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学生的端午节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端午初二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初二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初二作文1
小时候每每闻到酝酿在空气中的粽香味,便知道端午节将要来临了。眼前便会马上浮现出沿江路上围满了一大群人,他们打着颜色各异的雨伞看着江中,江上数十条龙舟争先恐后地前进,舟上的赛舟者个个都精神抖擞。看着船头前面的人指挥的动作以及听着船尾的鼓手那熟悉的鼓声,整齐地划水前进的情景。
尽管所有的事物每分每秒在变化,但不变的依然是端午节的朴素民俗。
在四天假期的第一天,热闹精彩的龙舟竞赛在中午十二时左右开始了。太阳光亮得让人感到晕眩,我坐在家里的电视前观看,电视上沿江路已人山人海,人群攒动,好像海中的浪涛在奔腾着。他们打着颜色各异的雨伞,拿着扇子扇着,没有半点离去的意思。一片嘈杂的声音掩盖了记者的报道,只听得见观看者内心的欣喜兴奋的心声。随着镜头的转移,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江上的十几条龙舟上,预赛随着“开始”的一声地唤出,各条龙舟上的划舟人员都迅速且整齐地提起船桨,一起向下划水,每条龙舟前面一个指挥员站立着去指挥,划舟人员的动作,他双手挥动得十分有力,连身体也动起来了。龙舟后面一个鼓手认真地打着我们十分熟悉的龙舟节拍。在这两人的配合下,划舟人都一致地向前冲。开始居先的永庆和大岭丫队,划舟人员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雾气朦胧的江中的他们神采飞扬,大力地划着江水,江面荡漾,泛起了涟漪。永庆队和大岭丫队不相伯仲,大岭丫队舟上的指挥员焦急得更用力的向划舟人员挥动双手,他的身腰弯曲着,仿佛要倒向划舟人员那头。划舟人员更迅速地划桨,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襟,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岭丫队领先到了终点了。
今年的.端午节最热门的话题不是男子组的龙舟比赛,而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组的比赛。他们的勇敢令我们敬佩。女子组在江中奋力前进时,镜头几个六十多岁的老奶奶也做着划舟的动作为他们加油,他们那紧张的神情好像是他们自己在比赛的样子,同时也有许多观看者一边拍手,一边呐喊着“加油”……顿时掀起了端午的高潮……
端午节虽然过去了,精彩激烈的龙舟赛也已经结束了。但端午的余潮仍在蔓延,人们仍陶醉在那激烈龙舟赛的情景中,想念那诱人的粽子。端午的浓郁风情仍散发在我们的身边。
端午初二作文2
每一条彩绳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题记
前两天大连一直阴雨连绵,太阳也没露一下。昨天总算碰上了一个晴天。
今天,从补习班回家,一个人底着头,漫不经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断的彩绳。据分析判断,这里前一阵子应该是一个小水凼。(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绳摘下来,扔到水凼里。算是一种习俗吧!)
