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

时间:2024-06-08 16:52: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阿Q正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Q正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1

  “胜利”过头了甚至招来灾祸自己也不知这就麻烦了。阿q死了,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死。死都死得如此糊涂,他的人生怎能算不上是悲剧的一生?尤其是最后一句旁白说阿q“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使观众在欣赏完电影的同时,将彼时与此时对比,寻找现实中的`阿q,从而产生许多感慨。

  这真的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电影。

《阿Q正传》读后感2

  发生在阿Q身上的,不仅是一个特例,这是农民的典型,是当时风雨飘摇时期中中国人民的典型。当时的中国人民就是一直沉迷于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过分良好的憧憬,对革命还很模糊。作者就是借阿Q的悲剧,来揭示长期存在于中国人民内心的封建恶习和劣根性,也借此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为他们开启一扇窗,让黎明的阳光照亮他们的双眼。这大概也就是《阿Q正传》经久不衰,被传颂为“鲁迅的作品”的原因吧!

《阿Q正传》读后感3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主人公阿Q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说不光赋予阿Q这个人物灵与肉,它还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我认为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是由阿Q这个人物多面的形象来呈现的。

  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是一个到处以打短工为生的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说其他的,阿Q并不懒惰,他完全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所以“真能做”的阿Q在发生调戏吴妈那件事前还是有很多老主顾的,这也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阿Q虽是个农民,但他也有梦想,也有追求。当他被别的.有地位的人欺辱时,他也想过去追求地位和名声,尽管说起来这像一个笑话,我们不也总是鄙夷的笑着阿Q吗?但是我想,当别的所有人都认为你最卑贱最不堪时,你会一直忍受吗?真的没有一丝反抗的念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人的本能。哪怕是奴性深植骨髓的阿Q他也有想反抗的时候。革命了,“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这种病态的报复我认为也是阿Q的一种反压迫的行动吧。

  毫无疑问阿Q是个弱者。阿Q总是被人欺负,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甚至是阿Q自己也看不上的王胡,小D。可阿Q自己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他会在有钱时为乐,无故也会去捉弄小尼姑取乐。最让人印象深刻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因说自己姓赵被赵老太爷教训,却自想是儿子打老子而得意不已;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视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却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从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精神胜利法这个东西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伤害以后所发明出来的一个自我安慰的东西。其实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鸵鸟心态。正因为这种逃避的态度阿Q才始终无法逃脱被封建迫害致死的命运。以至于在临死时阿Q还在安慰自己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Q性格的多面性受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但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看这篇小说时总是很容易就概括出讨伐封建社会的东西,我们很少想到阿Q自身的问题。试想一下,阿Q不再沉迷于精神胜利法而是踏实干自己的,结局还会一样吗?我想至少阿Q不用去做小偷吧。精神胜利法是给那些缺乏自信的人以生存的哲学,但最后,他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现实社会脱轨,逐步的麻痹自己,让自己堕落。这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这样的人也是要不得的。

  读《阿Q正传》让我明白,也许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挫折,许多的不顺利,但是至少在我们的内心要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文化,与这个社会同步,而不是如阿Q般的消极、落寞。阿Q的社会没有为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要好好利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得明天!

《阿Q正传》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故事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阿Q是个游手好闲的人,没有家也没有工作,只在土谷祠里过夜。在未庄,他常常被人欺侮、被人打,但每次事情过后,阿Q又心满意足的`回土谷祠睡觉了。由此可见,阿Q还是个自我安慰能力极强的人。

  辛亥革命发生后,阿Q就嚷嚷着要造反。可是“假洋鬼子”又不准他造反,从那以后,阿Q就从心底憎恨他们,但又有一丝向往。因为生计问题,阿Q又跑到城里“求食”。回到未庄后,的的确确被人尊敬了一些日子。后来赵家被一群强盗抢了,由于阿Q平时总爱说自己是革命党,所以被人怀疑是他抢的。游街示众后阿Q被杀了,临死前他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从这篇文章里,深刻的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之处。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一时的名利,而不经大脑思考,一味地追随别人。

