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8-17 13:16:47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精】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于我们语文书中出现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所以我的老师下“令”,暑假要阅读《呼兰河传》。正好有些读后感,所以我就以《呼兰河传》写了一篇读后感。

  虽然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小说,但我认为这不是一部小说。作者介绍呼兰河小镇中的各种商人、店铺、习俗、建筑,甚至院子里的邻居们。这些邻居们互相之间或自己所发生的事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一会儿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死了;一会儿模仿力的冯歪嘴子抱儿子了;一会儿冯歪嘴子的新老婆死了……就连自家的`有二伯和老厨子也写得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这本书中有很多富含各种各样性格的角色,但最有意思的莫属于有二伯了。写有二伯的章节里,第一句就是“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比如有一次“我”和祖父因为大昴星是否是灶王爷的灯笼一事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我”又去问有二伯,但有二伯却淡定的说自己不观天象。比如不小心踢到一块石头,他会拾起石头,仔细端详着,说一大串话后,再把它抛开,还意犹未尽,又嘱咐几句等等。

  虽然说《呼兰河传》没有主题,没有主人公,都是一些零零碎碎人物、事件,但因为作者把每一件事写得淋漓尽致;把每一个人写的栩栩如生、幽默风趣。所以,《呼兰河传》是一片值得看的自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本学期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名字叫《呼兰河传》,全书共有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再现当地老百姓的平凡,卑微,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的精神。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场景:好玩的花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儿飞了,就像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黄瓜愿意结一个黄爪就结一个黄爪。就是一个黄爪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他。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般的语言,写得是多么的'好呀!

  如果说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他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

  她的命运多么悲哀啊!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为了让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了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还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的抽了她几回。她婆婆居然还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她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把人活活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的感觉,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的沉重起来。也许这就是生活,萧红让我们见识到了不同时代的人物缩影,也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夕阳的余辉照射在书架上,一本《呼兰河传》映入我的眼帘,于是我拿起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叫萧红,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小说以散文化的笔调,书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的传记,这传记纪录了呼兰河的四十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人世悲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12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地打她,她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驱邪。他们先架起锅,烧起水,再把小团圆媳妇脱光衣服放进锅中。小团圆媳妇在锅中的热水里痛苦地尖叫,结果围观的人却说是鬼魂在她的.身体里挣扎,一个个不仅不救她,反而围观看热闹。此时我真想冲过去把锅砸碎,救走小团圆媳妇,斥责那些愚昧无知的村民。可是我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痛苦地死去……

  在我看来,萧红的时代是一个愚昧的时代,也是一个悲惨的时代。所幸,我没有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而我生活在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科技发达的年代,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愚昧无知终将离我们远去。

  合上书,我脑海中还回放着发生在呼兰河的点点滴滴……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而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悲剧,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后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知道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写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非常有趣,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读了《呼兰河传》,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小团圆媳妇,比作者的经历还更加深刻。

  小团圆媳妇刚来老胡家时,笑呵呵的,举止大方。可被别人说成不知羞,大模大样,不像个大家闺秀,连长得高都要被瞒岁数,怕被大家见笑。而且没过多久就被老胡家打了,还说这是理所应当的。我感觉十分愤怒,从书中看来,这种陋习在呼兰河城里影响较大,早潜移默化的被呼兰河人当作家常便饭,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状况。

  这还没完,小团员——媳妇被他们打出病来了,于是老胡家又找来各种偏方治好她,吃一只全毛的鸡,蒙被子等。我觉得这很讽刺,小团圆媳妇健康的时候,老胡家对她打骂,不对她和善相待,觉得她是几两银子买下来的,不需要对她好。当小团员——媳妇生起病又较真起来,非要把这病治好不可,反倒又十分看重她的性命,可这有什么用?最终,小团圆媳妇就去了。一个好的生命被人折磨得不成样子,连得了病都不得安宁,还得接受各种偏方的摧残,真是悲戚、讽刺!

  与其说她是被婆婆他们折磨致死的,不如说是被这种愚昧、迷信的陋习间接害死的`。这种陋习给人的影响之大,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精神上的污染,使人们苦不堪言。

  愿小团圆媳妇在天堂幸福平安,愿她的去给人们敲响警钟,愿愚昧陋习永不再现!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引线,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20女作家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呼兰镇是平凡、卑琐、落后的;也是封建、愚昧、冷漠的。作者笔下的小镇好似暗灰色的一张纱布,凄凉的暗灰色不知不觉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它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色彩,平淡的叙述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那就是当时扭曲的社会。

  作者通过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把扭曲的小镇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追忆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刻画出长久以来被封建思想、封建习俗所控制的愚昧、悲惨的国人。这种迷信封建的旧社会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同时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感觉特别压抑,特别的郁闷,为什么那时的人那么愚昧无知?为什么因为无知而导致的一场场悲剧会一再上演?反观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更应该学会生活,懂得感恩。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来创作的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其中还塑造了四个经典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

  而这本书让我唯一感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她,所以,她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她和祖父一起在后院里玩,一起念诗......她就像那院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其中最让我难过,也是最悲惨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的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之间她被滚烫的开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被折磨死了。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等我们长大了,也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知道了萧红童年在呼兰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下了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热闹的一个小村庄,叙述地写出了她的家和那美丽而沉寂的大公园。祖父,二伯……在萧红的笔下让我知道了那个小村庄的民俗风情和那些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萧红告诉大家,她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萧红家的大花园里,她的快乐童年回忆全部都装在这个大花园里了。她和祖父一起在这个大花园里笑声总是在荡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铲地,但萧红不会,拿不动那锄头杆,于是祖父便把锄头杆拔下来,让萧红单拿个“头”来铲。因为不知那个是苗那个是草,所以用锄头乱勾一阵,把菲菜当野草割掉了。还有萧红看见祖父在浇菜,萧红抢过来浇,但她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浇,还说:“下雨咯!!”