这才突然反应过来。端午节已经过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时孤零零的彩绳,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学生活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的自己那么无邪,那时的日子那么温暖。
那时,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都会把我搂在怀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体温,和她血液中流淌的爱意。我静静的听着奶奶轻微的喘息声,看她变魔术般的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然后她会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认真而小心的将彩绳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踝上。清楚的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当时的我还会天真的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而奶奶只是莞尔一笑,不予回答。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系好后,奶奶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
宛若三月中微风对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又似晨曦中露水对小草的滋润;暮霭时夕阳与水面的辉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满满的,都是对我的宠爱。
至今,那种感觉依旧十分真切。仿佛还能感觉到奶奶的体温和目光。
只是后来,我回到大连,回到妈妈身边。她的工作总是那么忙,忙到无暇顾及节日的到来,更不要说为我系彩绳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端午初二作文3
端午节我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盛大的节日数不胜数,其中端午节就是其一。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很多说法,大多数人认为与屈原有关。也就由此引出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在战国时期,屈原还是齐怀王的一个文臣,但深受怀王的赏识。每每齐怀王对屈原提出的意见都十分认可。人终有一死,齐怀王死后,天子继承皇位,天子对屈原说的话十分讨厌,终有一天,天子按捺不住,将屈原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国打下楚国。屈原十分怨恨天子,怀抱大石永远沉没在江中。屈原的死使时的百姓很悲伤,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一边是屈原的身体不受鱼的啃咬。在那天,有着很多的风俗,如划龙舟,吃粽子等。端午节里,最有象征的还是粽子。记得在小时候,来到姥姥家门口看到门前插着一些翠绿的植物,我的心里冒出一个大问号,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挂在大门口?我忙问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说:“这是艾蒿,在端午节天亮前插在门窗上可以驱蚊杀菌,还可以辟邪驱鬼。”接着,姥姥给我和妹妹系五彩线,戴香包,她说;‘小孩子带上这两样东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保平安。儿,姥姥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她先把洗干净的粽叶放进锅里煮十多分钟,这样可以除去叶子的青气,增加叶子的柔韧度,在包粽子的时候才不会破。然后把糯米淘洗干净浸泡五六个小时。一切准备完毕后,开始包粽子了。姥姥把两片粽叶稍作重叠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捞出适量的糯米均匀的摊在粽叶中央,再放上蜜枣和花生,两食指向中间护拢糯米,卷至半圆柱型,两边叶子向中间折叠在卷,用线缠紧,一个圆嘟嘟的粽子就包好了。
等到所有的粽子包好后放进锅中,煮上两个小时,把火关小,用文火再煮两个小时,再把火关住焖上两个小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不仅是单的吃,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精神,纪念他为了国家风险的精神。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端午初二作文4
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深处,任岁月迁移,仍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在初夏焦灼的等待中,一个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端午,缓缓走来。
除去春节,端午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了,不是因为放假,而是因为家人为端午忙碌时那份浓浓的情意。
我是家里的独女,身边也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因此,不管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十分疼爱我。我过端午喜欢去姥姥家,因为姥姥家后面的大山上有成片的艾草。每年端午节,姥爷都会在清晨带我去采艾草,虽然每次我都会弄得一身露水,不过我依然乐此不疲。
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在姥姥家,我可以吃到天下最美味的粽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姥姥就把糯米泡在一个大铝盆里,煮好粽叶和系绳。端午节的早上,姥姥会早早起来包粽子。她坐在厨房的一个小板凳上,眯着眼睛,将粽叶折成一个小漏斗,捞起一把糯米放进漏斗里,再放上几粒事先泡好的花生或是一粒蜜枣,右手将粽叶叠过来,再轻轻折过去,最后系上草绳,一个有棱有角粽子就包好了。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姥姥系草绳,那草绳系得像蝴蝶结一般,真是艺术啊!
粽子包好下锅后,我就拿过小板凳坐在锅灶前,当粽香调皮地挑逗着我的鼻子时,我就会满院子去找姥姥,要吃粽子。姥姥说粽子要焐到时候才好吃,而我却在姥姥身边不肯走,没办法,姥姥只好让我尝尝鲜。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粽子,烫得又吐了来,姥姥爱怜地说:烫吧,馋丫头!
端午节,除了粽子,缠绕在心底的还有那五彩绳。记忆里总记得早上醒来,发现手腕上、脚腕上都系上了五彩绳,我便惊喜地问姥姥是谁给系的。姥姥笑着说"是半夜里仙女给你系上的"。"为什么要系它?"姥姥又笑着说:"这是用来保佑你平安的。带上它,你一年就没病没灾了!
