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与人品初中作文

时间:2025-02-10 07:40:22 初中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行与人品初中作文三篇

  篇一、德行与人品

德行与人品初中作文三篇

  现代社会不仅提倡以法律约束世人的行为,而且推行以道德规范世人的处事,只有如此,才能使世间之丑恶不无遗漏地受到制约或谴责。法律虽日臻于成熟和完备,然不免于有宽泛狭隘之处,难以抑制人们的心灵深处的可鄙性,如我们所熟悉的《阿Q正传》中的阿Q戏弄尼姑一事,说其触犯了法律,而法律条文中似乎没有关于此行为的规定,说其只是人生的寻常世态闲情,但这一种无赖的行径已为我们所憎恶唾弃,所以要寻一条准绳加以牵制,这条准绳便是道德。社会之不可无道德,犹如鱼儿不可无水,草木不可无阳光,生活不可无兴趣,英人赫胥黎说:“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鸟之类是没有人的智慧、情感与意识的,因而也不具备道德的品性,如家禽、牲畜及野外的生物,它们的饮食行为、休息行为、繁殖行为等大都是不道德的,但它们并不懂得道德为何物,如果你看到一群牛羊践踏了自家的田地,无论对它们辱骂与恐吓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训教,都只是对牛弹琴罢了,因为道德的理论只存在于人类社会,道德的目标便是提高人们生活的行为的文明程度,遏制人们心底的劣根性。

  道德大行于世以衡量人类的品性,这种观点从有文字的出现以来就见之于竹帛,经历了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史,其中尤以孔孟之道影响极广极深。孔子对于德行的观念是智慧的,完善的,成熟的,是能令我们折服的,他对君子与小人的人品阐释是全面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诸如此类明智的言论还有很多。古人对于人们自身的修养,人们对国家与家庭的责任,人们的立身处事极为关注,要求他们言为世则,行为世范,制定了大量的行为规则或箴言警句,以指导其人格的发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种道德与人品的关联的言论是难以计数的。古时的无论法律还是道德都比现在要严苛,统治者不仅以教育“以愚黔首”,还用酷刑以威慑民众,而人民的思想在此两种准则控制下,也便有了所谓温柔敦厚、朴拙的特性。但人类的思想总是要进化的,这一进化就是要反对陈规滥条,反对旧思想的腐朽理论,反对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的束缚,其中尤以魏晋时人之风度为显著,又以“竹林七贤”之旷放不羁为代表。林语堂先生认为,魏晋时人的这种态度是普遍的,只是“竹林七贤”把其演绎到更高的地步,人们对他们的羡慕与赞赏,犹如小乌龟赞叹大乌龟的壳硬一样。虽然思想的进步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封建道德的严苛性,但社会上仍存有大量的不必要的伪道德,因而还是大批地涌现孝子、贞妇、烈女之类的人,当时是被目为有德行的人,人品优良的人。当然我们不能刻意菲薄古代的道德信条,在数千年的熏陶之下,馈赠给我们受用不尽的美德和做人信念,就像一块美玉,虽有一点微妙的瑕疵,仍不失为一块美玉。

  关于德行与人品的优秀的事迹是屡见不鲜的,今摘录《世说新语》中两则故事,也可略略窥知当时人们对德行的评定标准。其一: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此则充分诠释了道德中之一“义”字,古人甚为重视人的义气,不仅有家庭、朋友、知己之义,还有劫富济贫的侠士之义,我想司马迁写《史记游侠列传》以及古人所写繁多的侠义小说也是着重于此侠士义气。其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的德行大概即为孔子所说的“身正”,在当时算是较为完善的人之品格,但我们今日的观点,就以为管宁是虚伪或清高,要为某些人所嘲笑与菲薄,我想古今的观念虽大有差异,也不至于完全颠倒过来,这只是少许人的矫枉过正的心理所致。