《阿Q正传》读后感5

  阿Q,这个惹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小丑,把旧中国的国民之愚昧,麻木,落后,还有那么一股可悲的朴实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和王圆路(此字应为:竹字头下面加录)那个道士一样,人们把愤怒的洪水向他们倾泻是一件无聊透顶的事。可悲的是那个黑白的年代,正是那个可悲的年代造就了王圆路也凝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阿Q,再加以先生精心的雕琢,这种愤恨虽隐于笑料之后,就如千钧巨石一般压在心头,然而人们往往只把眼光放在了阿Q的年代,殊不知这不仅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伟大的批判,更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精准的预言,因为阿Q的后人非常多!而且不仅是阿Q的后人,还有王胡,假洋鬼子,邹七嫂,以及那些零星的看客的后代也不少!

  先言阿Q的子嗣。他们的祖上传下一种精神胜利法,“妈妈的,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与状元一样,都是第一,而你是什么东西呢?”如是而已。现在,阿Q的后人把这一点不仅完美的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倘若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事,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听说你考试没考好?”“嗨,我故意的,又不是最后的考试,不争天不争地的,下那么大心思做甚?”说的真漂亮,一句“故意的”,便把自己的失误死死压住了,还让自己成为了深不可测的“高人”,不仅不丢面子,还巧妙的往脸上贴了金!这一点与阿Q不同,他们不仅自己欺骗了自己,还让别人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而阿Q仅仅让自己满意,看吧,这便是继承与发展的巧妙,古人云:今必胜昔。由此观之,如是果然!还有一传统,便是忘却。如何忘却,阿Q做了充分的诠释。受到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欺辱后,把小尼姑当成了泄愤的对象。欺软怕硬!当人们给阿Q鼓励时,阿Q便愈加喜悦,直到把伊弄哭了,才肯罢手,为的是他“十分的满意”和看客们“九分的满意”,而后自己受辱的事烟消云散!阿Q的子嗣们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有人捧场便更来劲,出洋相,哗众取宠,笑的声音越高,看的人越多,越有面子,把场子捧的越满,越光彩。可是玩弄别人姑且算是玩笑,然而有的人却着实在戏耍自己,就是一种炫耀。为什么当今的人那么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悲不喜,不伦不类,不大不小,不俗不雅,总之就是要引人注目,就是要成为焦点,那是一件多么出众的事!这正是人心浮躁的表现。

  说到欺软怕硬,还不得不说一说王胡后人。王胡,他荣耀一个第一,便是第一个让阿Q受辱的人,假洋鬼子则是榜眼了。阿Q与王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癞”。阿Q滋事惹怒了他,他便抓住阿Q碰头,同样是换得一份有喝彩的光荣。到了阿Q中兴回来,他便莫名的表现出一种猥琐,当众听官听阿Q讲“好看的杀革命党”时,阿Q只是夏了他一下,他便几天一蹶不振,何等的愚昧!如果是阿Q中兴之前戏弄于他,他就算硬着头皮也会早早上演一出“人大虫豸”!王胡的后人将其改变,但是那股欺软怕硬的气息却是依然留于心尖。有那么一种人,似乎是天生的明珠碧玉,对一些不如自己的人总会送去鄙视,这种不如是广义的,力气,身高,相貌,身材,体魄,运动,成绩,家境,只要有不如王胡后人的,人打虫豸到是不会,但是总会在心里讽刺,三言两语的挖苦!而遇到正值中兴的'人,那种摧眉折腰的猥琐使他们变成了奴才相。地主皇帝没了,却剩下了一群奴才!再论炫耀,还不得不说一说假洋鬼子的后人,在阿Q眼里,这没了辫子的人拄着一个哭丧棒,“里通外国”的假洋鬼子,注定要让阿Q深恶痛绝,“妈妈的假洋鬼子!”恨屋及乌,他的老婆和一个没了辫子的人困觉,一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除非第四次跳井。这个假洋鬼子,满嘴鸟话,算的上是一个思想较为前卫的先进人物了,大概和他的“洪哥”是一类人,即使“洪哥”与他这个“急性子”说“NO”!在未庄的人看来,他应该算是一个亮点了。他的子嗣也是现代人的亮点,虽不是假洋鬼子了,但是却有另外一副嘴脸了。记得一个叫“什么女”的节目团体里出来一群时尚的人,人们很喜欢,但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玷污人们的喜悦,把语言进行了改革。一个在外国一个角落待过几天的人说:“其实像‘R&B’啦,‘Hip--hop’啦,‘酱紫滴’音乐我也是有学过的。”“酱紫滴”谓之“这样子的”,是啊,文学有一贵,在简练,这种不伦不类的话出现在网络,谓之网络语言,但是出现一些面向大众的公共场合,该叫它什么?“我也是有学过的”,我一直不明白“酱紫滴”话是哪来的灵感,英文的译之是“I have learned it”,“I”是“我”,“HAVE”那一定姑且算是“有”了,“LEARNED”是“学习”,“IT”为代词,抛弃文法的羁绊逐字译之是“我有学过”,不知道是不是这么一个玩艺儿,港台的歌星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从发音与语言逻辑上,自有其不同,况且他们也一定在改进自己的普通话,而大陆的一些人却在“学而时习之”,而且忙的“不亦说乎”!面对这一切,中文的光辉日渐暗淡,他们说的话应该怎样称呼?“鸟语”不雅,“汉语”亵渎,那就当时在新世纪说的一种语言吧,取之“世说新语”,妙,真妙!

