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笔记

时间:2022-05-14 16:45:2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边城》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读书笔记1

  今天在图书馆里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好久没有象今天这样沉浸在书中了。觉得上了大学以后就一直很忙,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习惯于从网上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习惯于使用百度google那种快捷的方式查找信息,每天看书的时间也的确少的很,即使看的也不过是英语或者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也少了那份看“闲书”的心情。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的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看一本书,好好的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浮躁捋一下。

  但是今天看了《边城》以后真的被小城美丽而忧愁的故事感染了,《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

  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

  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边城》读书笔记2

  它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它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它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给我们的只有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这就是边城。翠翠,一个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只能在梦中品尝到爱的甘露的一个女孩,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祖父,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他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他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直到最后他还是带着满心的不舍与无奈离开了她的孙女,那种无尽的忧虑与担心,还有那汹涌的爱,都随着那一夜的大雨哗啦啦的下着,下在了那小孙女的心里,会永远的甜着的吧!天宝,一个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的老实男孩,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浓重的手足之情,失败的落寞在那一刻主宰了他。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多好的一个小伙子啊!傩送,一个翠翠深爱着的男人,他英俊他潇洒他能干,他也是那样的爱着翠翠,甚至为了翠翠愿意独自守空船而不要一座磨坊,坚贞的爱情的力量就在这里。可是外界的一切还是不能让他们彼此维持着这份深深的爱,最终带着对哥哥的歉意,他离开了翠翠离开了这个他所爱的人他所爱的.地方。

  每次读到那段文字-“那个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眼前又出现了那样凄凉的画面,她翠翠,默默地守在船头,心仍在被那晚的歌声牵绊着,她守着那承诺,那爱的信念在湘西水畔永远地守侯着他的回来。可怜一个好孩子,真的好心疼她呀!没有了爷爷,没有了疼爱,独自守着那份朦胧的爱情,却不曾知道是否会有结果,黑夜里如果再打雷,她害怕该怎么办?寂寞了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说话,没有人替她的船,也许再也不能在端午节去看赛龙舟。那是多么的凄凉的画面,常常一闭眼就能看见那船上的人影,独独一个人,注视着远方,肩上的白缎在风中飘拂着。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美丽善良的人最终却不能得到他们的幸福?要是没有以碾米房招亲的事,要是翠翠能在最后一次二老渡河的时候为他撑一次船………那结果又是怎样呢?美丽的湘西畔啊!绿树丛阴的你,民风质朴的你,青山绿水的你,在这段唯美爱情的渲染下,似乎又平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我相信,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翠翠和二老的邂逅,总有一天,二老会回来的,因为情未断,爱不会灭,二老忘不了翠翠,爱会让他们在一起的,不是吗?美丽的地方终会迎来美丽的结局,朴素的人们中会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的,在这里我衷心的为他们祈祷,明天就回来吧!

《边城》读书笔记3

  《边城》以其独特的“牧歌田园诗”风格,用宁静清新的笔致将我们带进了青山绿水的茶峒,带到了诚挚淳朴的人们中,让我们随着少女翠翠一起感受了她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

  沈从文说过,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由偶然和情感拼凑成的。虽然与是否迷信命运无关,但在沈从文的世界中,新的偶然和情感,可能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的命运。《边城》也似乎在印证这个人生的顿悟,简朴的爱偶然的命运所支配的人生形式尽管带有悲剧性,仍然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边城》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完美而自足的“湘西世界”。

  《边城》所展示的不仅是湘西的山灵水秀,不仅是翠翠忧伤的结局,更多的是显示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醇厚。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这沈从文向往的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他所追求的人性美。在他所构建的湘西,有着美好品质的人们的生命是闪耀着光芒的。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终于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现在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责任勇敢承担,对爱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通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可以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

  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这些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沈从文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在他看来,“诚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崇尚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认为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朴的,不带政治功利色彩的优美而自然化的人物。他的世界观复杂又充满矛盾,但是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的执意追求。沈从文将人性放到了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高度,他曾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地做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体型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正是由于这种近乎信仰的追求,才使我们认识了那些忠厚善良、重义轻利的人们,才有了诗一般优美的《边城》。

  人性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研究的课题,即便是宣扬“人性本恶”的荀子,不也是执着地找寻美好的未来吗?《边城》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索与向往。那是对渐已逝去的美的哀婉,是对现实道德沦丧的忧虑,也是对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设计。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征了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象征了衰败的社会的终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渴望。仔细想想,沈从文所追求的人性美则美矣,却过于虚假。那种自然的状态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谁都不能阻止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那个湘西世界只能是梦想。

