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

时间:2024-06-23 13:25:58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优)读《三字经》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三字经》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优)读《三字经》有感

读《三字经》有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当听到这几句,总能想起那脍炙人口的书——《三字经》。六字一句,十二句一段,朗朗上口,如儿歌一般。《三字经》教会了我学习,让我懂得了做人。

  学习

  我的学习态度总是那样懒散,做完作业桌上总是乱七八糟的,桌上散着书、文具。因为有些厌烦了学习,那字影横飞的语文作业,那耗脑力,花时间的数学作业,那英文四处跳的英语作业,还加上副科的书本作业,我总是觉得烦,老是“累啊!累啊!”地喊叫着。可是《三字经》中的一段让我改变了学习学习态度。“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是啊!如果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如果现在不好好珍惜这少年光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有什么用?这段话一直在我心里,当我对学习产生厌烦时,我就想起了它。它提醒我好好学习,教我扬长避短吸取别人的优点,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做人

  我从前对父母极为不敬。遇点小事总是大吵大闹,破坏家里的'东西,搞得几天下来家里阴沉沉的。我与哥哥处处作对,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老是动不动就对他大吼大叫,读了《三字经》,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基础,之后能文会算,这也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从这两点做起。《三字经》中这两句话让我脱去了那套厚重的布满了灰尘的衣裳。我变了,我孝敬父母了,我不大吵大闹了,我懂得心平气和地与别人讨论问题了。我变了,不再与哥哥作对了,而是与他和睦相处,有说有笑了。

  《三字经》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子。

读《三字经》有感2

  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世世代代我们都诵读着千古流传经典的文化遗产。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个儿童必不可少读的经典著作。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从小爸妈就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五岁时,爸妈就特地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和《唐诗三百首》。我一打开,天啊!全是字,我的头都大了!上小学的时候,我才知道要用阅读来充实自己,当我打开书柜,拿出《三字经》时,上面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打开第一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挺有趣的: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开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看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饱含人生哲理,我心想:这么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国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书于封建时代的书籍难免会夹带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成为我们特别是儿童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 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后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许多人增补加工,形成了多个版本。<三字经>是中国近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许多名言警告,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人、勤学、处事、交友、行为的座右铭。关于为人,如”首孝弟,次见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关于教子,如”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关于劝学,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苟不学,曷为人“;”勤有功,戏无益“等,可谓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识营养,方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谨严,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包括成人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对儿童而言,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即使对于理解了其内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48个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开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开始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富的知识。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中国历史,却仍然对于各个朝代先后顺序、重要历史事件、延续时间等颠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万千。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悬梁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理解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经>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全面均衡的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识的精华,因材施教,并以独特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相信你在阅读之后,会比我有更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读《三字经》有感3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蒙学著作。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已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匪浅。

  《三字经》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白,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呀。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一样吗?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读《三字经》有感4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时,因住在墓地附近,学到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语言动作。孟母就把搬到大街附近,孟子便怎天模仿商人吆喝做买卖。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个小学生犹如一块没磨的玉,玉不磨,怎能成玉呢?我们应刻苦学习,长大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是本好书,大家一定要多读读。

读《三字经》有感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字经》。其中几句印象特别深。它们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头悬梁讲的是汉代大学者孙敬将头发用绳子吊在屋梁上防止读书打瞌睡;锥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读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们不需要老师监督也可以自觉地学习。

  读完后,我感到很惭愧。我虽然学习很好,但是不能自觉地学习。我每天心里只想着玩,非得老妈大发雷霆才好好做作业。许多事情都要老妈提醒才去做。虽然我们不提倡“头悬梁、锥刺股”这种以伤害身体来勤奋学习的办法,但我们要学习孙敬和苏秦勤奋学习的精神。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我牢记在心,是它打开了我刻苦学习的大门,它时刻提醒着我好好学习!

  

读《三字经》有感6

  最近正在读《三字经》,颇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五更时分辗转难测,披衣起早,写出心得。

  《三字经》成书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自问世以来,就作为儿童的识字教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视作传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励志的启蒙教材;此经虽短,短短千余言,但是却能够流传至今,一直被世人传诵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么,它的魅力何在?