  还有太多的小角色的后代继承发扬着那些嘴上“深恶痛绝”的传统,前一阵我住院了,出院时有人说“咱们校的说你一定会瘫痪的!”“那谁告诉我说你一辈子躺在床上了”,我淡淡的冷漠了这些话,仅仅是告诉他们:“回光返照!”到底是谁传播的谣言,我无从查证,只好用“老谁家小谁”代替,但是一定是邹七嫂的后人吧。还有那些与对自己有利的人拉关系弄个“转折亲”,那一定是“举人老爷”的香火了,也可能是赵白眼的。还有对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给予赠送的一些人,一定和他们的先人一样围着一个桌子,当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看客。还有那些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帜趁机敛财的人,不知道他们祖上的那个秀才和假洋鬼子“革命”“革”来的宣德炉祖传到了谁的手中!

  还太多太多,怎么说的完,读罢《阿Q正传》,我的心情也很恐惧,生怕在那些角色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对于自己身上灵魂的空洞,也只能直面其暗淡,哪怕把自己弄的鲜血淋漓。在阿Q的可笑可鄙之后,我对阿Q更多的则是怜悯和同情。为什么要让他生活在那样的暗淡污浊当中,怎么不能施舍他一点幸福?让阿Q革命,我视其为一种“逼上梁山”,但是他的革命却着实是为了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他生计的悲哀,中兴的悲哀,末路的悲哀,爱情的悲哀,生命的悲哀,将那个时代的悲哀无情的揭露,有时真的想跳进书本间帮一帮。在看到阿Q钱被抢时,我多想进去帮他讨回,哪怕是一半;在看到阿Q被打时,我想像着阿Q的惨叫和看客们的狞笑,我多想进去“手持钢鞭把这群无赖打”,即便阿Q本身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无赖;在看到阿Q跪在堂下含混不清的解释时,我真想进去帮他喊一声“他是冤枉的”;到了阿Q被枪毙时,我却只想替他喊一声“救命”!我知道,枪声过后,只会留下一声“好”,或是一声咒骂,“妈妈的,一句戏也没唱,白跟着了!”或是纷纷的议论,“阿Q被毙了,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看着,想着,思索着,回忆着,我流下了哀痛的类,就算是读阿Q寄予的哀思。同时心底也怀念着鲁迅先生,先生一生奋斗于文艺事业,为了一个新纪元。然而旧时代走了,人性依旧。如果先生那激发一代又一代堪称为民族脊梁的不屈毅魄归来立于云端,看着这一切,会说一些什么呢?笑化成恨,恨化成痛,痛化成静,静化成思,思化成警。人们往往鄙弃尘封以久的悲哀,却不知自己也即将被未消逝的污浊所掩埋。倘若会神于一些现实,怎不会在与过去的对比中引发感慨。“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生活还是美好的,只是仍有瑕疵,可怕的是意识不到,反到付诸一笑,仅仅是耐人寻味。物欲横流是物质的喜剧,颓废沉沦则是精神的悲剧。《阿Q正传》,这伟大的批判与精准的先觉,但愿人们能够机警于心。对于自己,我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妄自菲薄,只好在苦叹之后冷漠:“妈妈的,————满门抄斩,————嚓,嚓!”