  虽然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可能永远地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状态,但也不必因此而泄气。即便不能如想像中的湘西一般美好,就在我们的身边,也在发生着足以令人感动的故事:对宝贵的生命的领悟,对无可替代的感情的珍惜,对他人的理解与信赖…

  “城市”不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不是人类退化的根源。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因向往幻想中的美而对现实失去信心,所追寻的,应该是属于人类的美好的本质,例如善良体贴温柔,这些一直深藏在我们的内心。

  人类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人性中一直有着美好的东西,舍己为人,执着梦想,这与我们身处的环境无关。我们人类努力着,坚持着,不就是为了看到周围人们的微笑吗?那么,不论是否处于自然的包围,只要我们热忱的心灵还没有泯灭,只要我们还有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我们的生命也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人性的美丽!

  带着这份美好的希望,人类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边城》读书笔记4

  《边城》描述的是一出悲剧,里面却有诗一般的、充满哲理的朴实的语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从小到大,从无忧无虑到心事重重——从喜到悲的全部过程。一个孤苦的小女孩,似乎再孤独地守候渡船一辈子。

  就像是命运在捉弄小女孩一样,一家船总的两个儿子都相中了翠翠,也许是她确实太美丽的.缘故,也许是机缘巧合的缘故,才使得那兄弟两个都爱上她,还都认为自己也是翠翠的最爱,当然,最爱只有一个。但这并没有破坏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真是难得!

  整个《边城》透露着淡淡的哀伤,老大天保的死、老祖父的死都像是命运注定的,留给翠翠的只有无尽的等待。

  文章中含着伤感,向人们揭示了生活中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语言交流而造成的误会是那样多,有些还很可怕。

  生活是宝贵的,美好的婚姻应该好好珍惜,也许缘份只有一次,过去了,就没有第二次了……

《边城》读书笔记5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

  尤其是翠翠的爷爷。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平时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慷慨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翠翠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是不安心的,因为他并没有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还有翠翠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都围绕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自然。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

  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快乐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帮助,他门也容入了社会。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

  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 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样地快乐地生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我们呼唤文学作品中的纯净而美好的风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话变为现实”。

  因着“爱”与“美”的特质,我被沈从文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

  着沉痛隐忧。他是个很喜欢强调自己农村背景的作者,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读完《边城》,我才似乎向他迈进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爱”,领悟了他笔下的《美》。小说中湘西秀丽的风景画和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深深感染了我。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边城》读书笔记6

  湘西,花桓,茶垌。或许,这三个地名跟我永远不会有联系,但是,沈从文先生的佳作《边城》,却让我对这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山城产生了浓浓的爱慕~仰慕那里的山,贪恋那里的水,喜欢那里豪迈的人。

  《边城》是关于翠翠的故事。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也许,读者都幻想过他们以后幸福的生活,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确实,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天真快乐,只留下无尽的等待。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却不是一个完美的故事,然而,缺陷更让人记忆深刻,在习惯各种大团圆结局的'氛围中,不完美的作品更历久弥新,这,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句号,等待,更耐人寻味。

  《边城》,不仅美在作品,更美在真正的边城。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好似一股清泉,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总是让人臆想连篇,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快乐地生活着,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来往于溪间,爷爷扯着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大黄狗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

  曾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早已打不起任何波澜的平静的生活,好像什么都不能吸引自己集中精神了,可是,边城,硬生生地打破了这个僵局,好像又回到了曾经年少无知的时代,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贪婪地领略着湘西的绝美,想更多地了解那个神奇的地方,想融入其中。

  看着各种凤凰游,我也有个期望,或者说是决心更恰当吧,在年轻的时候,找个时间,自己一个人,在湘西住上几天,可以不去凤凰,但是,一定要在去花桓,静静地漫步茶垌,不为什么,只为领略那份无法言语之美。在喧嚣的城市里,给自己留个等待,有等待,是好的。

《边城》读书笔记7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读书笔记8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