在端午的绵绵情意中,我渐渐长大了,早已不会缠着姥姥要吃第一口粽子,也不再相信五彩绳里仙女的故事了。但粽叶的香气,五彩绳里系着的祝福,依然印在我的记忆里,流在我的血液里。
端午初二作文5
小时候每每闻到酝酿在空气中的粽香味,便知道端午节将要来临了。眼前便会马上浮现出沿江路上围满了一大群人,他们打着颜色各异的雨伞看着江中,江上数十条龙舟争先恐后地前进,舟上的赛舟者个个都精神抖擞。看着船头前面的人指挥的动作以及听着船尾的鼓手那熟悉的鼓声,整齐地划水前进的情景。
尽管所有的事物每分每秒在变化,但不变的依然是端午节的朴素民俗。
在四天假期的第一天,热闹精彩的龙舟竞赛在中午十二时左右开始了。太阳光亮得让人感到晕眩,我坐在家里的电视前观看,电视上沿江路已人山人海,人群攒动,好像海中的浪涛在奔腾着。他们打着颜色各异的雨伞,拿着扇子扇着,没有半点离去的意思。一片嘈杂的声音掩盖了记者的报道,只听得见观看者内心的欣喜兴奋的心声。随着镜头的转移,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江上的.十几条龙舟上,预赛随着“开始”的一声地唤出,各条龙舟上的划舟人员都迅速且整齐地提起船桨,一起向下划水,每条龙舟前面一个指挥员站立着去指挥,划舟人员的动作,他双手挥动得十分有力,连身体也动起来了。龙舟后面一个鼓手认真地打着我们十分熟悉的龙舟节拍。在这两人的配合下,划舟人都一致地向前冲。开始居先的永庆和大岭丫队,划舟人员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雾气朦胧的江中的他们神采飞扬,大力地划着江水,江面荡漾,泛起了涟漪。永庆队和大岭丫队不相伯仲,大岭丫队舟上的指挥员焦急得更用力的向划舟人员挥动双手,他的身腰弯曲着,仿佛要倒向划舟人员那头。划舟人员更迅速地划桨,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襟,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岭丫队领先到了终点了。
今年的端午节最热门的话题不是男子组的龙舟比赛,而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组的比赛。他们的勇敢令我们敬佩。女子组在江中奋力前进时,镜头几个六十多岁的老奶奶也做着划舟的动作为他们加油,他们那紧张的神情好像是他们自己在比赛的样子,同时也有许多观看者一边拍手,一边呐喊着“加油”……顿时掀起了端午的高潮……
端午节虽然过去了,精彩激烈的龙舟赛也已经结束了。但端午的余潮仍在蔓延,人们仍陶醉在那激烈龙舟赛的情景中,想念那诱人的粽子。端午的浓郁风情仍散发在我们的身边。
端午初二作文6
端午节我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盛大的节日数不胜数,其中端午节就是其一。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很多说法,大多数人认为与屈原有关。也就由此引出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在战国时期,屈原还是齐怀王的一个文臣,但深受怀王的赏识。每每齐怀王对屈原提出的意见都十分认可。人终有一死,齐怀王死后,天子继承皇位,天子对屈原说的话十分讨厌,终有一天,天子按捺不住,将屈原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国打下楚国。屈原十分怨恨天子,怀抱大石永远沉没在江中。屈原的死使时的百姓很悲伤,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一边是屈原的身体不受鱼的啃咬。在那天,有着很多的风俗,如划龙舟,吃粽子等。端午节里,最有象征的还是粽子。记得在小时候,来到姥姥家门口看到门前插着一些翠绿的植物,我的心里冒出一个大问号,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挂在大门口?我忙问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说:“这是艾蒿,在端午节天亮前插在门窗上可以驱蚊杀菌,还可以辟邪驱鬼。”接着,姥姥给我和妹妹系五彩线,戴香包,她说;‘小孩子带上这两样东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保平安。儿,姥姥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她先把洗干净的粽叶放进锅里煮十多分钟,这样可以除去叶子的青气,增加叶子的柔韧度,在包粽子的时候才不会破。然后把糯米淘洗干净浸泡五六个小时。一切准备完毕后,开始包粽子了。姥姥把两片粽叶稍作重叠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捞出适量的糯米均匀的摊在粽叶中央,再放上蜜枣和花生,两食指向中间护拢糯米,卷至半圆柱型,两边叶子向中间折叠在卷,用线缠紧,一个圆嘟嘟的粽子就包好了。
等到所有的粽子包好后放进锅中,煮上两个小时,把火关小,用文火再煮两个小时,再把火关住焖上两个小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不仅是单的吃,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精神,纪念他为了国家风险的精神。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端午初二作文7
“节分难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是因为当时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所传承下来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赛龙舟不再只是单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了。它演变成了一项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的运动。赛龙舟这项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不仅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还成为了国际性的赛事,得到了新的发展。
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芦苇叶在外围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当然,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区,就会包出不同的粽子。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虽然风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着老百姓对屈原这位伟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也在逐渐减弱。端午节和众多的中国传统佳节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之说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个,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关于端午由来的传说,虽是众说纷纭,却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与魅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端午节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从而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
其次,端午节还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节的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无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与心愿。假如说端午节是因为传说而显得更加动人,那浸透在端午节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则让它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传说可以动人,而情更加感人!