《阿Q正传》读后感6

  《阿 Q 正传》是鲁迅先生于 1921 年至 1922 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它的时代背景是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通过描写阿 Q 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担忧和希望。

  小说中的阿 Q 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封建社会里。他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然而,他却总是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对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总是以“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这种精神胜利法让他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社会的傀儡。

  《阿 Q 正传》的时代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黑暗,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的关怀。这部小说通过对阿 Q 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呼吁人们要正视现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阿 Q 是一个生活在未庄的农民,他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他虽然贫苦,但总是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对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总是以“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例如,他常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种精神胜利法让他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社会的傀儡。

  阿 Q 对权力和地位充满了盲从和敬畏,他对赵太爷等封建权贵卑躬屈膝,甚至自认为是赵太爷的本家。他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没有清醒的认识,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事物,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例如,他说:“赵太爷是我的本家,比他还阔哩。现在我和他是本家,他便不准我姓赵,而且还打我哩!”这种对权力的.盲从和敬畏,反映了阿 Q 性格中的软弱和愚昧。

  阿 Q 的行为和思想缺乏理性,他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事物,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例如,他认为尼姑一定和和尚有私情,因为小尼姑的脸上有几个羞点。这种缺乏理性的行为和思想,反映了阿 Q 性格中的愚昧和无知。

  小说中还描写了阿 Q 的一些令人发笑的行为,如他与王胡比赛捉虱子,被人打了之后,却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这些荒诞的行为和思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阿Q正传》读后感7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答复下列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拟,这和阿Q的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拟,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阿Q正传》后,我想:阿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阿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8

  经典作品的特征之一便是它具有无限开放的阅读期待。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个性化的解读不但给读者自己以审美愉悦,最终也构成一部文学作品丰富的接受史。

  《阿Q正传》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自从其诞生以来,“阿Q”就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话语资源。

  阿Q——这是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这个形象,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又具有极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体现了十分深广的社会内容。它不仅活在书本里,而且走进了生活,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物,成为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就象熟悉诸葛亮、贾宝玉、孙悟空和鲁智深等人一样,中国有几个人不知道阿Q呢?而且,这个阿Q,全世界都知晓他,就象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一样,在世界文坛上也负有盛名。这个典型的影响,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

  阿Q是个什么样子呢?“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阿Q是很不幸的。他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没有家,多半时间寄住在未庄土谷祠里,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糊口。“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是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的劳苦雇农。阿Q连起码的社会地位都没有。他本来大约是姓赵,但因为未庄的大财主赵太爷姓赵,便被勒令不准姓赵了,并为此挨了一顿嘴巴,还被地保罚了二百文酒钱。象别的人们一样,阿Q也有着七情六欲,也想过女人。可是他的“恋爱悲剧”是这样的可笑而且短促,不过是跪下去对赵太爷家的女佣人说了两句“我和你困觉”,便在一顿毒打和种种罚处中结束了。

  然而,阿Q最大的不幸,是他连灵魂也被一种“鸦片”深深地毒害了,使他不知苦楚地熬过一生,直至糊涂地死去。这就是那使人逃避现实、自我超脱、在心理与精神上转败为胜的“精神胜利法”。阿Q就是依仗它来支撑自己活在世上直到离开人间的。你看:

  阿Q是那样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他一贫如洗,却要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阿Q头上长着癞疮疤,极力要掩藏,并因此很忌讳别人提到“癞”、“灯”、“烛”等字。但别人揭短时,阿Q却回答说:“你还不配……”仿佛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阿Q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碰了响头之后,只要想“儿子打老子”,便也就心满意足,反败为胜了。甚至为了解除内心的“忽忽不乐”与“失败的痛苦”,也可以自己打自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阿Q畏强凌弱。在强者面前,他甘受屈辱,自轻自贱。赵太爷不让他姓赵,他不敢抗辩;假洋鬼子打他,他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而在小尼姑那样的更弱者面前,他又放肆欺辱,并且自鸣得意。

  阿Q健忘、愚昧、麻木。被别人打过,转瞬就可以忘却干净。对清政府残酷屠杀革命党人,他无动于衷,反觉得“好看好看”。待到自己受冤被抓进衙门,已经在亡命状上画押时,仍无半点醒悟,却生怕圆圈画得不圆被人笑话。及至被押赴刑场,死到临头,虽然急得有些发昏,却也有些泰然,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身受重重压迫,过着非人生活的阿Q,也有改变现状的原始状态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起来了,他看到举人老爷和赵太爷等人十分害怕慌张,就改变了一向甘受屈辱和痛恶革命的态度,变得“神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的命”,要“投降革命党”了。正象鲁迅后来说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革命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但是,阿Q的革命“理想”是十分模糊和混杂的。它除了合理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许多荒唐和可鄙的东西,比如“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之类。出于报复心理,他的革命对象既有压迫他的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之流,也有平素打过架的小D、王胡等等。限于眼界的狭窄,他的经济要求则是抢些东西,把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搬到土谷祠来。然而,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失望之余也就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了。

  辛亥革命之后不久,赵家遭了抢劫。于是,机关枪架在土谷祠前,把阿Q抓了去。糊里糊涂地过了堂,阿Q便被枪毙示众,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大团圆”了。

  阿Q,是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落后、不觉悟的贫苦农民。鲁迅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深刻解剖了“精神胜利法”,把它的种种表现集中、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精神胜利法”绝非中国农民阶级本质的写照,更非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而是一种堕落、消极的现象,是失败主义矛盾心理赖以维持的精神支柱和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正象鲁迅指出的那样:“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阿Q,就是这样一个带着民族耻辱烙印,令我们深深自省的典型……

《阿Q正传》读后感9

  晚时分,落日的余晖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在了我的书上。我微微侧躺在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散发着墨香味儿的——《阿Q正传》。

  阿Q不但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有时人们会说:“阿Q,你真能做!” 阿Q也不管是褒还是贬,总之很高兴。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最恼人的是在他的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作者用寥寥几笔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质朴、老实、勤劳然而又流里流气、投机取巧的人物形象。对于阿Q,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本质是一个勤劳淳朴、老实的农民,但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态的心理。当被一些闲人欺凌的时候,他的一句“儿子打老子”的话,充分体现了他的无奈、可怜,侧面也衬托了那个社会的愚昧和落后。

  此时,窗外已经是花灯初上,偶尔有几颗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辉。远处的点点灯火微弱却温暖,给人一丝温馨。我想,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他在那个冷漠麻木的社会中给自己带来温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许多人眼里是不被肯定的,因为它代表着自欺欺人、丧失斗志,认为它是阿Q在被欺负之后一种无能的表现。但我却觉得“阿Q精神”有时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受到挫折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阿Q精神”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失败的阴影,缓解心理压力,帮助我们重新树立信心,不断进取。

  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一场比赛只有一个金牌获得者,其余的选手则惨遭淘汰,这时“阿Q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和高手过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这种“阿Q精神”可以让我们获得比冠军更重要的东西——良好的心态。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阿Q正传》读后感10

  说起《阿Q正传》,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吧,在第二章的优胜记略及其续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被人抓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阿Q心想自己是被儿子打了

  钱被偷走了,原来“儿子”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阿Q抬起左手,用力的在脸上打嘴巴,算报仇了

  这样一种自苦式的安慰方式显然和大众是相背离的,但阿Q身上的这种特质,在面临爱情,生计的时候更为突出。

  当阿Q因为调戏吴妈,被赶出赵府,并受到周遭人的不待见时,阿Q的反应是:

  “他起来之后,仍旧在街上逛······却又渐渐觉得世上有些奇怪”