  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

  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读书笔记9

  《边城》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在依山傍水的边城碧溪咀的白塔下。住着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公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他们过着勤劳而安闲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泼可爱的翠翠找个好婆家。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同时都爱着翠翠。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爱老大,却很爱他的弟弟傩送。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有一座崭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结婚。当兄弟两人发现都在爱着翠翠时,哥哥天保就主动退让,乘船离去,途中失事,不幸淹死。老二在暗中爱着翠翠却得不到她的理会,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于是赌气之下就离开了桃源。老船公忍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地雷电暴雨袭击的一个夜晚,悄然死去。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业,继续撑船摆渡客人,她怀着对老人的哀悼和对傩送的挂念,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边城》读书笔记10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的唯一工作,有时祖父进城办事,翠翠就和她的小花狗为客人渡船。就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走到了尽头。我觉得那是个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翠翠第二次遇见二佬的时候,我便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佬下船出事后,我便猜想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

  看完电影,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翠翠常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副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的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祖父。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祖父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操尽心思,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致使紧缩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祖父走得是不安心的,因为他并没有吧翠翠的终身大事操办好。

  还有翠翠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佬的朴实真挚,天保大佬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蓝天下别样的桃源,没有都市的喧嚣。边城是淡的,很美,很纯,很远,像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边城里发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经不起大风,受不住大浪,只有杨柳风轻;边城的情还是淡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在似有若无中发生,结束,蒙着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无可奈何……

  青山依旧,绿水东流。变的只是那人,那时,那情。生活仍在继续,或许本身注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其实,结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称之为过程的过程——可喜,可爱,可恨,可恋。

《边城》读书笔记11

  假期有幸阅读了著名作家沈从文老师所写的《边城·湘行散记》,初读时,就被沈老的文字所吸引。那种美,美自内心,像一泓清泉缓缓流出,无痕却又刻骨铭心。

  隽永语言美如画

  沈老年少时就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他没读过什么书,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美如画一般的语言。例如《边城》一书中写道:“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沈老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但大都来自现实生活,就地取材,以物比物,使其更有艺术魅力,扣人心弦。例如描绘湘西边城茶峒的自然景色时,他写道:“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以当地人所熟悉的事物比喻,更加贴切形象。

  哲理语言美如茶

  沈老的语言也蕴含哲理,引人深思。例如《小草与浮萍》中,诗人把小草和浮萍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情思,讲述了浮萍被风吹在了一个岸旁,他以为自己到了一个虹的国度,可是并没有,从而他觉得自己很孤单,但这是出现了一个小草,两者说话投机,交了朋友。于是小草给浮萍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自己可以呆在温室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表面上写了小草与浮萍的经历,实际上写了自己独自在外,没有亲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寂寞感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无可奈何。

  从沈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十分常见的事物,被细心的沈老所发现,接着对他们进行了描写。语言并没有多么的华丽,完全是一些平易近人的词语,句子等。但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哲理也呼之欲出。

  通俗语言淡如水

  沈老常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所以他的语言始终离不开湘西,那片生他养他的故土,以湘西地方话为母体,加工提炼,予以书面话,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例如:“下棋有下棋的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的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使《边城》呈现出恬静、和谐、优美的乡村风情。

  读沈老的'书,仿佛流连于湘西的优美画卷中,美无处不在,但有时有感到一丝悲伤,公鸡,小草,浮萍这些东西在童话中都会象征着美好,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描写了将要被宰杀而沉溺于忧惧中的公鸡,在温室外的孤零零且渺小的小草以及被大风吹走希望到达虹的国度却希望落空的浮萍……

  其中会有什么原因吗?

  我们不要忘记写作时间——正值军阀混战的年代,而作者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存在了千年的封建文化,遇上了刚刚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人民备受折磨。所以作者必然对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担心,作自己的语言,将民族的悲哀写在书中。

  《边城》——我想不仅仅指的是农村古镇,更是作者内心中希望远离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而代之的是和平宁静的乡村。

  只愿人民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生活,让“美”常驻心间!