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应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绝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新时代我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
端午初二作文8
不知不觉,又到了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今年端午节,我第一次在家里学包粽子,心里很激动。包粽子开始了!只见妈妈先把两片竹叶折成圆锥形,接着倒进一小勺糯米垫底,再放一块用香料腌制好的肉片,接着慢慢地回折竹叶,最后用草绳把粽子扎紧、系结。不久,一个小巧的三角粽就包好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慢慢地包,前几步学得很轻松,最后扎绳子时,我扎了好几次都没扎好,要么用力过猛拉断了草绳,要么扎不紧。好吧,第一次包粽子,松就松点吧。一个多小时后,锅里飘出了清香的粽子味。我喜滋滋地剥开一个松散得像呆萌的娃娃一样的粽子,轻轻地咬一口,顿时,米香、肉香、叶香慢慢地散开,真是美味极了!
这个端午节我还做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立蛋。蛋也可以立起来?你不信?哈哈,刚开始我也不信。妈妈说:“立蛋是端午节习俗之一,也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于是,我打算试试。我从冰箱里拿出四个鸡蛋和一个鸭蛋。我先把蛋放在阳台的地板上,然后用手扶住一颗蛋,慢慢地寻找平衡点,接着轻轻地松开手,呀,第一次立蛋失败!
我没有气馁,继续尝试,第二次、第三次……接连失败。唉!妈妈,你查找的资料是不是假的,蛋怎么可能凭空竖起来呢?我心里很懊恼。妈妈看着泄气的我,说:“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还能做成什么事呢?网上的资料说,端午节当天正午,因是阳刚正气汇集之极,所以平日不易竖立的蛋在此时便可直竖在地上。只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再试一试,相信你会成功的。”听了妈妈的'话,我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小心翼翼地再试,一次,又一次……哇,终于大功告成了!望着稳稳地立在地板上的蛋,我情不自禁地笑了。我干脆坐到地上,继续立蛋,一个,两个……耶,五颗蛋都立好了!五颗立在我面前的蛋像一件漂亮的艺术品。“咔嚓”一声,妈妈帮我和蛋宝宝们拍了一张美照。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明年端午节,你也来试试这个好玩,又可以培养耐心的游戏吧!
我喜欢这个特别的端午节。
端午初二作文9
我和我的妈妈准备好糯米、粽叶和线等,开始粽子。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妈妈拿一张粽叶卷成漏斗型,再往里面加上参有红豆的糯米,然后用粽叶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线把它拴好。看着妈妈粽子,我不解地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耐心地给我讲到:“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由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阴历5月5日这天,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真是太可惜了!”