  “但他更觉得世上有些古怪,却是许多日以后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赊账了·····”

  有着高度自我安慰能力的阿Q,在现实世界中的反应是迟钝的,换个视角看,阿Q的这种“自我胜利法”,其实是他自身的自我保护机制,以破除他认知,感知世界的障碍。

  人作为群体动物,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更高级的,对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而这一切对于阿Q来说,却是困难的。

  文章第一章便介绍了阿Q的大致情况,姓氏不清,名字也为音译,籍贯也并不了解,只有一个“阿”字是十分肯定的。

  社会身份的缺失,造成了阿Q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

  极度不屑于世事,但又渴望得到关注与尊重,极易膨胀又极度自卑

  生命结束前,阿Q回忆起的那只饿狼:

  “眼睛又凶又怯,凶凶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了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在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和文章结束时,看客们冷漠的态度相呼应,“可笑的死囚”,“竟没唱一出戏”,“白跟一路”

  比一头饿狼更可怕的,便是大众的口舌。

《阿Q正传》读后感11

  刚开始读阿q正传时,还认为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个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可越到后来便越觉得不对了。

  阿q是个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别人打他,他也就只当不孝的儿子打老子。可是别人会怎么想呢?别出心裁人一定会觉得阿q是个胆小鬼,是个怯懦的.人。谁了不会希望自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

  这篇文章是写给当时的人看的。鲁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讽刺了旧社会中国人的懦弱、麻木、无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现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坏精神,是介于好精神和坏精神之间的不好不坏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运用它,它才会真正的好。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做到时,才可以用阿q的这种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应该居理力争,再困难也不可以放弃。

  有一点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为阿q第二。

  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传》读后感12

  作为一个失去土地的流浪雇农,阿Q是受压迫的群体,走上革命道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阿Q参加革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私利。其支配思想实际上还是传统思想。他对革命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也是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提出经历了革命之后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未改变,这场革命其实没有实际作用,县官老爷还在职,看客还是原来的那群看客。鲁迅意识到民主革命需要真正的'思想启蒙。

  一场没有作用的革命,导致了阿Q的死亡。而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死。他还是一个没有觉醒的麻木的雇主,一个被人看低鄙视。地位低下者,一个取悦于人的小丑,一个牺牲品,一个悲哀。

《阿Q正传》读后感13

  今天终于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听到人们谈论的阿Q精神的时候总算不至于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了。第一遍看了,看着看着就好像忘了。于是又看了第二遍。想到的对于阿Q 的形容词,开始有蠢、笨、无知、愚昧。后来居然慢慢的`有疑问,有点想不通是环境造就了阿Q还是阿Q让自己成为了阿Q。更多的是两者都有,相互作用。当阿Q说自己是虫豸时,阿Q安慰自己是第一个说自己是虫豸的人,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逃避,其实自己是不想的吧,谁又说得清呢。调戏小尼姑时,阿Q听到大家的笑声于是调戏得更欢,后面想女人想成了魔怔,对一个老妈妈下手,被逐出赵太爷家。后“衣锦还乡”,大家开始时不敢相信,尝到甜头争相询问,去赵家后传出阿Q可能做了什么的消息,大家也算得上作鸟兽状散。最后阿Q因为四处巴结革命党不成但是被当作革命党斩首,一句都没有唱出来,纷纷抱怨白跟了一趟,啥也没听着。不知道是阿Q一个人的悲哀,还是大家的悲哀。当外面也是一片黑暗的时候,你路过小黑屋,里面有做梦梦见光明的人,是把他叫醒去寻找光明,还是任他睡下,又或者你也去小黑屋睡一阵子,不过要想到万一醒不过来的结果。

《阿Q正传》读后感14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阿Q正传》读后感15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两个组成部分:对于真正强势的人则口头认输并用“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话来支持自己的面子;而对弱者,则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中国人。

【《阿Q正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03-30

阿甘正传读后感02-18

《阿甘正传》读后感04-30

读阿甘正传读后感04-07

阿甘正传读后感英语11-12

阿甘正传读后感8篇02-18

阿笨猫全传读后感04-21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04-28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