  本书虽短,但是很有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品来意味深长,文化浓重。古代的儿童,入学的第一部书就是它。孩子们一边吟唱,一边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这部书不光形式上易于记诵,内容也很丰富。它以精悍的“关键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经》虽然是儿童启蒙教材,但是其讲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是难以改变的。它适合于任何年龄段的人去阅读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运用它。孩童时代的人读它记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读它记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习性却各有差异;假如不去教导他,习性就会发生变化,转变,所以要重视教育,持之以恒的教导。

  我觉得,这本书中所讲的道理,95%还能够在现在社会中适用。作为教师,更要认真拜读拜读。“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准备利用寒假认真地学习本书,开学以后结合学校工作,把这些道理加以运用,我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三字经》有感7

  这个假期,我反复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观点、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几句话讲得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格,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回报父母和老师。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书里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怎么样?快和我一起去熟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8

  自从学习了经典名著《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孟母的做法让我想到的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让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又是跟我买点读机,又是帮我买学习资料,每次暑假的时候还要把我送去参加一些培训班。以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他们给我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爸爸妈妈说我一下,我还会不服气的跟他们顶嘴,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读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他们是希望我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之下一个个都成了小皇帝,他们唯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什么东西都是拣好的拿,不知道谦让,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还要懂得孝敬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

  总之,学习了《三字经》之后,我真的是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9

  我读过很多书,有天文书,有历史书,有童话书,有漫画书等等。这些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很多启示,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的第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下来都是很好的,没好好学习才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一无所知,能有什么用呢?“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古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还有孟母三迁、五子登科、孔融让梨这些经典故事,甚至还有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识……《三字经》真是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的`时候就非常懂得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爸爸妈妈歇息。冬天,则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爸爸妈妈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老爸告诉我,这个故事讲得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是亲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而这个爱,就是关心,就是体贴,就是相互的照顾和无私的奉献!

  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眶都是湿润的,因为我想到了我的老爸老妈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老爸老妈的一点一滴。为了我,老爸老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我,老爸老妈总是无论下雨下雪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我,老爸老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学习陪我玩耍……我小时候很黏人,一离开老妈的怀抱就哭闹,老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极了,就坐在那里睡觉!一次我高烧近40度,老爸一会儿一会儿地给我擦酒精,帮我降温,竟一夜没有合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为值日,走出教室的时候天都黑了,但是老妈一直在校门口等。看着雪人一样的老妈,捂着老妈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泪啪啪直掉!老爸老妈就是这样很爱很爱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老爸老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老爸老妈干家务活,学习累了还好发脾气,老妈总是给我洗脚而我从没给老妈洗过一次……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努力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我爱这本书,喜欢书里的智慧和精神。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爸爸妈妈,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让《三字经》伴我成长,让爱与我同行!

读《三字经》有感10

  利用十天的时间,已经看完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的《三字经》,看完以后我真是受益匪浅。原来对古代文学不是很感兴趣,对于《三字经》的了解也就是只会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是在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时候学会的,所以对于《三字经》的了解只能说是知之甚少,前段时间看中央二套的节目,是王小丫主持的,三、四岁的小朋友就能流利的背出一千多字的《三字经》,我当时看到那几个小朋友真是太震惊了,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倒背如流,我做为一个大人,也不能落后,也要为下一代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所以就看了钱文忠教授讲解的《三字经》,看到第一集的时候我就被《三字经》内容的博大精深,三字一句短小精悍的语句所深深的吸引了。所以一气呵成,整部四十三集全部看完了。

  《三字经》虽然只是一个儿童启蒙读物,但它文字精练,里面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包括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尊师爱友,礼貌待人、勤奋好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文章中有一句话使我的印象最深刻“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惟一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财宝,我却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经,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经不一定理解为三字经,也可理解为知识)。现在我们的父母省吃俭用,为我们挣钱,攒钱,希望能给我们留点什么,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子女生活要比他们过得更好,所以头发花白还在为我们操心,受累。现在社会上有多少“啃老族”,一旦父母不能资助他们,他们自己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依靠父母,依赖父母,父母的钱总有一天是会花完的,所以我们还是得依靠自己才行,父母已经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勤奋,自己的努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好,去孝顺父母,让他们颐养天年才对,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文章还通过二百多字的描述讲解了中国的历史,举出大量的中国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古今贤文,来解读文章中的深刻道理,每一字每一句都简明扼要,含义深刻,使人一读就懂。所以《三字经》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是非常必要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继承和发扬下去。

  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讲解,我们可以把《三字经》为分三个部分,这样理解背诵起来会更快一些。

  第一部分:讲教育的必要性和应该学习的内容。

  第二部分:讲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第三部分:以众多勤学的例子,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

读《三字经》有感11

  经历了多长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朴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柔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假如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用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就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就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的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的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又让我懂得,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好的老师和朋友。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从“地所生,有草木。”到“丝与竹,乃八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 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聪明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读《三字经》有感12

  日前,我在教室的书角发现了一本书《三字经》,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当我读到“香九岁,能温席,孝顺亲人,执着”的时候,我以为九岁的小黄香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父母冰冷的床。多么的爱啊!我深深佩服小黄香。她多么孝顺懂事!