  呼兰河里还有很多有趣和令人发笑的故事。特别是呼兰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最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据说这样做,来年都会生儿子的。还有卖带子的也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会变成大家的笑料。

  呼兰河虽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是一部出自著名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里面的人物也各有各的特色。

  作者的童年非常悲惨,实际上她只有一个亲人,那就是她慈祥的祖父。作者的母亲在她八岁时便过世了,爸爸不爱她,祖母讨厌她,除了去世的母亲,疼她的也只有祖父了,但命运就是这样无情,作者不到二十岁时,祖父也去世了。

  其中,我最同情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她才十一岁啊!就出嫁了。还要忍受婆婆的打骂,最后竟被活生生的害死了。换成现在,十一岁才上小学,还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呢,她真是太可怜了。

  害死小团圆媳妇的可不止一个人,还有可恶的封建迷信。可笑的是,他们不但相信迷信,甚至被牢牢的锁住了心,毛骨悚然的治疗过程,就是在各位‘热心肠’的邻居围观下完成的。真是愚蠢!人命在他们眼里算什么?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吃掉了小团圆媳妇的命,更吃掉了呼兰河人千千万万的心。他们像是没有知觉似的,愚昧麻木,自欺欺人,可悲可叹,又可恶至极。那些残忍的.办法是人能想的出来的吗?

  灰暗的色彩,平静的描述着这个地方,这就是二十世纪的呼兰河,但是,哪怕生活再苦,只要有一丝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猜,作者也是这么想的吧。

  万幸,我们在冯歪嘴子身上看到希望。虽然他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但他还是笑着应对生活。

  走进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着。春去、秋来,循环往复。唯一飘出笑声的地方,只有那座园子。祖父对作者的爱,应该是作者心底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小说开篇介绍了呼兰河的人文风貌,介绍了东北地区独有的气候,从裂了大口子,这些词语中,让人身临其境,深有所感,让人一下子进入书中,接着介绍了呼兰河的习俗,以及各种人们自认为的“盛举”,在中国三四十年代,封建思想迫害着人们,封建迷信压制着人们。

  小团圆媳妇刚刚十二岁出头,正值花季,性格开朗,就因为长得比同龄人高,非要说自己是十四岁,而她不像别的`女人一样低声下气,走路抬着头,被胡家认为是应该要管教管教她,对她又打又骂,小团圆媳妇被打得生了病,胡家又听信了假道士的谗言,白白花了一千多吊钱,没有起色,又说让她出马,又让她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众人的面用滚烫的开水洗澡,经过三次折磨,小团圆媳妇闭上了眼睛……有二伯,因为家世特殊被人差别对待,导致他的性情极为古怪,而冯嘴歪子,会拉磨做豆腐,会做年糕,与王大姐有了一双儿女,因为两人皆是二婚,因此各种流言蜚语,谣言层出不穷……小栓,一个苦命的孩子,出生身体就不好,本该早早去世,但是他的父亲不愿意,听信谗言,跟人交换了人血馒头给小栓吃,小栓吃了并没有用,殊不知……那是革命者的鲜血!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人性和人心交织在一起,少女和老人交织在一起,愚昧和无知迫害着人们,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记忆里的呼兰河小城,孤寂,静默,一成不变。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可究竟为什么这样做,似乎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不过呼兰河小城里的生活琐事是十分精彩的,开篇大泥坑的故事,染房,扎彩铺,小胡同里的吆喝声,在那样一个消息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似乎小城里每一件不足为奇的事都可以拿来说上一说,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些又多半与鬼神迷信有关。

  祖母的去世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已经模糊,那时候的.“我”太小,只记得家中来了好多人,“我”反倒是玩的不亦乐乎。小团圆媳妇,那样一个鲜活的人,由于鬼神迷信,被折磨了许久,终究还是逃不开她死亡的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到处借宿,被“我”不小心发现的偷东西,彻夜在院子里的骂骂咧咧。冯歪嘴子与他的媳妇和两个儿子,人们对王大姐最初的评价和发现她生了孩子后的评价前后对比,冯歪嘴子的小儿子引发的争议。而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最值得回忆的,大概就是祖父和他的后花园,祖父的疼爱,迁就,陪伴使得她的童年多了温馨,在书中,描写“我”与祖父的日常的文字特别多,反而自己的父母,却是寥寥几笔带过。

  我始终相信,人的童年的幸福,甚至可以治愈人的一生,在孩子年少无知的小天地里,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很多事情的记忆会变得模糊,可是有一个声音始终坚定的告诉你,曾被无条件的宠爱过,这是一种底气,是往后艰难生活中的一道光,是精神生命中始终温暖着的情愫。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暑假期间,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始,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跟我们此刻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忙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完美;而我与老祖父这篇文章,讲述着祖孙深情,仅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终,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所以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近日,我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章。

  文中主要讲了“我”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我”在园子里每天跟着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溜平,其实,哪里会溜得准,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记得在我8岁那年,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电视,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坏了,就说让我和她一起去种菜。我和奶奶来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种和工具,和我说:“奶奶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把奶奶下了种的土窝,你给溜平,好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奶奶下种,我给溜土,配合的非常默契,种完种后,奶奶又让我给地浇水,而我却拿着水管到处乱晃,边晃边喊:下雨啰!下雨啰!简直开心极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领悟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许多童年趣事,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以后也一定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走出家门,去体验生活之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24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2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02

《呼兰河传》读后感08-21

呼兰河传读后感11-0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13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9-02

呼兰河传读后感05-29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06-22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