来;如今,微笑已融化了阿姨心底里封锁着的坚冰,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微笑还可以使更多的人摆脱烦恼的枷锁,可以使更多人的生活变得阳光灿烂。
整篇课文是针对两个内容的。前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一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这则论语教育了我们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宽容的品质。特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告诉我们学了知识就要温习知识,这样学习一定会好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是我经常说的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就可凭此当老师了。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知识,这样我们也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则,第三是告诉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过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千万不要只知道读书而不知道思考,这样就会迷惑不解。也不要只知道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既要读书,也要思考,这样才是对的。
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了,那就要看看我们的学习态度端不端正。端正的态度就是学好的`关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提的一个问题。说明了孔文子学习好又喜欢学习,不以为向比自己成绩低的人请教看做耻辱。
这种优良的学习态度真值得我学习。这一则是表现学习态度的精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告诉我们,学了知识而不说出来,刻苦钻研不知道疲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这些我哪一点做到了呢!孔子非常谦虚,其实这几点他都有,但是他还是说他没有做到,这是多么谦虚呀!最后一则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我们要取长补短,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读《论语》有感9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告诉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和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听到这些话后,我们绝大多时内心掀起“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澜,也可能会产生反感。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才能成为好学之人?
学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书中占有较多比例。在读完《论语》后,孔子告诉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对学习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学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我们要学习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不仅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际关系出现较多矛盾。
二、为何学?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告诉我们: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变成“六蔽”。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非凡!
三、何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可以成为其中的老师。我们可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知识后,及时的温故,及时的思考,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也是很危险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体会和牢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但要求我们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方能成为好学之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不耻下问。而不是以韩愈《师说》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学的人。
学习,不是空乏的获取知识,而是用知识去充实自己,推动成功。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认为,思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而思,思而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读《论语》有感10
读完孔子的《论语》一书后,我的.经历是: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孔子提到的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实践,反复实践所学,真正掌握,才能体会到喜悦。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如何学习是最有效的。
读《论语》有感11
世界历史上灿烂的文明有很多,但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只有一种,那是华夏文明。几千年间、无数自然灾害肆虐蹂躏、纷繁战乱干戈汹涌横生,华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数不清的磨难、承受了数不清的摧残。数千年的时间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万事都不可控。可是,中华文明就是战胜了天地的无情、抵御了外敌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变更,不但没有被分裂、没有被摧毁,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吸纳同化了所有试图征服它的人。一种文明得拥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怀才能既抵御住外来的侵犯又同化了外来的文化呢?这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这样的奇迹发生在了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大一统的文化,这种文化世代相传、深入人心、融入血脉,成为了中华魂、华夏魄,这种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记述其言语论说的《论语》更成为了缔造二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价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各种思潮缤纷出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学说成为了国教?予以为是因为孔子学说饱含"以人为本、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与英雄气概。
孔子认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修身先以学文,成为一个具备孝、悌、信、爱众、亲仁等良好道德修养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中,孔子就对人君的胸怀修养要求进行了多次阐述,显得浓墨重彩。"为政以德",所谓:"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遵礼守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简而言之谓之"仁",谓之"礼"。要以"仁"制国、以礼待人。则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风归淳,天下归于大治矣。
整部《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之多,对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规、行世之则更是进行了360度立体的论述。"学道则爱人"、"文质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义"、"坦荡荡"、"求诸已"……君子仁人历为治国之中梁砥柱,对这些原则的践行追求,塑造了中华文人的铮铮铁骨与谦谦风度,使中华文明保存了浩然与雍容气度。
在处世观上,相对于道家的强烈出世倾向,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昌也。学习是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时要不断学习。而通过系统的学习,儒者既具君子之风(不具备也认可),又具治国之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也。
制国之策上,相对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儒家讲究仁义道德,一个刚绝凛人,一个悲天悯人。百家思想争鸣,可用于制国者寥寥无几。而贯穿其间的,对掌权者仁、义、礼、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备了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理想(不具备,也知道此为正道)。
孔教宣扬的制国终极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图建立严管苛制的政体、有异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脱圆融、更是与其它学说倡导的军事制国、阴谋拥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国天下,是以"仁"治、以"礼"束的升平盛世,其间,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爱。况开国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将,因为金刀戈马、开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阴谋,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壮志。可治国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为国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要的是稳、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国平。倡导"温、良、恭、俭、让"、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选择。
孔子之后,历经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历代思想家的发展,经由统治阶层的推崇,越来越完备、越来越系统的政治体制、伦理体制、宗法体制得以确立并成为稳定的政治及思想统治方略。这使得中华历史跨跃朝代更迭而不断、使得中华文明经历外来文化冲击而不变。更是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了中华子民的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并最终促成了独特而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形成。