听完妈妈讲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叹息道。
妈妈继续说道: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抬头问我:“你看见过赛龙舟吧。”“我们去年在新津看见过啊”我不解地问。“其实,赛龙舟也与端午节有关。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哦,是这样的。想不到一个节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们经常过的节日,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
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我深深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我发誓要好好学习中国文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端午初二作文10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听老辈讲,端午节的来历是这样的。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爱国功臣,叫做屈原。屈原不仅是重臣,还是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当时,七国鼎立,数秦国最强,也数秦国野心最大,要一统天下。当时楚国国君制国无道,防御不行,很容易被打败,自然成了首选。这一点,才思敏捷的屈原早察觉到了,便上书楚王,希望国君加强防御,不让秦国的阴谋得逞,楚国国君不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认为屈原瞧不起自己制国,把屈原调到汨罗去,屈原很伤心,很委屈,自己好言相劝国君加强防御,国君不但不听取意见,还当成恶意。终于,屈原忍不住了,在6月22日跳江自尽了。水火无情,屈原一下子被滔滔江水吞没了,百姓知道屈原是个好官,于是下江开船,纷纷抢救屈原,可这怎么捞的到?当时人们说水里有蛟龙,会吃了屈原的尸体,蛟龙吃饱了就不吃尸体了。以后,百姓把屈原自尽的日子叫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要粽子,划龙船,祭奠屈原。端午节就是这样来的`。
记得小时侯,端午节,我随父母去外婆家,当时外婆家那里端午节比较昌盛,几乎每年都要划龙船。今年也不例外。
当时,我家大舅舅身强力壮,也参加了划龙船比赛。
天下着小雨,我吃着黄澄澄香喷喷的糯米粽子,坐在老爸肩上,放眼一看,才知道我们夹在人群里。那大大小成千上万把五颜六色的雨伞,成了一道奇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时,我才知道,观众是有多少,——数不清;并把大江两岸围了个水泄不通。
江上,远远的只见八条三丈多长一米宽的龙舟,停在江中,每条龙船上各有十八人,一人在龙头擂鼓指挥,一人在船尾掌舵,中间十六人,分列龙舟两侧。每条龙舟就是一个独立团队,每个团队着装整齐,队员个个生龙活虎。比赛开始了,八条龙舟,象离弦之箭,队员们跟着鼓点的节奏,挥舞着船浆,喊着整齐雄壮号子,“一二、一二、一二……”龙舟越来越快,八条龙舟齐头并进,争先恐后,象八条鲛龙争夺东海明珠。一转眼,一条黄龙飞跃过终点,比赛结束。所有观众一齐鼓掌。比赛真精彩呀!
我爱划龙舟,我爱端午节!
端午初二作文11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有时我还指点妈妈。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端午初二作文12
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深处,任岁月迁移,仍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在初夏焦灼的等待中,一个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端午,缓缓走来。
除去春节,端午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了,不是因为放假,而是因为家人为端午忙碌时那份浓浓的情意。
我是家里的独女,身边也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因此,不管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十分疼爱我。我过端午喜欢去姥姥家,因为姥姥家后面的大山上有成片的艾草。每年端午节,姥爷都会在清晨带我去采艾草,虽然每次我都会弄得一身露水,不过我依然乐此不疲。
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在姥姥家,我可以吃到天下最美味的粽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姥姥就把糯米泡在一个大铝盆里,煮好粽叶和系绳。端午节的早上,姥姥会早早起来包粽子。她坐在厨房的一个小板凳上,眯着眼睛,将粽叶折成一个小漏斗,捞起一把糯米放进漏斗里,再放上几粒事先泡好的花生或是一粒蜜枣,右手将粽叶叠过来,再轻轻折过去,最后系上草绳,一个有棱有角粽子就包好了。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姥姥系草绳,那草绳系得像蝴蝶结一般,真是艺术啊!
粽子包好下锅后,我就拿过小板凳坐在锅灶前,当粽香调皮地挑逗着我的.鼻子时,我就会满院子去找姥姥,要吃粽子。姥姥说粽子要焐到时候才好吃,而我却在姥姥身边不肯走,没办法,姥姥只好让我尝尝鲜。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粽子,烫得又吐了来,姥姥爱怜地说:烫吧,馋丫头!