  任何优良的品德的维持都需要一恒心,即如任何的生命的存在都需要阳光一样,德行也是如此。《易经系辞下》说:“恒,德之固也。”偶然做一件有德行的事是容易的,只是有恒心继续做事的人却“鲜矣”,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更可恶者莫过于表面做些使人们称道的体面事,而暗中却显露其凶恶的本性,此种德行已被过分矫饰了。我们应当有一种“兰在幽林亦自芳”(刘禹锡语)的品性,我们即使是生在幽深山林里的兰花也要发出芬芳的气息,即使是生在悬崖边的小树也要挺直成长,即使是生在干旱沙漠中的野草也要不畏炎暑。世间一切有成就为我们所敬仰之人无不是以恒心维系其美德,如果人类无此恒心,我们将欣赏不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精湛的建筑技艺,美妙的音乐绘画,神秘的科学景象,我们也见不到进步的人类世界。

  二、德行与诚心

  诚心也是社会亘古长存的人类优良美质,以其衡量人类之德行是普遍的现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思诚为修身之本,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古代圣贤把思诚作为人道之基础,可见“诚”于人生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无诚心、无诚信、无诚实,那其人品必为别人所憎恶,其德行必为社会所诟病。譬如一个人答应了去某名校演讲或参加某朋友的婚礼宴会,如果因为身体的不适或天气的原故而失约,于你来说,也许只是一件小事,而于你的形象来说,却是一次重大的损失,此种损失是难以弥补的,甚而影响你的日后的交往、情谊与社会生活。

  不仅中国人重视诚心与德行之联系,外国也有许多名言佳句以阐释此种联系,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懦弱。”不诚实者常以谎言掩饰某种伦理,以脂粉粉饰世间的劣性,以强辩卫护腐朽的道统,而且其隐蔽性犹不足为普通民众所发见,但他内心深处是深为此种行为扰动的,也许会以道德来深深自责,但却不能对公众进行忏悔。关于懦弱的人性,我想人类也是因掩饰而产生,掩饰了最率直的最真实的心性,其实也是不诚的一个表现。我们读六朝的骈俪文时,便能感到一种极度的装饰不诚,而读到唐宋人的古文和晚明的小品文时,他们的性灵之作便倍感亲切真实。外国有一尊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有人想要给她补上一条手臂以使其完整,此种人便是不诚实的人,不愿看到残缺只想要完美,而殊不知残缺也是一种美,世间无真正无瑕疵之完人。

  篇三、德行与学问

  有德行之人未必有学问,有学问之人未必有德行,若想做一个高尚之士,两者确不可失其一。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句名言:“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恶汉固然不可做,但鄙夫又何尝优越许多呢?学问对于德行之重要犹如人类夫妻之关系,离散了固然可以各自过活,但不若在一处互相帮助为好。学问的获得多是在学校里受教育,少数是个人的渴求学问的自学,我们所得到的知识必然会健全我们的思想,必然会指导我们的行为,必然会使我们产生一种社会责任,于是我们的德行也便符合人们的期望,也便受到尊敬、欣羡和崇拜。

  当然并不是有学问之人都是使我们欣赏的,历史给我们的范例也够丰盈,像宋徽宗能诗善画,却奢侈过度,终致亡国;像明人阮大铖善于戏曲,却残害大量读书人。明人屠隆在《人品》一文中引《蛮瓯志》云:“陆羽采越江茶,使小奴子看焙。奴失睡,茶燋烁不可食。羽怒以铁索缚奴,而投火中。”作者说:“残忍若此,其余不足观也。”野史未必可信,假使真有其事,也不影响我们对陆羽在茶艺成就方面的认可,此时德行和学问是应该分别评判的。关于人们的德行方面,我想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他说:“任何恶德的外表也都附着若干美德的标志。”我们很多时候都只看到表面的假象,而不深刻探寻其内在的本质,常常为伪道德所蒙蔽。世间需要一种优良的人类道德,以引导人们向更神圣更辉煌的道路前进。

【德行与人品初中作文】相关文章:

描写人品的成语07-05

形容人品质的成语10-29

个人品质自我评价范文10-09

最新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文章和人品05-19

走进初中作文初中07-23

初中的作文07-14

初中的作文06-04

初中的作文06-04

初中的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