  我自己呢?我十岁了,但我从来没有对父母做过几件孝顺的事情。我总是顶撞他们。他们在外面挣的钱很辛苦,但我很大方,看到什么就买什么。我不听话。

  爸爸在工地上工作有多危险啊!又一次,我听爸爸说工地上有一个人差点从很高的地方掉下来。有时,他们的手会出血,因为施工现场有一些风,很容易划伤手。妈妈在工厂工作有多累啊!每天上12个小时的班,有时上夜班。每次放学回家,我都看到妈妈吐痰有一些脏东西,喉咙里的脏东西有多不舒服啊!爸爸妈妈的'工作有多辛苦啊!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无限的:当我生病时,他们会来照顾我。关心我,当我的手冻僵时,他们会亲自给我煮药,当我的学习下降时,他们会亲自帮助我。爸爸妈妈一直在外面工作,为我挣钱,受苦。

  读完《三字经》后,它让我知道: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份深深的爱。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诚实守信,不贪便宜。长大后,我们应该成为祖国的栋梁!我们应该更孝顺父母和亲戚。

读《三字经》有感13

  “古人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们:人人都能读书,但读书的方法不一样。方法不对,就会读不懂,甚至越读越糊涂;只有方法合适,才能学到知识,有所收益。另外读书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如欧阳修善于积少成多,发明了“计字日诵”读书法。

  感悟:作为一名小学生,首先要从内容、题材和写作方法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一些书,然后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然后就是按照计划持之以恒,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一直在读我喜爱的《成语故事》,每读一遍就增加我对一些成语的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地读它们,将来在习作中就能准确运用它们。

读《三字经》有感14

  本学期,学校科研处组织全体老师观看百家讲坛视频: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并发了相关学习资料,这次学习,是我真正走进了《三字经》。看视屏之前,《三字经》的内容我知之甚少,只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面是什么内我并不知晓。看了钱教授的解读之后,我对《三字经》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我要补上这一课。

  《三字经》是故人智慧结晶的经典,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它采用叙事和伦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典故,从上古社会到清朝结束,把各个年代都列出来了,文路清晰、流畅。《三字经》的内容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体现出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人看了受益匪浅。从《三字经》中能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既能用来教育学生,又能启迪心智,既是一本难得的幼儿启蒙读本,又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比较欣赏这几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尚且知道,教育孩子受环境、方法、时间、恒心的影响,我们现代教师更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人师、为人母的我感到惭愧。我知道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我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不单单是教学生会做题就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要教的东西很多,要教学生懂理,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要交学生懂得谦让,互相帮助,宽以待人;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倾听他人;要教他们做到彬彬有礼,井然有序……

  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要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引经据典,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教书育人。让我们认真学习《三字经》,继承发扬它吧!

读《三字经》有感15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读后感1

  自从我读了《三字经》之后,感到特别惭愧。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天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下面让我来给你讲讲黄香和孔融的故事吧。

  黄香九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匆匆离去了,留下他和爸爸的生活非常艰难,因为他爸爸冬天怕冷所以黄香就己幼小的身体来帮爸爸把席子温热,爸爸回来后看见黄香睡在自己的床上,知道原因后,抱着黄香痛哭了一场。夏天黄香的爸爸怕热,睡前黄香用扇子把爸爸的席子扇凉,然后把爸爸扶到床上去,爸爸热的时候给他扇风,直到爸爸睡着了,他才回到自己的房间。

  孔融四岁的时候,别人家送来一筐梨,母亲说可以吃了,哥哥们都先抢着拿大的,等哥哥们抢完后,孔融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别人问他原因时,他说:“我是弟弟,应该拿最小的.,大的应该让给哥哥们。”

  除了以上的两个小故事,《三字经》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都会让我们懂得许多的道理,教我们学会做人最应该懂得的是孝道———百善孝为先!

【读《三字经》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字经》有感09-03

读《三字经》有感15篇[精选]09-16

三字经的读书心得10-08

三字经读书心得12-30

三字经读后感06-14

《三字经》读后感08-20

三字经读书心得(优秀)07-09

【必备】三字经读后感02-06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24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