《论语》为代表的孔教学说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与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希望、有信心、有前进与坚持的力量。这个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统治的幻想;这个理想使学子臣属有了永远可以追求的境界;这个理想使寻常百姓有了乐天知命的气质;于是,虽历劫难,中华文明屹立不倒、虽遭创伤,华夏血脉绵延有绝。
前世自"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为一切并不会变。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修行,方能成为良人志士,只造万世之福,不涉毁世之事;心怀天下,培护浩然之气,方可成就大邦强国,保得疆土无亏,图得民治久安。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我们中学的语文学习中,都存在对论语的学习。在高中时甚至有一本单独的书让我们学习论语。由此可见,尽管论语历经了如此长的岁月,但却依然被世人所借鉴与推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论语进行了剖析,把论语的内涵与现时代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论语新解》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论语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此书写于1963年,作者钱穆曾被评价为在史学领域高举现代新儒学旗帜,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钱穆一生中的著作有许多都是关于论语的解读,更体现了他对论语的独特见解。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一字一言都细细的诠释着中国流传千年的儒家哲学。朴素的言语中处处蕴含着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在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就是边学习、边思考,要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联系生活,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提醒自己不断地思考,学习学的就是一种兴趣,为满足自己而感到满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根据钱穆先生的解释,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 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这更适合运用于如今的生活。在如今教育状况下的学习,我们都注重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道德仁爱修养的提高。因此,多看书是永远适用于现在的我们的。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钱穆先生解释为——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好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呀。孔子担忧他以及他的学生做不到这些,不仅仅是在当时,现在我们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历史传统文化正在流失,人们的道德水平也跟着时代发展而被消磨。新闻报道的那些老人该不该扶,外国景点的中文提示都表示了深深的担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目标,并要以坚持不懈的恒心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奋斗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现在的我们不需要说一定要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我们需要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这都表明我们要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这是我曾经最耳熟能详的课文之一。君子之所以被称为君子,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的才华,更是因为他所具备的“气质”。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不被其所影响,甚至更好的利用周围所给予自己的一切。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君子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为学,当重德行。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学习钱穆老师所写的《论语新解》,让我再次重温经典,让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身临夫子教导的场景,感悟到了经典的平凡智慧。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到了论语的从古至今深层含义,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正己,勤勉自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以后生活与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让书中的知识真正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还有的是对态度的培养,气质的养成。才所谓德才兼备,堪为君子。
读《论语》有感12
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来加强原有知识的见解和巩固,另一方面学习,提高普及西方文化,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所有提高及改善,以下则是本人学习较深刻的内容和了解。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权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执行;当权者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总结来说,就是要以身作则,在官场和职场中,只有领导带头清廉做官,下属和人民才会从心底服从;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在去除家长的影响,学生能接触的模仿对象也就只有老师而已,若不谨记,做出了坏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社会中,有的人其身不正,常常抱着侥幸的心理,来避免灾祸,按照事物的发展的逻辑推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时的侥幸并不是永远,只有堂堂正正才能走得久远。
俗话常说不成功便成仁,仁,在孔子这也有番学问。“仁,这个主要是被用来对有善良品德人美的'赞美词。孔子说,在家要恭敬有礼,办事要严肃谨慎,带人忠厚诚实,则显现仁德的本色。
孔子的道理自然是也有不可取的,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撇去不好的,带着对事物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才会有好的结果,吸取他人的优点,切记他人的缺点,通过这次的学习收获颇多,也希望自己能更好的运用到生活及教育教学中去。
读《论语》有感13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
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读《论语》有感14
《论语》是中国的经典读物,蕴含着中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分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短语告诉我们如何与朋友交流,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用短语解决问题……。
有子说:它也是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不易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孝弟也是仁之本和!这样的人很少说:孝顺父母,服从长兄,喜欢违反上层统治者。不喜欢违反上层统治者,不喜欢叛逆的人。君子专注于根本事务,从根本上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孝顺父母,服从哥哥,这是仁的基础。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应该在社会上做自己想做的事,帮助别人礼,让我想起孔子的名言克己复礼!如果大家都谦虚一点,不就好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说,了解别人的真相,让自己更好地前进!事实上,我们现在学习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只有了解真相,我们才能理解我们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周围人的意见要选择好,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诚信。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提倡信,但当今社会有时缺乏传统文化的美德!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发扬《论语》中的真理。这样才能成为少年君子
如果我们想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就不能没有仁、义、礼、智、信!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读《论语》有感15
孔子的至理名言没有老子那么有意义,也没有庄子那么洒脱,但却是一种简单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话,往往会让人受益一辈子。
在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子欲居九夷。或者说:卑微,怎么样?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谨慎。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个说孔子想住九夷的蛮荒之地,大家都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住这么落后的鬼地?但他回答说:君子住在那里,又怎能闭塞落后呢?这话又说了两个方面。
首先,绅士不在乎外部环境的质量。毕竟,他内心的'清洁比外部环境的清洁更重要。
第二,人们改变了环境,或者环境改变了人们,有一个小故事说胡萝卜在沸水中,胡萝卜变软,鸡蛋在水中,蛋清蛋黄凝固,咖啡豆磨开水,水变成咖啡,这足以表明外部环境的三种态度,是穷,富有,睡不着眯着。直到环境慢慢改变,或者对抗环境,或者像咖啡豆一样改变环境,孔子说君子可以像咖啡豆一样去九夷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落后。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心得07-02
论语的读书心得10-18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04-03
论语的读后感11-10
论语读后感03-19
《论语》读后感02-04
论语读后感范文06-21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1-16
论语的名言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