《边城》读书笔记12

  15岁的花季,每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的脑中充满的都是各种奇妙的幻想。在她们不愿向别人透露的心中不乏有情窦初开的悸动和遇见心上人的抨抨心跳,这是每个少女共有的秘密。中国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就描写了一位15岁妙龄少女和她善良祖父的故事。

  《边城》这部小说共有4位主要人物。任性,娇气,孝顺的翠翠;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苗族老船夫;豪爽,正直,与人搏斗时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时从不退缩的天保,傩送兄弟。这四个人的行为,感情便成了《边城》的线索。《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峒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市中,与世无争的70岁摆渡老人和15岁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美丽纯洁的翠翠在一次端午与船总的二儿子傩送邂逅,并对他一见钟情。没想到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更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为虐人的陪嫁,正托人向顺顺放口风,要傩送作女婿!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竭力奔走,为翠翠的`事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傩送兄弟也约好以唱山歌的方式来赢得翠翠的心。结果,天保不敌傩送,不幸败北,又在一场意外中丧生。傩送和船总顺顺都误以为是老船夫的错。傩送被逼赌气下行,老船夫因为不被人所理解,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边城》的结局是一个悲剧,末尾不禁令人伤感。回头想想,在这里面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从现实来讲,碾坊和渡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一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古朴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边,事实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之死,两个人没有最终结合,都跟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冲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部小说里,人性之善展现的是十分充分的。就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就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传统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于自己的职责。他因为是食公家的粮禄,所以过渡人看他忠实,有时候给他一些钱物,而他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得来的一些钱物,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超量去报答。老船夫身上的闪光点另人折服,人性的光辉不可泯灭!

  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是《边城》所强调的重点。沈从文先生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态,赞美了边城人民淳良的心灵。

  当我们步上这个已经有些浑浊的社会,表面的交际应对能力我们应完善具备,但离开各种需要应酬的场合之后,褪下伪装的面具,用真实的一面面对佳人,朋友是必要的。在污浊的社会,让自己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在伪装的生存利壳下永远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并不断滋润它,使它能一代代地遗传下去,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人性的美必定要延续下去,这是每个中国人必须背负的责任。所以,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一定要背负起这个重任,人性的光辉不能灭,中国人民的光辉更不能灭!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残忍社会,金钱,权利,欲望已渐渐控制了每个人,善良的一面渐渐被覆盖,行尸走肉已不足为奇,真正的淳朴的人们却被排挤。从现在开始,自我反思吧!悟出自我,找出人性的光辉!

《边城》读书笔记1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边城为什么以边城命名

  应该是受到这部小说“边城”的小说抒发乡土之情然后命名的。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读书笔记14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杯具能够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能够结合在一齐,培育出美丽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此刻谁会放弃自我的感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我想要的东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感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明白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我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后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终回来了吗?她们俩最终在一齐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感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应当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感情杯具和人性的杯具。

《边城》读书笔记15

  合上书页,总觉有一丝难以言表的哀怨缠绵悱恻,不知这是否是最坏的结局。没有人是错的,没有善是多余的,没有行为是可以非议的。如果非要说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悲剧,那么也只得说是一个灵魂所能承载的并不多。

  爷爷是经历过翠翠母亲的事情的,他不想翠翠重蹈覆辙。但是翠翠爱的是二老,又不好拒绝大老,面对爱情的稚嫩的心还无法直面这奇妙又陌生的感觉,又怎好作出决定。爷爷无奈,也只好畏畏缩缩,含混不清,终是在大老的死的衬托下变成了误会。但是他可否意识到,爱情由心而生,由心而渐进,又岂是用含混的催促与冒失的安排可以促成的'呢?

  说到磨坊,二老认为自己究竟是要渡船的。不过先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便认为害死了大老,成了一个心结。再是翠翠的躲闪,再加家里来自磨坊的压力,将他置于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最后也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逃避这迷雾般的前途和矛盾的爱情。但是他可否明白大老为何悄然离去?

  大老为了忘却而去,他明白自己的歌喉也许永远也无法像二老一样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那就姑且放下它吧,把这个机会留给二老,对傩送好,对翠翠也好。顺顺也已放下,大老既已死了,翠翠爷爷也故去了,那就了了这桩恩怨吧。杨马兵已经释然,就让那翠翠的母亲随那当兵的去了吧。

  人生太短,人心太小,容不下太多悲凉。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无可挽回的,就让它们去吧。生命中还有太多的美好等待着我们,解下负担,把人生过成那晚的梦。在命运的玩笑下,释然是最好的解嘲。如果爷爷放下不堪回首的往事,大概二老就不会离开?当有一天那个人终于放下,这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

  浮生若梦,安可自寻忧愁?

【《边城》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边城读书笔记11-20

《边城》读书笔记02-19

边城读书笔记09-20

《边城》读书笔记03-16

《边城》读书笔记(15篇)12-13

边城读书笔记15篇01-09

边城读书笔记(15篇)01-02

边城读书笔记15篇11-18

《边城》读书笔记15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