端午节,除了粽子,缠绕在心底的还有那五彩绳。记忆里总记得早上醒来,发现手腕上、脚腕上都系上了五彩绳,我便惊喜地问姥姥是谁给系的。姥姥笑着说"是半夜里仙女给你系上的"。"为什么要系它?"姥姥又笑着说:"这是用来保佑你平安的。带上它,你一年就没病没灾了!
在端午的绵绵情意中,我渐渐长大了,早已不会缠着姥姥要吃第一口粽子,也不再相信五彩绳里仙女的故事了。但粽叶的香气,五彩绳里系着的祝福,依然印在我的记忆里,流在我的血液里。
端午初二作文13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重要民俗,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应该说是非常重要事了。其实,我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或多或少和“食”有关,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欢度节日是老百姓的情感的集中表达,尤其中国的节日,浓浓的文化中与“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种传统节日都有它特定的“食物”,可以说,吃什么“食物”就能知道在过什么个节日;如中秋吃月饼,元宵节包饺子,过年做年糕等等。
最普遍的最浓烈的最有人情味的,应该是包粽子、吃粽子了吧,因为粽子家家都要包的,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的前两天,去割“胶股”妇女,可谓是浩浩荡荡。“胶股”叶割回来之后,修刺、水浸清洗,再煲熟叶子!然后就淘糯米、泡绿豆等,接着就利用休闲的时间来包粽子了;一般包粽子都是妇女的活,因为女性心灵手巧,包出来的粽子也是精巧好看,当然小孩子就不分男女了,由于好奇,也来凑热闹,不过,也因碍事,常常被大人们笑着赶走了。女性们常常把对生活的爱、对家人的爱全都包进粽子里,所以吃粽子,其实在享受浓浓的亲情和爱。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不仅在城市,就是在农村,家家包粽子的现象似乎不见了,有好一些人家都是从商场里卖一些现成的粽子回家,来应付一下过节的'孩子,来解一下馋吧。
现在可能有很多的年轻人不会包粽子了,这多少让人感到有点遗憾。
如今,吃粽子,也不大赶节时上吃了,一年到头,商店或超市都有现成的卖,而且有各种缓式样的包装、粽肉的味道也多种多样。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吃家乡的粽子,尤其是在糯米里加些许的花生或鸭蛋什么的,虽然做法很简单,但吃起来非常爽口纯净,没有油腻感;也有糯米里什么也不放,这种纯糯米包的粽子,吃起来有原始古朴的感觉,特别有劲道。
端午,我们一边在品尝着清香的粽子,同时又在品尝着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这种享受让人特别的惬意啊。
端午初二作文14
“节分难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是因为当时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所传承下来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赛龙舟不再只是单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了。它演变成了一项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的运动。赛龙舟这项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不仅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还成为了国际性的赛事,得到了新的`发展。
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芦苇叶在外围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当然,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区,就会包出不同的粽子。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虽然风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着老百姓对屈原这位伟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也在逐渐减弱。端午节和众多的中国传统佳节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之说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个,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关于端午由来的传说,虽是众说纷纭,却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与魅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端午节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从而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
其次,端午节还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节的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无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与心愿。假如说端午节是因为传说而显得更加动人,那浸透在端午节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则让它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传说可以动人,而情更加感人!
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应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绝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新时代我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
端午初二作文15
端午是太阳的节日,端午节是在中午过,是驱邪的节日。太阳可以驱邪。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有了这个节日,这是一种战斗的图腾,是向邪恶进军的,艾草代替的是剑。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中国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是一个很悠远的民族的节日。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殉国,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来这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节日,表现的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而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离骚》是千秋绝妙词,“若无泽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绝妙词”。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习惯,因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义。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端午初二作文】相关文章:
初二学生的端午节作文03-29
初二作文-初二作文04-05
初二的作文11-04
初二的作文02-05
初二作文05-21
初二想象作文:我开的小店_初二作文01-16
初二记事作文01-12
陪伴的作文初二01-24
陪伴初二作文01-23